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材运用点拨

时间:2022-06-06 02:01:12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门罗以短篇小说享誉全球,2004年出版的《逃离》影响巨大。她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以其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于世,心理现实主义是门罗的写作特色。“每读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这是由作家、学者、编剧等组成的布克奖评委对门罗的评价。美国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简・斯迈利(Jane Smiley)曾大赞门罗的作品“既精妙又准确,几近完美”。这位加拿大短篇小说女王的确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她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文学,始终执著地写作短篇小说,锤炼技艺,并因此屡获大奖。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颁给了这位82岁的加拿大伟大的女作家。

【深度评论】

许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仅凭借其精妙绝伦的作品带给读者绝妙的精神享受,更会以其勤奋、求精、向上的敬业精神鼓舞着每一位读者,爱丽丝・门罗便是这样一位卓越的作家。门罗一生几乎都是与短篇小说为伴,论作品数量不可谓高产,但论质量却是字字珠玑,令无数读者和专家称赞。尤其是她对短篇小说“从一而终”,且用他人写作一部长篇的精力去精心雕琢一篇仅仅30页的短篇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令人钦佩。门罗的作品和人品,都达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多维解读】

精益求精。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女士始终执著地写作短篇小说,不断锤炼技艺,将短篇小说写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并因此屡获大奖。美国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简・斯迈利曾经称赞门罗的作品“既精妙又准确,几近完美”;布克奖评委则认为“每读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由此可见,门罗的获奖,正是因为她在短篇小说的写作技艺上已经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任何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都必须有一种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艺无止境,我们对艺术的追求永远不会有终点。

术有专攻。门罗的成功,在于她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也在于她的术业有专攻。门罗一生很少涉及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一生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其实更像是一部短篇小说的“串烧”),在短篇小说普遍地位低下的欧美文学界,她硬是将这门不起眼的艺术推上了巅峰。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想在某项事业上干出成就需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干一行,专一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技艺达到一定的高度。那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见异思迁者,是很难在任何一种行业上做出杰出成就的。

质重于量。门罗一生只出了11部作品,即便在她最走红的时候,也要花上4年功夫出一部小说集。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前后共花了20年时间才写完。正是这种“慢工”,使她的作品都成了“细活”――成为文学殿堂里的精品。这是对读者负责,是对艺术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因为正是这种“质重于量”的创作态度,才使她成为一位“获奖专业户”,成为文坛的常青树,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大家想想,门罗与那些如过眼烟云一般的“文坛快”相比,谁更有价值?

蒋方舟好书与小伙伴们分享

蒋方舟,1989年生,清华大学毕业,现任《新周刊》副主编。曾经的“少女作家”。蒋方舟喜欢看书,还爱在微博上“晒”自己正在阅读的好书。她“晒”出来的书,以思想类和文史类居多,在这一点上她显然要比她的同龄人更为“成熟”。最近,她就在微博上贴出了自己所看的书籍: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刘擎教授所写的《中国有多特殊》,有已故经济学家顾准所写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有美籍印度裔医生悉达多・穆克吉所著的《众病之王:癌症传》……而她目前正在如痴如醉地阅读由日本历史学家撰写的系列著作《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深度评论】

蒋方舟曾经是一位争议人物――这些争议包括对她童年时代的作品、清华大学的破格录取以及在清华就读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随笔和评论。但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她,都无法否认她是一位嗜书如命的女孩子。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真正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阅历,拓展自己的眼界。想想我们身边许多和蒋方舟年龄相仿的孩子,在生活中差不多都是“手机控”,可是他们在微博上晒出的多是自己的美食、美服乃至美体……比比蒋方舟微博上晒出的内容,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脸红?

【多维解读】

亲近书籍。对年轻人来说,应当珍惜你的课余、业余时间,而读书应当说是一种最为有益的活动。它可以使我们内心充实,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让我们健康。尤其是年轻人,身与心的同步发育才会使我们真正健康。而心灵的养育,书籍当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品。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今天许多人都已将“在路上”作为一种主要的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但是“读万卷书”却是许多人难以实现的梦。蒋方舟师出名门且身任编辑,工作中并不缺少书籍,但业余时间依然以书为伴,实在值得每个年轻人效仿。

正面效应。每一位名人的身后,都会有一群执著的粉丝。蒋方舟的背后一定也少不了以其为楷模的追随者。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给自己的拥护者传递正能量,成为他们道德、学业和事业上的榜样。在这一点上,蒋方舟应该说是众多娱乐界、学术界、体育界“明星”的“正面典型”。读蒋方舟的博客、微博,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博主在阅读,在思考,在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你可以不同意她的观点,但你不能为她的那种严肃、雅致的生活投去赞许的目光――她,完全没有少年得志的张狂。

深度阅读。我们不少人也在阅读着。可是,我们很多人的阅读往往都被那种休闲、消遣式的“浅阅读”占据着。看看蒋方舟列出的书单,大多是思想类和文史类书籍,其阅读的深度已经远远超出同龄人。蒋方舟思想的深邃、目光的敏锐、文笔的犀利应该说与她的阅读不无关系。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一种浅薄、庸俗、轻松的状态中,我们更需要深刻、严肃、庄重的生活;我们要有深刻的思想,要有悲悯的情怀,要有洞穿世界的双眼,要有优雅的举止和谈吐……

――深度阅读,定会让我们慢慢地拥有这一切。

倪萍退休之后的书画人生

倪萍,曾经主演《山》《祁连山的回声》《美丽的大脚》《雪花那个飘》及电视剧《雪城》《浪漫的事》《没有语言的生活》《月嫂》等众多影视作品,并斩获“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演员”等多项大奖;曾经主持央视的《综艺大观》《聊天》等栏目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数百台大型文艺晚会,多次获得“金话筒”奖和“最佳主持人”等奖项;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电影工作者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北京影视家协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曾经出版散文集《日子》、《姥姥语录》,并有大量画作问世……淡出银屏之后,倪萍几乎完全与书、画为伍,全部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写书和画画上。前不久,她的第三本文集《倪萍画日子》出版。这本书以文字为主,配合绘画作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生命的过程和生活中的道理,充满了人生哲理。

【深度评论】

倪萍曾经是演艺界、影视界的风云人物,央视主持中的“女一号”。这样一位“中老年男人的偶像”,却是一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耐得了寂寞的人物。淡出银屏的倪萍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一头扎进了书画和写作之中。所以她成了一位集主持人、演员、作家身份于一身的“三栖明星”。倪萍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善于把握自己的人生,既能够知难而进,又知道急流勇退;再一点就是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也就能干好一行。

【多维解读】

耐得寂寞。一位曾经万众瞩目、大红大紫的人物退下来,在常人看来定然会有一种难耐的寂寞。但我们从倪萍的身上却丝毫看不出这一点。她在淡出银屏之后,依然将自己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买菜,做饭,看书,画画,写作……而且除了买菜时不愿与卖主斤斤计较之外,哪一样都做得不含糊――烧得一手好菜,画得一笔好画,写得一手好字,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人到中年之后接连出了三本颇有看头的散文、随笔集。其实,寂寞永远不会光临任何一位精神丰盈者的内心,因为他的追求、他的淡定会让他的生活极其充实而富有韵味。

把握人生。倪萍的一生,丰富多彩。她曾经做过演员,当过主持人,今天又成为一位画家、作家和家庭妇女。应该说,她的每个人生的角色都扮演得相当出色,这应当归功于她对人生的把握。她人生的起点并不高,但她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了今天的辉煌。人到中年的倪萍更是日趋淡定,懂得了急流勇退的意义。

精神丰盈。淡出银屏的倪萍,一头扎进了书与画的世界。刚出版的《倪萍画日子》,文章多是倪萍新近撰写的人生小品。作为著名主持人和明星,倪萍在生活中有许多特别的经历和感触,她的文章和画作大多源自这些实际经历。倪萍擅长讲故事,文笔幽默睿智,平实而充满温情,感染力极强,主题多与选录的精品画作有关,水墨画中充盈天然意趣。全书图文并茂,文字因画作而升华,画作因文字而鲜活,是倪萍以极富生活气息的视角对身边人和事的感悟和表达――读懂了这本书,你就读懂了倪萍,就了解了倪萍丰盈的精神世界!

黄永玉:垂暮之年的奋力冲刺

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先生决定将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一部――80万字的《朱雀城》作为送给自己90岁的生日礼物。《朱雀城》是以黄永玉童年时期经历的人和事为原型创作的,描写了黄永玉在湘西凤凰的童年生活和故乡风情。评论家张新颖将《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一连看了三遍,他说:一位老人写童年,是“明白”写“童蒙”,“懂”写“不懂”,二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它所展示的世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童年世界,同时还是一个历经千难万险的生命回首来路重新看待的世界。黄永玉说:“我会争取活到把自传写完。一个老头,到了90岁,脸上、全身都是青苔时才出这本书,既是喜剧又是悲剧。”目前,黄永玉的这部小说刚写到第二部,正在集中精力写主人公的“抗日战争八年”。至于剩下的内容,黄永玉不知道自己要写多少字,也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

【深度评论】

一位九旬老人要给自己的生日送上一份“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这实在称得上是一种奇迹;这件礼物不是别的,而是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更是一种奇迹了;而这部小说写的是老人大半个世纪之前的童年生活,这就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了――创造这一奇迹的这就是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老人。一位耄耋老人要创造这一奇迹,必须有一副健康的体魄,还需有一股顽强的毅力,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有一颗烂漫的童心和对精神世界的永无止境的追求。

【多维解读】

精神追求。一位年届耄耋、功成名就的老人在其“脸上、全身都是青苔时”依然笔耕不辍,显然,这不是出于一种名与利的考虑,而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无尽的追求。黄永玉说,曾在意大利家中的三楼,有时小说写到得意处时,会将哈哈大笑染遍全家。当然,除了哈哈大笑,黄永玉说,写这部小说还会有眷恋、爱、伤心、怀念和很多甜蜜的东西。可以说,这些大笑、眷恋、伤心、怀念、爱以及很多甜蜜的东西,既是日后呈现给读者的精神食粮,更是黄老此刻尽情享受的精神佳酿――还有什么东西会比这份“生日礼物”的价值更高?

文化瑰宝。黄永玉是一位文化老人,这位文化老人迟早会离我们而去。如何将积淀在他身上的那段历史、那些文化以及今天已经不复存在的他的童年时代所经历的故乡的风土人情变成一种文化遗产,留给他之后的人们去瞻仰,去品味,去欣赏?黄永玉老人正是在用一种最佳的方式在做着这件功德无量的事――用古老的故乡思维,娓娓道来他的故乡故事。以文学的方式回望故乡,回望童年,在黄老,是一种幸福;在我们,则是继承了这一丰厚的文化瑰宝。

永不止步。关于《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这部长篇的写作计划,黄永玉“不知道自己要写多少字,也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对这位九旬老人来说,他可以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最终结果,但他知道自己此刻必须分秒必争地去做。众所周知《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这部小说在黄老心中酝酿了60多年而迟迟未能动笔,今天的社会环境终于让他有了从容写作的条件,在他看来这“既是喜剧又是悲剧”,他又怎能不珍惜这夕阳的余晖,来一场终点冲刺?老人“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精神对年轻人有着一种警醒的力量。

上一篇:“口述史”――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和研究的重... 下一篇:石济客专跨工业站特大桥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