隐喻理解的示能性问题探究

时间:2022-06-06 07:18:14

隐喻理解的示能性问题探究

[摘要]隐喻表达既是语言运用的具体表现,也是体现主体意向性的具体意识活动。主体将其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归属于隐喻表达,这种言说行为中的意向归属以语境中的示能性为基础。示能性是语境中使得主体做出隐喻表达这种意向的可能性。示能性是隐喻表达的重要前提,理解语境中的示能性可以更好地解读并使用隐喻。

[关键词]隐喻;意向性;意向归属;意向辨识;示能性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86-03

[作者简介]刁青涛(1988―),男,山东滨州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一、隐喻研究概述

隐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已经对修辞层面的隐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1]亚里士多德是隐喻“比较论”的提出者,其主要观点有二:隐喻是借一物言另一物的修辞手段;隐喻表达的使用掌握在少数天才手中,因其需要很强的类比能力。亚里士多德将隐喻视为神物,普通人求而不得。但是,柏拉图眼中的隐喻就没那么神圣了。他认为,隐喻表达不过是些花言巧语,除了为语言增色之外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此外,隐喻只适合表达感情,不能用于政治辩论或科学文本。[2]随着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亚氏“比较论”的局限之处,但不管怎么说,亚里士多德的开创性工作还是为之后两千多年的隐喻研究奠定了基础。

之后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在其著作《雄辩术原理》中提出了“替代论”。“替代论”认为隐喻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本质上与“比较论”并无不同。上述两种传统隐喻理论都认为隐喻是发生在语言层面的现象,这也是它们最大的局限。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隐喻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I.A.Richards是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他强调语言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互动作用,这为其隐喻“互动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Richards对隐喻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在1936年出版的《修辞哲学》一书中。书中提到,隐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在思维中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意义的过程,“为解释隐喻的发生提供了思维活动的描述”[3]。同时,Richards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4]。他把隐喻拉下了神坛,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时代。Max Black完善了隐喻“互动论”,他详细描述了隐喻发生的互动过程,使得隐喻研究从修辞层面转向意义层面。

自Richards以后,隐喻研究不再局限于少数的修辞学家,越来越多的学者、学生开始专门从事隐喻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成为隐喻研究的经典之作。他们认为隐喻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手段,并且人类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是我们通过一物了解、体验另一物的认知方式,这种了解和体验通过两个不同概念域的映射来完成。“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从而产生意义的过程,标志着隐喻研究的又一个转向,但是其有关映射过程的描述过于空泛。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在“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认为隐喻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构建心理空间的过程。“概念合成理论”以四空间的映射互动取代“概念隐喻理论”的两域映射,完善了其映射过程。此种理论在认知层面上探讨隐喻现象,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它们对于隐喻意义生成的解释还是不够。

徐盛桓和廖巧云提出隐喻的意向性解释,认为主体的意向性在隐喻表达这种意向性活动中充当顶层设计。他们主张将意向维度引入隐喻解释,因为“解释必然要涉及人们的信念和理解”[5],“语言运用总是直接体现意向性的”[3]。不管是传统隐喻理论,还是现当代的隐喻研究都没有对隐喻做意向性的分析,主体的理解及其意向性在隐喻解释中并没有生长的空间。因此,“隐喻研究呼唤着主体的意向性解释”[3]。这一隐喻的意向性解释理论认为,意向性是隐喻表达的原动力,即主体感觉一物,该物进入意向内容,且主体以其意向态度进行处理,之后主体以另一物来解释。同时,这一过程遵循按“意向性结构”建立起来的意向法则。隐喻的意向性解释开始从主体的意向性维度解读隐喻是隐喻研究发展的必然,因为隐喻沟通了人的心智和外部世界,隐喻表达跟人类的心智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意向主义意义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全部就是意向归属和意向辨识。简单来说,就是主体将其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归属于语言表达供听话者辨识。“基于此理论的语用学理论大都关注如何从话语中辨识意向”[6],而对于意向归属的描述却寥寥无几。主体因何能够将其意向性归属于语言表达?吴炳章提出从示能性理论的立场探讨这一问题,他认为语言表达是语境中以示能性为基础的意向归属行为。基于以上基本假设,本文尝试用示能性理论解释隐喻这种意向归属行为的实施机制。

二、示能性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James J.Gibson于1977年在其论文《示能性理论》中首次提出“affordance”这个概念,中文可译作“符担性”“承担性”或本文采用的“示能性”。之后,Gibson在《视觉感知的生态研究》一书中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和补充。他认为主体可直接感知环境中各类可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就是示能性。例如,铅笔的主要功能或“价值”和“意义”是用来书写,可被主体用作书写工具,其示能性是“可书写性”;水可以用来进行灌溉、发电和饮用,那么其示能性就是“可灌溉性”“可发电性”和“可饮用性”。不难看出,这些认知对象的“价值”和“意义”或者示能性都是相对于认知主体而言的,因此示能性沟通了人跟环境,是人类对环境的功利性认识。示能性使得认知主体在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成为可能。Gibson指出,示能性既非事物的客观特征,也非其主观特征,而是跨越了主客观二分法的相对于感知主体而言的事物属性。[7]示能性随处可见,是认知主体各种意向性活动的前提,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认知主体对环境中示能性的感知,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文明。此外,Gibson认为示能性有积极消极之分。例如,主体用火取暖时,此时的火是积极的示能性;发生火灾时,火是消极的示能性。

Donald Norman在1988年出版了其著作《设计心理学》,将Gibson的示能性概念引入了人机互动领域。Norman理解的“示能性”跟Gibson的稍有不同。Norman认为示能性是事物客观特征和主体感知特征的组合,这种组合在主体脑海中形成一种关系。比如,主体看到门把手时,脑海中会同时出现其客观特征(即门把手的形状、质地)和主观感知特征(可用手拧),二者的结合使得示能性成为可能,即“可拧性”。

三、隐喻表达与语境中的示能性

由以上可知,环境中的示能性是认知主体意向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实施行为的可能性,认知主体的意向就无法进行。隐喻表达是由主体在语境中进行的意向归属行为,这种意向离不开语境的示能性。语境的示能性使得主体能够将其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归属于隐喻表达。主体进行隐喻表达这种意向的同时,就是在示能性的基础上将其意向性寄生在了隐喻结构中。理解了隐喻表达以语境的示能性为基础的实施机制,就不难进行隐喻解读和意向辨识。

隐喻表达中,主体的意向往往会与字面意义发生偏离,即以一物言另一物。这种偏离现象非但没有使听者产生误会、一头雾水,却常常让其豁然开朗、击节叫好。那么,说话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个问题的实质是隐喻表达的实施机制,而示能性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认知主体感知一物,该物此时成为主体的意向内容;同时,主体对该物持有某种意向态度。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形成了主体的意向性,在其观照下主体进行意向,如隐喻表达。主体在其意向性观照下对该物进行解释,同时可感知语境中另一物的示能性可用于解释行为。这些示能性使得认知主体可以将其意向性归属于隐喻结构并进行隐喻表达。听者根据这些语境的示能性进行意向辨识,解读隐喻表达的意义并了解主体的意向性。意向辨识可能会因听者的认识局限而失败。这些构成了隐喻表达这种意向的全部。

“张三是块木头”中,“张三”是认知主体的意向内容。认知主体凭借其对“张三”的认识和了解,认为“张三”不善思考,这构成了主体的意向态度。在此意向性观照下,主体对听者实施意向,即进行隐喻表达。同时,主体可感知“木头”的多种示能性,如“可燃性”“可制作家具性”及“不具思考能力性”,并选择“不具思考能力性”来满足其实施隐喻表达这种意向的需要。听者根据上述“木头”的多种示能性,辨识出认知主体的意向性,成功解读了该隐喻表达的意义。

四、示能性理论在隐喻解读中的优势

示能性理论在隐喻解读中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不管是句法层面的隐喻,如名词喻、动词喻、形容词隐喻、副词喻和介词喻,还是常规隐喻,如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抑或创新隐喻,如文学隐喻和科学隐喻,都可以用语境的示能性进行解读。没有语境的示能性,这些具体的隐喻形式就不可能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

“示能性具有涌现性,是多种物理属性在主体认知活动中产生的。”[6]示能性的这种非组合性或涌现性体现在隐喻表达中就是,事物的客观特征会在主体的心智中涌现出相应的示能性,为隐喻表达这种意向归属行为提供条件。此外,示能性的涌现性很好地解释了隐喻意义的不确定性。

人类通过隐喻认识新生事物,了解未知世界。因此,新的隐喻表达不断出现以满足人类的认识需要。这体现了隐喻表达的创造性。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在语境的示能性基础上创造新的隐喻表达。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也是我们每个人创造出来的东西。隐喻的创造性离不开语境的示能性。

五、结语

本文用示能性理论揭示了隐喻表达这种意向的实施机制。隐喻表达的前提条件是语境的示能性,示能性在隐喻解读中有着强大的解释力,理解语境中的示能性可以更好地解读并使用隐喻。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3]徐盛桓,廖巧云.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J].外语教学,2013(1).

[4]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5]郭贵春.科学实在论的方法论辩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吴炳章.示能性和意向归属[J].当代外语研究,2013(6).

[7]GibsonJ J.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New York:Psychology Press,1986.

上一篇:椎间盘突出术后康复因人而异 下一篇:影视出版跨界合作《好男儿之情感护理》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