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现象的效率影响和福利效应研究

时间:2022-06-06 03:31:34

插队现象的效率影响和福利效应研究

【摘要】 本文从日常的排队和插队现象出发,对排、插队的起源、动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插队对社会整体效率和福利的影响不确定的结论。本文还首次对特权插队和制度性插队进行了研究,印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 插队 排队 特权插队 制度性插队

一、排队、插队现象概述

排队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排队制度起源于等级制度,是基于平等的一种制度,等级的识别成本太高,它无法在一群陌生人里面有效运行,因此,环境的改变诱致等级制度变迁为排队制度,并成为等级制度的部分替代和补充。排队产生的动机就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交易风险。在公共场所,而排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为每个排队者带来稳定的预期,提供良好的秩序,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效率。排队有多种不同的标准,除按时间排队外,还有按照资历、职位、姓名笔画等等排队方式。此外,从服务资源的约束性来看,排队还可以分为约束性排队和无约束性排队,约束性排队是指由于产品或者服务稀缺,仅仅在排队前列的人可以买到这种资源,即有限的人可以享用资源。无约束排队是指产品或者服务供应充分,只要正常排队就能买到所需。

插队与排队相伴而生,有排队才会有插队,插队通常是指排队中的插队行为。它可分为一般性插队、特权插队和制度性插队三种类型。一般性插队,是指时间性排队中的插队行为;特权插队,即插队者利用其特殊地位和权利插队从而优先获得某种产品和服务;制度性插队,即通过法律或制度来赋予某一特定人群在一定场合下优先使用某产品和服务的权利的行为,如我国少数民族高考奥赛加分、体育特招生、公交车上孕妇优先、高速公路绿色通道等。插队还可从信息是否公开的角度分为显性插队和隐性插队,前者是在公众视野内进行的,插队过程信息可为所有人知道;后者的过程信息被隐藏,只有插队者及其他当事人知道。插队通常出于逐利和机会主义的动机,插队者通过权衡插队的成本和收益大小,来决定是否采取插队行为,插队的成本通常由有可能遭受的谴责和心理障碍以及与排队者发生的冲突所导致,插队的收益来自于节约的时间或攫取的本不属于自己的机会。生活中,相当部分插队都能够成功,尤其是隐形插队和一些制度性插队和特权插队。它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一是外部性因素。假设排队者人数n个,插队者占用时间t,则阻止一个人插队可以为自己节省的时间为t,而为整个排队可节省时间n?鄢t,自己仅仅获得了整体收益的1/n,绝大部分收益溢出。二是制止风险因素。能否成功制止排队,取决于插队者与排队者之间的谈判实力对比,如果插队者比较强势,制止行为将存在很大风险,大多数保守者会保持沉默。三是服务当局无法做到有效监督,或者管理成本太高。

二、插队的效率和福利效应

1、一般性插队的效率和福利效应分析

模型假设:每个人工作效率是相同的,插队不存在外部性,且个人的福利函数满足可加性,即整体福利是各人福利的总和,那么效率与福利是同等意义的。下面,以最常见的饭堂插队为例来分别说明两种类型的一次性插队和多次插队对整体效率和福利的影响。

(1)排队个体同质化时的插队。对于饭堂来说,每个人吃的分量和金额差别不大,所以可看作是无差异的或者说是同质的个体,即服务每个消费者的时间相同,假设为t,有排队者n人在等候,从队首至队尾开始编号为1,2,3…n,第m个人插队到队首(1

(2)排队个体异质化时的插队。在现实中,排队者是异质的,即每个人在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排队者i所需服务时间为 ti,n个人在排队,1

综上所述,尽管插队者无偿占有了其他排队者的时间,造成了不公平,但优先服务排队时间最短的人,可以减少整体排队耗费的时间,从而提高整体的福利。其中蕴含的政策意义就是,保证效率优先可以促进整体福利增加。

(3)多次插队对整体效率和福利的影响。假设每个人插队的频率均等,即n次排队中,每人有一次插队的机会。假设总是n-1个人在排队,那么m插队时会直接从队尾插队到前列。每次插队过程中,插队收益时间为ti-tm,占用他人的时间为(n-1)tm,由公式可知,两者不一定相等;以n次插队为一个周期,则每个插队周期中,m被其他人总共占用的时间为:ti-tm,相当于其成本。由此可见,在插队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任何一人的插队收益与插队成本是相等的,即从长期看,在不考虑插队导致的外部性情况下,插队行为是一个零和博弈。

2、特权插队的效率与福利效应分析

特权插队是特权者利用职权进行插队以优先获取各种资源的行为,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分析特权插队对整个社会效率和福利的影响。

(1)特权插队的福利效应。以找工作为例,正常情况下的公司招聘根据应聘者的各项表现对他们进行评分,以得分高低择优录取,而特权插队通过暗中降低某些标准,使得插队者得以入职。下面,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说明。设某单位招聘员工的要求有n个指标,可以分别量化为X1,X2…Xn,代表学历,智商,工作经验等,要求满足的初试面试条件基本指标基为R0(X10,X20,…Xn0),按照一定的权重将其转换为F(X10,X20,…Xn0)=F0。正常情况下,应聘者i的各项指标集为Ri(X1i,X2i…Xni),要求合格者的指标满足:F(X1i,X2i…Xni)≥F0,并根据综合指标择优录取,单位在应聘者中录取的比例为a+b。其中普通阶层中符合条件者比例为a,特权阶层中能力优异者比例为b,特权阶层中能力较差者比例为c。普通阶层应聘者a满足硬性指标要求: F(X1a,X2a,…Xna)≥F0;特权阶层中能力特别优异者b指标集表现为:F(X1b,X2b,…Xnb)≥F0,他们通过正常渠道就能得到工作机会,因此不需要插队;特权阶层中能力较差的比例为c,其指标集表现为:F(X1c,X2c,…Xnc)

(2)特权插队对社会效率的影响。特权插队会降低社会福利,但它并不一定降低社会效率。首先,普通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强的能力就能满足。其次,单位招聘选人的时候都规定了一个最低要求,比如学历,专业要求,或者资格证书等,这保证了职位的最低能力要求得以满足。再次,由于插队入职者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优越,接受教育条件更好,而且人的能力是动态变化、可以提高的,即使能力暂时不够,只要经过适当培训都能胜任工作。最后,插队者跟领导关系密切,在工作过程中还可以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沟通协调更加容易,插队者可能还会干得更加出色。

然而,特权插队什么情况下才会导致社会效率降低呢?人力资源效率是社会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力资源使用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程度,与人事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也有很大关系。当人事制度高效运转时,特权插队才会降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降低社会效率。即当人事制度高效运转时,F(X1i,X2i…Xni)≥F0时员工胜任该岗位的概率P1大于F(X1i,X2i…Xni)

3、制度性插队的效率和福利效应分析

制度性插队是正常排队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合理的制度性插队有益于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第一种情况是法定插队性制度安排。比如领导的制度化特权,如厅级局级干部在住房、专车,福利待遇方面优先享用等,再如蔬菜运输绿色通道,作为一项插队性制度安排可以扶持农业,造福百姓,还有高考奥赛获奖者加分制度,它可以选拔出特别优秀的学生,有利于培养出高端专门人才。第二种情况是公司为利润更大化设置了一些营销制度。如银行贵宾通道,从客户时间价值的角度来说,贵宾客户一般是社会精英,他们的时间通常要比一般客户宝贵,给银行创造的利润也更大,这一插队制度有利于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当制度性插队单纯为特定阶层服务的时候,将产生特权锁定或“世袭制”,并导致效率损失。因为这种制度性插队阻止了资源的自由配置。比如我国古代世袭制以及我们今天的户籍制度,它们阻止了资源的自由配置,导致了不合理分配以及低效率。

三、结论和意义

排队是等级制度的部分替代和补充。排队产生的动因在于可以减少因插队导致的不必要的冲突,给每个排队者带来稳定的预期,能够提供良好的秩序,进而提高整体服务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插队者的动机是出于逐利和机会主义,根据插队的不同性质,可分为一般性插队、特权插队、制度性插队,从信息是否公开的角度,还可以分为显性插队和隐性插队。插队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制止插队的外部性和服务提供当局无法做到有效监督管理。一次性插队仅在满足服务时间均等且不存在外部性的条件时是零和博弈。长期中仅当插队机会完全均等时是零和博弈。但现实中,排队者都是异质性的,且插队由于存在外部性,排队机会也并不均等,所以无论从一次性插队还是长远来看插队都不一定是零和博弈。当插队者的接受服务时间小于平均时间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整体的福利,反之则降低整体福利。特权插队会使得优质资源不断向特权阶层集中,而普通阶层的机会日益减少,导致分配不公,加剧贫富分化。仅当人事制度高效运转的情况下,特权插队才会导致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现代社会中,法律界定的制度性插队往往具有提高资源效率和提高社会公平的的作用,而为公司利润服务的制度性插队往往具有帕累托改进作用,可以提高公司的效益,同时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使得整体效率提高。特权锁定或者世袭制形式的特权插队由于阻碍了资源的自由流动,不仅造成不公平,还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本文的政策性意义在于,效率优先虽然无可避免造成分配差距,但最终还是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在经济领域,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并设计出相应制度,有效识别高效率者,提供一个人尽其才的平台,使其充分发挥生产力。同时要兼顾公平,尤其要注重机会平等,在社会领域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要确保制度公平。

【参考文献】

[1] 谭克虎、姚影:从排队到插队――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5).

[2] 丁琳:插队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

[3] 唐再思: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效率研究[D].中南大学,2009.

上一篇:新型银企关系的构建 下一篇: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重点难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