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阜南县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

时间:2022-06-06 12:00:12

2016―阜南县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

摘 要:通过2016-2017年阜南县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筛选适合在本县推广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经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展的26个新品种中,综合表现良好的有8个,即淮麦35、山农102、鲁原502、郑麦379、烟农999、西农529、淮麦33、西农822。建议将上述综合表现较好8个品种纳入重点考察和推广范围,并通过展示和示范进一步筛选,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其他品种有待继续试验。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阜南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052-02

阜南县地处皖西北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北岸,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度地带,地理区位特殊。通过展示试验,全面考察小麦新品种在该区域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其他重要特性,系统的了解品种综合表现,为筛选适于本地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灾稳产的小麦新品种。对此,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开展了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现各项工作已全部结束,特将展示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块选择 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点选择在我县中部鹿城镇张堂村,面积2.67hm2,交通便利,地势平整,肥力中等偏上,代表性强,前茬作物玉米,产量7500kg/hm2。

1.2 参展品种 参展小麦品种共26个,分别为西农585、西农529、西农822、郑麦101、鲁原502、烟农999、郑麦379、豫麦158、豫农416、豫教6号、淮麦33、淮麦35、明麦2号、瑞华麦520、山农102、泰农19、德研8号、偃高21号、冠麦1号、保麦6号、紫麦19、周麦30、荃麦725、苏麦10号、皖垦麦0901、益科麦5号。

1.3 小区设计 每个品种为一个小区,面积0.07hm2(长160m×宽4.2m),随机排列。品种间距1m,四周设保护行。

1.4 播种方法 2016年10月19日播种,用双带宽幅式种肥同播机播种,行距35cm,播深3~5M,播量150kg/hm2,同播红四方牌25-8-12的配方肥750kg/hm2作基肥,播种时墒情较好。

1.5 田管措施 2月6日化除,3月8日随雨追施拔节肥尿素150kg/hm2,4月7日和14日进行了二次“一喷三防”。

1.6 苗情监测 全生育期进行苗情监测,观察记载各品种生育进度、主要生育指标和性状表现、冻害、病虫害和倒伏等发生情况。5月17日测产,5月30日分品种取样考种,分析比较各品种主要生育指标、产量表现和抗灾能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生长发育进度 26个品种从播种到返青期,品种间各生育时期的发育进程几乎没有差别,保持相对一致性,返青尤其是起身拔节以后,生育进程出现显著差异,大部分半冬性品种的拔节期均出现在3月8-12日;西农529、西农822、豫教6号、明麦2号、偃高21和苏麦10号等2月中下旬即已开始拔节,应是弱春性播种期偏早所致。从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方面比较,以上几个弱春性品种较大部分半冬性品种分别提前了2~6d,早熟2~4d。

2.2 生育关键时期主要性状表现 从观察记载知,绝大部分品种到越冬始期,都达到了6叶1心、3~4个分蘖,次生根5~7条。由于冬季气温偏高,越冬期不明显,越冬期内单株叶片数增加1~2片,单株分蘖数增加0.6~2.0个,最高茎蘖数差异较大,多在1500~1800万/hm2,最高泰农19超1950万/hm2;成穗率差异更为显著,多在30%~50%,最高豫农416达到66.56%,西农529、西农822和豫教6号也分别高达56.67%、55.90%和51.69%,而部分品种的成穗率不足30%,最低泰农19只有24.75%,周麦30只有27.51%;在抗冻性方面,大部分品种都表现较好,未受冻或仅表现较轻,但紫麦19较重,越冬期大部分~片上半部分被冻,个别叶片枯死,明麦2号、益科麦5号冻害也较重,而豫麦158则穗部受冻较重,表现为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结实率明显降低。

2.3 产量三要素、产量及其他主要生育性状(见表1)

2.3.1穗数 26个参展品种中,有13个品种穗数超过600万,占比50%,以山农102、瑞华麦520、西农822和豫教6号最高,均超过700万穗,分别达到870.45万、854.40万、809.40万和759.45万;穗数不足450万的也有4个品种,分别为冠麦1号、保麦6号、周麦30和益科麦5号。

2.3.2 穗粒数 整体与穗数呈负相关关系,但并非反比例关系。最高的为德研8号,达42.1粒,其次为冠麦1号、荃麦725、周麦30和郑麦379,均达到37粒以上;不足30粒的共有4个品种,以豫农416最低,只有25.9粒;其次分别为豫教6号、瑞华麦520和山农102,平均穗粒数分别仅有27.1粒、27.5粒和28.1粒。

2.3.3 千粒重 冠麦1号最高49g,偃高21号、周麦30为48g,最低为皖垦麦0901和苏麦10号,分别为37.45g和38.71g。

从产量表现上看,淮麦35、山农102、西农822和郑麦379,均超过9000kg/hm2;其次为鲁原502、烟农999、瑞华麦520、西农529、菏泽1号、淮麦33等,均在8400kg/hm2以上;皖垦麦0901、苏麦10号、泰农19和保麦6号产量较差,均在5700kg/hm2以下。

比较分析发现,表现高产的品种,其共同特点是穗数高,且产量三要素比较协调,而产量较低的品种,其共同点是成穗率低,穗数偏少,且结实性较差。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各参展品种的产量、分蘖力、成穗率、结实性、抗倒性、抗病性和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考虑,以淮麦35、山农102、鲁原502、郑麦379、烟农999、西农529、淮麦33、西农822等8个品种表现较好,西农585和郑麦101表现次之。其他品种有待继续试验。

3.2 建议 建议将上述综合表现较好的8个品种(品系)纳入重点考察和推广范围,通过展示和示范进一步筛选,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上一篇:铜陵白姜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 下一篇:葫芦藓水浸液对甜椒种子萌发的促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