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食品”何以屡禁不绝

时间:2022-06-06 04:05:16

“有毒食品”何以屡禁不绝

【事件回放】

事件一:双汇瘦肉精事件――2011年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曝光了双汇集团济源分厂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猪肉做原料一事。据了解,食用这种猪肉产品,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事件二: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被曝光在过期馒头中加入色素和防腐剂,制成“染色馒头”,销售到多家超市。

事件三:湖北“毒生姜”事件――2011年3月15日,湖北宜昌万寿桥工商执法人员在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了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当场查抄毒生姜近千斤。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不良商家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硫磺进行熏制,使其变黄变嫩,之后在市场上高价出售,牟取暴利。

事件四:温州“玉米馒头”事件――2011年4月15日,温州工商部门查处了一家馒头作坊。该作坊没有一粒玉米,用柠檬酸、糖精钠、玉米香精等多种添加剂炮制玉米馒头。

事件五:合肥“牛肉膏”事件――近日,合肥市工商部门查获一种叫做“牛肉膏”的食品添加剂,可以“神奇”地把鸡肉和猪肉加工成“牛肉”。而长期食用这种添加剂会致癌。

【学生点评】

1.经商最重要的是信誉,否则害人害己。

(彭嘉琪)

2.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这些不断曝光的特殊名词,令人胆战心惊。无良商家不惜以牺牲大众的健康为代价来牟取暴利,这需要管理和监督部门加强执法力度,需要人们加强社会责任感!

(许晶晶)

3.中国真是神奇,“一切皆有可能”,猪肉可以轻而易举地变成牛肉!谁说中国人没有创造力,只是用错了地方而已。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太多的食品安全问题,真的需要反思:不仅商家,政府也要反思,消费者也需要反思。

(邱俊)

【适用话题】

贪欲 监管与处罚暴利与商业道德 食品安全与制度检查有毒食品引发的思考 良心与诚信 安全与危险

【钻探文】

不罚他倾家荡产,

何以以儆效尤

薛世军

在我们尚未从“瘦肉精”猪肉的噩梦中醒来的时候,天空再次阴云密布,“问题食品”“有毒食品”家族再添“新成员”――“染色馒头”。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被曝光在馒头中加入色素、防腐剂,回炉过期馒头,制成“染色馒头”后销售到多家超市。目前,上海市长已要求彻查此事,企业负责人也被公安部门控制。

就在这两天,给我们“普及化学知识”的还有注了水银的刀鱼、将猪肉变成牛肉的“牛肉膏”、给菜肴调色的化学色素,再加上此前的“三聚氰胺”牛奶、洗虾粉、浸泡血旺的福尔马林溶液,还有什么“陈馅月饼”、毒生姜、冒牌“玉米馒头”……吃东西本来就是一顿饭的事,现在却成了一辈子的事――吃不准,这辈子就过去了。

“问题食品”“有毒食品”为何屡禁不绝,问题出在哪里?商家一味逐利、道德缺失自然是根本原因,但从问题食品种类之繁多、商家道德沦丧来看,监管之松和处罚之轻才是根本的原因。

以上海“染色馒头”为例,据新闻报道,超市验货时根本不检测色素标准,工作人员仅核对数量就办理交接手续,所谓检测,只是“目测”而已。而且,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为逃避每月一次的检查,直接将好产品拿到办公室“送检”,检查样品根本不进车间,如此“选择性送检”无疑是走过场。“染色馒头”生产―超市销售―过期食品工厂回炉―重新返回超市上架,其中哪怕一个环节的监管有效,都能斩断这一恶性循环的链条。遗憾的是监管成了“睁眼瞎”,形同虚设。

再者惩处力度小,导致违法成本低。针对“有毒食品”层出不穷的现实,坊间一直有“惩罚性赔偿”的建议,但是,虽然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可赔偿的标准并不明确。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双倍赔偿”的条款,《食品安全法》中也有“十倍赔偿”的规定,但不管是“双倍”还是“十倍”,对企业和商家来说,皮毛而已。反观美国的一个著名“惩罚性赔偿”案例:一名消费者在麦当劳买了杯咖啡,因不慎泼洒而烫伤皮肤,最后,麦当劳支付了270万美元的巨额“惩罚性赔偿金”。

罚得重,才会长记性;罚得轻,相当于纵容。就拿“染色馒头”来说,消费者一般也就买一两包而已,总价不过几块钱,即使十倍赔偿也就几十块钱。天可怜见,区区几十块钱的违法成本连“隔靴搔痒”都算不上,反而更像是为商家“宽心”:瞧瞧,不过赔几十块钱而已,没啥大不了,放心地加色素,大胆地回炉吧!而在此前的多起“有毒食品”案件中,也几乎没有消费者获得过超高额的赔偿。

毋庸讳言,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同一社会发展阶段,也出现过类似的食品安全危机,经过法律完善和制度建设才由乱而治,这其中,“惩罚性赔偿制度”就是“杀手锏”。其实,对于食品行业而言,“惩罚性赔偿”看似会重创个别企业,却可以换来整个行业的警醒,从而有利于整个行业的长治久安。正所谓,不罚他倾家荡产,何以以儆效尤!因此,及时完善法律体系,加强行业监管,以“惩罚性赔偿”构筑食品安全网,已然刻不容缓。不管是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对企业而言,“惩罚性赔偿”都是一剂根治食品安全病症的“良药”,可谓“罚了他一个,幸福千万家”。

(摘自《广州日报》2011.04.14)

【学生佳作】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双汇瘦肉精火腿肠”“染色馒头”“毒大米”“毒生姜”“毒奶粉”“墨汁粉丝”……打开报纸,一篇篇骇人听闻的报道呈现在眼前,看得人心惊肉跳,走进超市,都不知道什么是安全的。

食品安全问题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导致这些无良商家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以牺牲大众健康为代价来牟取暴利呢?

在我看来,人性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是导致食品隐患的根本原因。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则是回归人性的原点,回归道德的原点。

几个月前,厦门一家黑作坊生产的染色馒头刚被当地执法部门查处,接着温州工商部门就查处了一家用柠檬酸等添加剂制作“玉米馒头”的作坊。国家工商部门的惩处力度不可谓不大,为什么不良商家还要铤而走险呢?无疑是因为高额利润的驱使。

人是有贪欲的,而贪欲恰恰是人性的最大弱点。只要利润滚滚,谁管消费者死活。于是背离人性的原点,背离道德的原点,置消费者的生命于不顾,成为当今社会令人担忧的现状。

如何才能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呢?

回到人性的原点,找回人性中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坚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是每个人、每个企业立足社会的前提。不要为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天下人的生命大利,不要让金钱左右自己前进的方向,不要让欲望操控原本纯洁的灵魂!看看那些因为有毒食品而失去健康的儿童!看看那些违法食品生产企业和商家最后的悲惨结局!请忽视食品安全的无良商家和企业,克制贪欲,对自己负责,对顾客负责,更对社会负责。商家只有生产让人放心的食品,坚守做人和经商的基本底线,对大众健康负责,才不会害人害己。

只有唤醒人性中最善良的本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所以请回到人性的原点,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有每个商家和企业都回到人性的原点,坚守做人的良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水”,品尝“放心水果”,享受“放心生活”。

回到道德的原点,保证社会道德诚信体系的安全,才能让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更危及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总理在面对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曾说:“如果一个国家忽视对诚信的追求,那么这个国家将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因为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中国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温总理希望大家把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国民道德体系建设和国家生存的高度,倡导大家回到道德的原点,不要因为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丧失最基本的商业道德,更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威胁到整个国家的生存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

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要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从中透视人性的弱点和道德沦丧的危害,只有回到人性的原点,回到道德的原点,才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的食品天地!我们期盼着这一天!

【点评】

作者选取当今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切入点,透过现象思考本质,由“食品安全问题”折射出的“人性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回到人性的原点,回到道德的原点。

上一篇:“父子协议”,是耶,非耶 下一篇:“现代私塾”式教育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