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山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6-06 04:12:17

临安山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山地蔬菜是指除平原和城郊蔬菜产区以外,种植于丘陵山区、半山区平缓坡地或台地的蔬菜总称[1]。临安市位于浙江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市,山地资源丰富,全市海拔200 m以上可作为山地蔬菜生产的耕地面积达5 333.3 hm2,其中海拔在500 m以上的蔬菜面积达1 400 hm2 [2]。境内随海拔升高和地形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垂直分布性农业气候和多样性局部小气候,为多品类、多层次、多品种的山地蔬菜立体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临安市位于“长三角三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捷,能在最短时间内把新鲜蔬菜运抵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是发展绿色鲜活农产品的理想区域。充分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蔬菜,对于加快临安蔬菜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缓解夏秋季蔬菜供需矛盾、提升蔬菜安全品质、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安市山地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 山地蔬菜发展历史

山地种菜自古有之,但传统的山地蔬菜只是零星、粗放的,为山区农民自给自足的栽培形式,种植的蔬菜主要有菜用马铃薯、生姜、黄瓜、大白菜、萝卜、大蒜等。真正意义上的山地蔬菜规模化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临安市山地蔬菜生产起步较早,是浙江省最早的山区县之一[3,4]。1983年在原临安县上溪乡玉山、平溪、中梅等村,开展不同海拔区域的高山番茄、甜椒、甘蓝等种植试验,并获得成功。临安山地蔬菜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①引试开发阶段(1983-1995年) 该阶段山地蔬菜品类单一,仅限于番茄、甘蓝、甜椒,其中番茄、甘蓝种植面积占95%以上;种植区域集中在原上溪乡、马啸乡、临目乡等海拔600~900 m的17个村;发展初期为计划种植,进入20世纪90年代逐步走向市场化;到1995年全市种植面积为154.4 hm2、

产量4 632 t、产值695万元。

②规模扩张阶段(1996-2005年) 该阶段山地蔬菜品类由原来的番茄、甘蓝、甜椒,迅速扩张到豆类、瓜类等近10种,以菜豆、瓠瓜、小辣椒为主;产品完全市场化,产销活跃,种植区域扩展到原建制的17个乡镇104个自然村,偶有“结构过剩”、“菜贱伤农”现象发生;到2005年全市种植面积为1 130.97 hm2、产量33 966 t、产值7 302.7万元。

③产业化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山地蔬菜基地建设加强,生a能力得以提升;蔬菜经营主体发展较快,产业内部出现部分合作,但联系不紧密;标准化生产逐步推进,以茄子、小尖椒、菜豆、瓠瓜为生产主导品种;开始注重产品分级包装和品牌建设,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截至2015年全市山地蔬菜种植面积2 133.33 hm2,产值3.1亿元,面积占全市蔬菜产业的17%,而产值则占到47%,是临安种植业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

1.2 山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①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在传统“东竹西果、南桑北菜”的格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规划建设,促进规模集聚,基本形成了山地蔬菜生产特色区域。全市现有12个镇街种植山地蔬菜,其中6个镇的基地面积在100 hm2以上,14个村的基地面积在20 hm2以上,形成了以清凉峰、龙岗、湍口、昌化等镇为主的西北部山地蔬菜产业带和以太湖源、高虹等镇为主的东北部山地蔬菜产业带,涌现了浪广、九都、国石、雪山、九龙、木公山等一批市场知名度较高、影响面较广的山地蔬菜专业村。

②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 1999年以来,临安率先在浙江省内开展了山地“微蓄微灌”设施的集成应用,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与大胆实践,开发了一套成熟的“山地蔬菜微蓄微灌生产技术”,有效缓解了山区资源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现象,在生产中发挥了显著的抗旱作用,平均每667 m2菜地节约灌溉用水100 m3,增加产量20%以上,节本增收达2 000元。截至2015年,全市建成山地“微蓄微灌”设施面积243.3 hm2,配套建设排灌沟渠

47 km、作业道路23 km,并积极推进设施上山,建成连栋温室5座、钢架大棚25 hm2、多功能苗床

0.5 hm2,使大量遇旱易灾、遇雨易涝的“靠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致富田”。

③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进 制订了《无公害山地蔬菜生产技术规程》(DB3301/T 1029-2013)等地方标准规范,印发菜豆、番茄、茄子、瓠瓜等主栽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并进行全面宣传推广。同时,加强源头质量安全控制,组建了一支镇(街)农业执法协管员队伍,与毗邻的安徽绩溪、宁国、歙县开展省际联动执法,严格农产品投入监管,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跨省流通和使用,并建立了覆盖全市山地蔬菜生产基地的质量检测点28个,培训了一批基地内检员,每年开展蔬菜自检1.5万批次以上,确保了上市蔬菜合格率达到98%以上。截至2015年,全市1 533.3 hm2山地蔬菜基地,以及“天目山”牌番茄、菜豆、茄子等主要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天目山”牌番茄、辣椒、茄子分别获得浙江名牌农产品和杭州市名牌产品认定。

④产业化发展初显成效 2005年成立了临安市蔬菜产业协会,并以规模基地为依托,相继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及经营主体107家,建立营销队伍20余支,连接规模种植户3 700余户。同时,倡议成立“临安市山地蔬菜产业联盟”,制订了《临安市山地蔬菜产业诚信联盟公约》,并加以重点推广,使产业联盟成员能自觉执行产销环节的管理制度,规范使用“天目山”牌商标标识,参与由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农产品宣传推广与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较好地发挥了行业自律、相互监督、合作共赢的作用,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了“天目山”品牌知名

度[5],促进了产业化发展。

⑤差异化优势持续扩大 截至2015年,全市建成国家级山地蔬菜项目基地3个、省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9个、杭州市级“菜篮子”基地24个,山地蔬菜年生产规模连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山地蔬菜产品错季上市的差异化优势持续扩大,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位居浙江省、杭州市前列,已成为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大中城市夏秋淡季蔬菜的主要供应基地。

3.4 培育新型主体,发展合作经济,激发产业内生新动力

山地蔬菜产业目前仍存在着生产单元多、规模小、产业链分割等问题,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由此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以实行土地“三权分置”为节点,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促进家庭小规模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转变;其次,要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工商资本根据自身特点到农村投资农业,确定相应的蔬菜生产经营规模,避免盲目上马、过度扩张;第三,要大胆探索“农合联”发展新模式,建O一批产加销各环节融合度高、综合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推动种子种苗、投入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对接、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大力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5 保障内在品质,提升产品形象,缔造区域品牌新高度

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身份证”、“金名片”。首先,要切实加强蔬菜生产源头的质量监管,强化新型职业农民专技培训,提高广大菜农和经营主体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田间生产档案,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过程的无害化、清洁化;其次,要积极通过各种媒体、展示展销等平台宣传推介临安“天目山”牌优质山地蔬菜产品,扩大影响力,提高基地及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再次,要大力培育“天目山”区域公共品牌,以山地蔬菜产业诚信联盟建设为抓手,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品牌建设、运营和保护,鼓励各经营主体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统一产品包装标识,确立产品的价格优势和销售优势,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

3.6 加快“机器换人”,推行清洁生产,拓宽节本增收新途径

山地蔬菜生产普遍缺乏轻型、简捷、实用的机械设备,机械化水平很低,而生产成本上涨和资源环境压力对大多数规模基地的影响已日益显现,加快“机器换人”,是实现轻简化、省力化、高效化生产的必然途径。首先,要大力推广应用田间灌溉、施肥、整耕、植保等较成熟的机械设备,积极推进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其次,要大力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进示范田间整耕、蔬菜移栽、秸秆处理、施肥喷药等环节的先进机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创新研发适合山地蔬菜生产轻型耕作机械;再次,要大力推广应用土壤连作障碍治理、菜地精准施肥、废弃物循环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山地蔬菜生态化栽培技术,全面实施配方施肥、理智用药、生态养护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有效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3.7 强化金融支撑,实施精准扶持,优化惠农支农新环境

以清凉峰、龙岗、太湖源、高虹等主要镇(街)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开展蔬菜育苗、耕作、播种、植保等环节的区域化作业服务;建立完善蔬菜生产监测体系,加强生产与市场信息引导,促进生产有序发展。优化财政支农政策,积极推进普惠制补贴与精准补贴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推进蔬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运用保费补贴和价格政策,降低基地自然灾害风险和产品滞销风险;积极支持蔬菜科研与推广,尤其要支持蔬菜优质高效安全生产、贮运保鲜、加工技术的研发,小型适用农业机械、灌溉设施的开发;完善政策,加强蔬菜基地的建设与保护,稳定生产规模。

参考文献

[1] 杨新琴.浙江山地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 2011(11):54-55.

[2] 邵泱峰,王高林,王小飞,等.南方山地蔬菜栽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 方献平,马华升,余红,等.杭州地区山地蔬菜栽培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3(11):11-13.

[4] 金昌林,潘慧锋,杨新琴,等.浙江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5.

[5] 邵泱峰,谢绍军,陈江彬.试论临安无公害高山蔬菜品牌建设[J].上海蔬菜,2002(6):9-10.

[6] 赵天义,班盛,邓存英,等.钦州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与对策[J].长江蔬菜,2014(2):69-71.

上一篇:青红两用型长线椒新品种湘辣十七号 下一篇:耐裂大红果番茄品种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