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编校舛误例释

时间:2022-06-06 07:13:17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编校舛误例释

摘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虽然在内容上进行了增补和完善,但仍存在个别瑕疵,包括知识讲解不准确或不完备、语言叙述不甚畅达、文字及标点符号校对不精等,在此逐一例释,并提出修改建议。

关键词:王力;古代汉语;编校舛误

中图分类号:H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5—0149—03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久负盛誉的高校古代汉语教材,它已经哺育了和仍然在哺育着成千上万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多年来,虽然有不少新的、各具特色的古代汉语教材问世,但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地位,仍然无法被其他古代汉语教材取代。因此,持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应当成为所有古代汉语教师自觉的责任。

在第一线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在由衷赞美这本《古代汉语》的同时,也发现它在知识讲解、语言叙述及文字校对等方面似乎还存在着些微瑕疵。出于对这部著作的热爱之情,我们不揣浅陋,列举其1999年校订重排本编校中若干有待商榷的问题,以就正于广大同仁。

一、知识讲解不准确或不完备

1 《绪论》:“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过来的。”

语言的继承性固然不容置疑,但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王力先生曾说:“当三个以上的人或三件以上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按照汉语的老办法,是先把它们分为两类或三类,然后把连词插在这两类或三类的中间……五四以后,由于西洋语法的影响,渐渐把连词限定在最后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的中间。”因此,该句子中的“都是”宜改为“大都是”。

2 《官之奇谏假道》:“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教材注:“朔,每月的第一天。”

为了讲给学生相对清晰、全面的古代历法知识,此处宜改注为:“朔,夏历每月的第一天。夏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大月的第十六天、小月的第十五天为‘望’。”

3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教材注:“贾(gu)利之,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贾,藏货待卖叫做贾。”

此处此处宜加注:“往来贩卖货物为商。混言则商贾无别。”理由同上。

4 《冯谖客孟尝君》:“於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齐国大概听说了。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从上下文看,此处“其”字的作用当是表示推测语气。

5 《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材注:“这句是说,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三军,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诸侯大国有三军。”

据《左传》,春秋时天子有六军,诸侯国有三军二军一军不等,而国力强大的晋国在不同的时期曾有三军六军四军的不同编制。故此处“三军”不宜坐实,当加注“泛指军队”。

6 《论语》:“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教材注:“莒父(jufu),鲁邑名。”

宜加注:“今山东高密。”一则能给学生明确的历史地理知识,二则也与全书类似注释一致。如《齐桓公伐楚》教材注:“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胸县南的穆陵关。无棣,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7 《文王之囿》:“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教材注:“囿(yo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注释只解说了囿的功用,并没有解说其外形特征,宜加注:“建有围墙。”《春秋左传正义·庄公十九年》:“《冢宰职》云:‘园圃毓草木。’郑玄云:‘树果瓜曰圃,园其樊也。’《诗》云‘折柳樊圃’,成十八年‘筑鹿囿’。然则圃以蕃为之,所以树果瓜;囿则筑墙为之,所以养禽兽。”

8 《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其中,“行不言之教”教材注:“施行不用言词说教的教化,实际上是采取放任主义。”

“放任主义”显然不属于“教化”,此注自相矛盾,也与上下文不相吻合。“实际上是采取放任主义”当删。

9 《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教材注:“人之道,指社会上通常奉行的法则。”

注释的倾向性不明,不利于学生道德的培养。可改为:“人之道,这里指社会上通常奉行的不公平的规则。”

10 《不龟手之药》:“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教材注:“难(nan),乱事,指军事行动。越有难,等於说越入侵。”

“难”不仅仅指军事行动,“难,乱事,指军事行动”宜改为:“难,祸患,此处指军事行动。”《左传·昭公三年》:“余不能治余县,又焉用州?其以徼祸也。君子曰:‘弗知实难。’”杜预注:“患不知祸所起。”《左传·昭公四年》:“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杜预注:“多篡弑之难。”

11 《诗经·硕鼠》:“硕鼠硕鼠,元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教材注:“乐土,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下两章‘乐国’‘乐郊’都是同样的意思。按:这种地方只是诗人的理想,在当时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编者此按似嫌武断。古代交通不便,发现人迹罕至的自由王国并非不可能,也确曾有隐士视之为乐土,与世隔绝。故此按可改为:“这种地方是诗人理想中的自由王国。”

二、语言叙述不甚畅达

1 《蹇叔哭师》:“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教材注:“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

此注同时使用副词“约”、“大约”和数词连用两种表示约数的语法手段,是不必要的重复,当改为:“中寿,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另外,教材对《诗经》的介绍:“《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共约五百多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约”字当删。

2 《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教材注:“息,动词,蕃殖。鳏寡孤独穷困的人得到救济,不至於死亡,就是使民蕃殖。”

“蕃殖”词义特征偏重于增多或增广,指代“救济鳏寡孤独穷困的人,让他们不至於死亡”,似乎不妥,不如改为“生息”。

3 《触簪说赵太后》:“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教材注:“重器,贵重的宝物,指金玉珍宝钟鼎等。”

“珍宝”在语义上可以涵盖“金玉”和“钟鼎”,因此在层次上不宜并列,此注可改为:“重器,贵重的宝物,指金玉钟鼎等珍宝。”

4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教材注:“或,有人,无定代词。”

“或”为代词,“有人”却是动词词组,彼此不相吻合。可改为“有的人”。《寡人之於国也》:“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许行》:“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教材均注“或”:“有人。”

5 《论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教材注:“‘国’是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是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词句语义上有重复,既说统治,便无须烦言“政治”。

6 《寡人之於国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教材注:“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指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的季节已过。”

“按照一定的时候”的“时候”太泛,当属硬译。其实,“时”即“时令”、“季节”。《说文解字》:“时,四时也。”段注:“本春、秋、冬、夏之称。”因此,此注改为:“以时,按照一定的时令,指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的季节已过。”

7 《舜发於畎亩之中》:“人恒过,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虑,而后作;征於色,发於声,而后喻。”教材注:“这几句是说一般人没有预见性,要等到犯了错误然后能改;要等到困难来了才着急,才能奋发有为;显出脸色来,然后才被人们所了解。”

“显出脸色来(征於色),然后才被人们所了解(而后喻)。”不难发现,“发於声”在编者的诠释中并无着落,因此,此句中间当补上“用语言说出来”。

8 《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教材注:“刚强的东西自己导致折断,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

“自己导致折断”语义不够显豁,明显是字面上的硬译,因此,此注似可改为:“刚强的东西因自己的刚强被折断,柔弱的东西因自己的柔弱被约束。”

9 《诗经·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教材注:“同仇,你我的仇敌是共同的。”

以“你我的仇敌是共同的”注释“同仇”,那么“同仇”如何再受“与子”的修饰?此注可改为:“同仇,有共同的仇敌。”

1 《常用词》:“孟子万章下:‘帝馆甥于贰室。’”(指副宫。帝:帝尧。馆:使居住。甥:女婿,指帝舜。)

在古代汉语中,“塥”和“婿”是一对异体字。作为编者的语言,此处宜改为现代汉语的规范用字“婿”。

2 《论语》:“底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教材注:“廏(jiu),马棚。”

正文用“廏”字,注的却是“廏”字。二者应统一起来。

3 《常用词》:“【树】(一)动词。种植,裁种。”

“裁”当为“栽”。

4 《常用词》:“【法】(二)制度。贾谊过秦论上:‘内文一度,务耕织。’”

“文”当作“立”。

5 《常用词》:“【益】(一)水漫出来,涨。吕氏春秋察今:‘瀤水暴~,荆人弗知。’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后来都写作‘溢’,但在先秦许多古藉中都作‘益’。引申为多或富裕。”

“藉”当作“籍”。

6 《常用词》:“【完】(一)完整,完善,没有损坏。”

“坏”字之下标示了两个着重号:“”和“”。“”当删。

7 《常用词》:“【错】(二)错杂,交叉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

“交叉”后当有句号。

8 《常用词》:“引申为非分地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如懒惰而能过好日子,做坏事而能免於刑罚。”

“非分地取得”的“得”字下多加了一个着重号“”,当删。

9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有时候,甲字和乙字虽的双声,但是韵部相差很远。”

“的”当作“是”。

孔夫子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们认为对学问、对语言文字的赏鉴和研究也应该不厌“精”、“细”,精益求精。所以,尽管以上所述问题也许都无伤大雅,我们还是非常渴望能为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日臻完美贡献出自己的绵薄微力。

上一篇:行为导向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刑事和解制度的风险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