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光齐聚”,突破习作中的“相似现象”

时间:2022-06-06 01:33:04

写人原本就要“你是你,他是他”

就像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在我们周围的人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只要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就会发觉有的人性格豪爽,有的人天真活泼,有的人待人热心,有的人处事冷静,有的人兴趣广泛,有的人幽默有趣……你就是你,他(她)就是他(她),这就是所谓的人物特点。

写人的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写出人物的特点。人物的特点可以表现在性格上,表现在品质上,也可以表现在爱好上,表现在习惯上。把人物的特点写好了,就能写出这个人与那个人的区别来,也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学生写人难以逃脱“相似现象”

写人最难,要小学生写人更难,即使是写他们最亲近的人。说起来,小学生和父母亲朝夕相处,和小伙伴儿形影不离,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提起笔来写写他们,就犯难了。为什么?写人如同画国画,要神似。要像,就得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人物的鲜明特点。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知道,他们习惯于整体性感知,对他人、对周遭的印象往往比较粗糙。于是,提起某个人,留在脑海中的形象总是大体相似的。看看他们作文中所写的同学,都是有鼻子有眼的,都是比较活泼可爱的,写男生,大多用“炯炯有神”;写女生,会用“樱桃小口”;如果要写父母的话,大多会表现他们的慈爱……在小学生的写人习作中,普遍存在着“轮廓相似现象”。

让人真正“特”起来需要“三种光”

尽管写人难,但是要在习作设计中完全回避这类作文是不大可能的。小学阶段无论是从作文素材的全面性,还是关注他人的人际教育方面来看,写人习作都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轮廓相似现象”,让人物真正地“特”起来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找到了几条比较有效的路径:

一、写写“缺点”,来点“曝光”――用逆向的方式来“趣活”人物的特点

我们指导学生写同学或家长的时候,常常是写人物的优点。不过,一味写人物的优点,把人物写成”高、大、全“的样式,就有点圣人或伟人的味道了,多了一些神圣,少了一些亲切。其实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才可爱,才有人情味。英国二战时期的首相丘吉尔是个“烟鬼”,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声誉。而“苹果教父”乔布斯也不完美,他性格中有固执偏颇甚至专制暴躁的缺陷,他的某些私德甚至还比不过一些普通人。所以,对于所写人物的一些“缺点”,我们没有必要完全回避。嵌入一些小小的“缺点”,反而会让人物“真”起来、立体起来。

有趣的是,那些可爱而平凡的人物,“缺点”的背后总有一些故事,甚至是秘密。平常人眼中的缺点,在你解密之后,或许就能成为一个人的“优点”,让人们看到那些可爱、可亲、可近之人内在闪光的东西。丘吉尔酷爱抽雪茄,不是和他为祖国的命运日夜操劳有关吗?而乔布斯的某些负面性格反而把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凸显得更加丰满、个性,最后连“缺点”也成了加分点,毕竟不完美的乔布斯才是人间的乔布斯,才是真实的乔布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对于那些可爱的人物来说,所谓的缺点,往往隐藏了他们最大的优点。我们能够像福尔摩斯那样去“侦察”,就会有发现的惊喜,就能挖出最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如果是一些和内在的优点相关联的“缺点”,让学生适当地写一点,曝曝光,在素材和主题的挖掘方面就会显得有深度。另外,以铺展优点为主,以曝光“缺点”为辅;缺点在先,优点在后。如此,欲扬先抑,形成小小的势差,反而能让人物“趣活”起来,使文笔“幽默”起来,增加阅读的吸引力,人物也就自然会“特”起来了。

例如,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老师的胡子》的习作。一开始就写新来的语文老师不注意仪表,胡子拉碴的:

开学了,我们有了新的语文老师――朱老师,他是我们学校的新校长。他才30多岁,可是胡子“生机盎然”,又密又长。他嘴唇上方的胡子垂下来,几乎遮住了嘴唇。下方的胡子也争先恐后地生长,绝不甘心落伍。双颊的胡子就像茂盛的草甸子,挤挤挨挨,密密麻麻,遥相呼应。下巴上的胡子如杂草丛生,向四周蔓延,和双颊的胡子连成一片,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燎原之势。虽然生命力顽强,但也许是“胡龄”特长的缘故,有几根胡子苍老得成了黄色。他这个人老气横秋的,让人看了真不舒服。看着他那少见的络腮胡子,我们真弄不明白,朱老师怎么这样懒啊?胡子拉碴的,太不注重仪表了,还是教师呢!把“为人师表”这四个字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们真不想看他。

到最后作者才解开谜底,其实老师不是懒,而是一心扑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上:既要管理学校,又要完成班级的教学任务,忙得不亦乐乎。在了解了老师的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后,作者恍然大悟,老师他是忙得连刮胡子的一点点时间也没有呀!他那“难看”的长胡子,正是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标志。这样先曝光老师不讲究仪表的缺点,再告诉我们背后的真正原因,欲扬先抑,出人意料。有缺点作对照,反而放大了老师的优点,真可谓是一种逆向的表现手法。

二、靠靠“明星”,借点“星光”――用名人的风光来“还原”人物的特点

要抓准人物特点并不容易,需要对人物长期观察和深入了解,甚至要把这个人与那个人作一番认真的比较,你才会有比较深切的体会。实际上,“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显然,独特之处是在比较之中显现出来的。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无论是朝夕相处的家人,还是形影不离的伙伴儿,我们在观察、感受他们的时候,都是要自然而然地寻找一个参照者来加以比较。同学与同学比,自己的家长和他人的家长比……在比较当中,我们所发现的“他”有别于他人的地方,就是他的特点。这样看来,“特点”总是和“比较”密切相关的。写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凸显人物的特点。在处事的躁与稳上作比较,在相貌的胖和瘦上细衡量,在性格的好与坏上辨区别。

如果作为参照的是一般的人,知名度有限,拿他们作为比较,读作文的人未必熟悉,因此在读作文的过程中,要把文字还原为生活场景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变得模糊起来、空洞起来。也就是说用普通人来和普通人相比较,难以让所要描写的人物真正地“特”起来。

怎么办?我们完全可以运用“明星效应”。各路明星,多是新闻、娱乐业的宠儿,他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露面,他们的外表与性格为大众所熟知,提起大明星,连小朋友都会津津乐道。特别有趣的是,媒体上的常客,大多个性鲜明,有自己独特的行为符号。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写人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所写之人和哪些明星靠得比较近,可以和一个明星作比较,也可以和几个明星作比较。通过和明星相比较,借助于“星光”来写身边的平凡的人,就能提高类型化的程度,普通人也能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另外,名人知名度高,为世人所熟悉、喜爱,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用明星来写普通人,更能引发读者的好感与兴趣,能够更丰富地还原所写人物的内心与外表。

例如,有位同学赞美一位多才多艺的街头演员时,这样写道:“他天生就是演小品的料。你看,他的打扮和长相酷似一个东北老农民,活脱脱一个本山大叔。他还会像本山大叔那样做斗鸡眼呢。可是当他展开歌喉的时候,歌声是那么甜美,音色是那么清纯,人们直以为是宋祖英在演唱呢!”这样写,街头演员才艺方面的特点就借助于赵本山和宋祖英的“星光”而更显耀眼了。

还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的妈妈她姓“美”》的习作。小作者把自己心目中的最美妈妈和那些古今中外的“大明星”联系了起来:

在我的心目中,妈妈姓“美”。她长得美――个性化的发型,自然化的淡妆,匀称的身材,圆润的脸庞,一个现代的西施!尤其是她的嘴,大大的,是我心中的大嘴美女――中国的‘罗伯茨’。她穿得美――东西南北风,什么是流行风,只要看一下我妈妈的服装就知道了。雍容华贵、具有古典情愫的唐装,流畅简约、飘逸挺括的的披风,设计匠心独运、品位卓尔不凡的时装,如同一年四季五彩斑斓的鲜花,赶集似的纷纷在我妈妈身上亮相。我妈妈如果走上T型舞台,一点也不比位居世界十大名模之首的海蒂・克鲁姆逊色哟!(别误会,穿这些服装都是对我姨妈服装的二度利用。我妈妈可不奢侈浪费哟!)

当学生让一位普通人集数位明星的特点于一身的时候,普通人也就成为了公众心目中的明星。这就是借光照人,这就是借力写人。普通人因为借用了明星的光环而光彩照人,特点也因之而被彰显。

三、用用“夸张”,投点“远光”――用远譬的方式来“鲜亮”人物的特点

人总是相似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每一个正常的人无论是外貌还是行动都是差不多的,真要写出多大的区别还是很难的。但要写出人物的特点,恰恰要提高人与人的区别度。许多学生在写人的时候,最大的苦恼也就在这里。同学与同学相比,都差不多:早晨,都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堂上,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积极踊跃地发言;课后,都在操场上追逐嬉戏。平日里也没发现他们有多大的区别,有多少与众不同的地方啊。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绘本《我爸爸》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为了能表现出一位父亲既强壮又温柔以及样样在行等特点,作者夸大了“我爸爸”的胆量,“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可以从月亮上跳过去,还会走高空绳索”而不会掉下去;夸大了“我爸爸”的力量,“敢跟大力士摔跤”“游得像鱼一样快”;夸大了“我爸爸”的饭量,“吃得像马一样多”;夸大了“我爸爸”的身材,“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夸大了“我爸爸”多才多艺的特点,“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唱家”,连“三大歌王”也甘拜下风。作者通过夸张,把主人公写成和他距离很远的动物或人物,这种远距离表现的手法,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新奇感,无疑能够放大人物的特点,增强绘本的奇趣感。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有时又像泰迪熊一样柔软。”“他像猫头鹰一样聪明,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傻事。”如此将爸爸性格中的刚强与柔软、聪明与笨拙……种种相对的特质一一并列举出,把爸爸刻画得极富人性、可爱又逗趣。

如果我们注意提醒学生,把所要写的人物和那些距离较远的人或物联系起来,就能取得一种新奇的效果,这无疑会引人注目。这种方式类似于远譬,相当于投射远方的光,其本质却是适当地对人物的特点加以修饰,以达到强化凸显的功效。有一次,一个学生写自己的同学身体强壮,我提醒他可以适当夸大一下同学的体型,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我的同学张补天人高马大,他那身材和日本相扑手相仿。在校园里走,大家总误以为他是老师,其实他还只是个三年级的学生。体育老师认定他将来长成姚明那样的个头儿绝对没问题。”你看,这样一“夸”,是不是就把张补天个子高大的特点凸显出来了呢?

再比如,写父亲总容易落入俗套。一个学生写了父亲的尊老爱幼、热爱学生等五个优点,我指导她采用远距离修饰的方式来调整表达的思路:把五个特点转化成五颗星――孝顺星、舐犊星、勤学星、写作星、节俭星。五星齐全,我再让她把远距离的概念“五星级饭店”引入进来,于是他爸爸就成了“五星级爸爸”。经过远距离的包装,作适当的夸大,整篇文章就有了新意,人物的特点也得到凸显。

还有,写一位同学脾气暴躁,说他“是一只狂吼的恐龙,惊天动地”;写一位小画家描摹逼真,说他“画的延月亭栩栩如生,好似复印的黑白照片一般”;写一个爱哭鼻子的小家伙,说他“动不动就哭,一哭就是一个多小时”“虽然是男生,眼泪比林黛玉还要多”;写一个孩子积累的词语多,说他有“叹为观止的造句本领――能把6个成语用到一段话中,而且非常自然贴切”。适当地“夸张”一下,相当于给人画了一幅漫画,人物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就被放大了。

上一篇: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妈妈,我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