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06 01:30:20

喉罩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喉罩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60例,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氯胺酮组(K组),每组20例。分别观察各组在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及喉罩或导管置入前、置入后、拔除前、拔除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L组置入喉罩后和拔除喉罩后的MAP、HR低于T组(P

【关键词】

喉罩;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全身麻醉

随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经介入封堵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恢复快的治疗技术在临床中日益普及,喉罩以操作简单,刺激性小和维持通气容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麻醉中。本研究选择60例择期手术的患儿分成3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先天性介入治疗患儿60例,年龄2岁~5岁,体重10~23 kg。ASAⅠ~Ⅱ级,其中室间隔缺损29例,房间隔缺损22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动脉导管未闭损合并卵圆孔未闭1例。所有患儿随机分为3组,即喉罩组、气管插管组、静脉氯胺酮组,每组各20例。

12 方法 患儿禁食8 h、禁水3 h。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氯胺酮组患儿以氯胺酮2 mg/kg进行麻醉诱导,05~10 mg/kg静脉维持;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患儿七氟醚3%L/min持续吸入麻醉,分别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机械通气。

13 观察指标 3组诱导前的基础值(T0)、插管(罩)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罩)后1 min(T3),插管(罩)后5 min(T4),拔管(罩)时(T5),拔管(罩)后5 min(T6)时刻的SpO2,HR、MAP;监测患儿拔管时是否躁动、喘鸣、喉痉挛,及术后第2天患儿咽部不适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喉罩组与气管插管组比较 诱导前的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置入后和拔除喉罩组的MAP、HR低于气管插管组(P005),详见表1。L组拔管时躁动、术后咽痛、喘鸣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组(P

22 3组比较 术中发生肢动人数:K组7例,另外两组0例;术后清醒时间:K组时间最长(50±126)min,L组(9±43)min;T组(11±43)min。

3 讨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经介入封堵局部麻醉下难以完成。非插管氯胺酮静脉麻醉虽操作简单,但控制麻醉深度较难,且容易发生呼吸道阻塞、气管痉挛等,一旦出现处理被动,故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安全性较高[1]。随着物和麻醉设备的不断改进,单纯氯胺酮的应用逐渐减少。小儿舌相相对口腔大、声带的成角更加向前向下、会厌相对长,所以小儿气管插管较成人困难,且组织黏膜相对娇嫩可能引起水肿,甚至声门水肿[2]。术中因气管插管刺激,心血管反应强烈,常需要加深麻醉和使用肌松药,结果导致术后苏醒时间延长。拔管时,患儿可会出现躁动,呛咳屏气,甚至引起喉痉挛,常引起声带麻痹等副损伤。喉罩插入操作简单、置入与拔除时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不需要显露声门,不进入气管,不会造成气管

上一篇:那些年我们一起信以为真的常识 下一篇:简问详答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