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时间:2022-06-06 10:25:58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具有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特征,如何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是目前高职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对高职课程进行开发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工作的内容是学习,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课题组通过学生访谈以及调查问卷,对学生学习心理以及学习特点进行了调研,本专业生源既有普通高中生又有职高的学生,普高生录取分数在河北省高于专科控制线100分以上,职高生录取分数在620分以上(满分750分),在高职专业中录取分数相对较高。他们具备当代青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如勤于思考、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批判性思维、情感世界敏感而丰富。同时未脱离高考阴影的影响,自卑心理较严重,缺乏自信心。他们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大多文化基础不太好或偏科严重,不适应“黑板+粉笔”的应试教育模式,却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合“在做中学”,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兴趣特点和能力结构,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通过行动来学习,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多让学生体验开启智慧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进行“成功”教育。

课程开发应包括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及每门具体课程的开发,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系统化进行:运用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构建学习领域课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确立课程结构、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课业方式组织课堂内容、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一、职业岗位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河北及京津地区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小建筑企业提供就业。经调研了解到,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生产组织可以概括为:决策层(主要是项目经理)、执行层(施工员、质检员等)、作业层(钢筋工、瓦工等施工班组)。我们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执行层,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建筑行业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从事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技术与管理专门人才。各岗位主要职责如下:

施工员――施工图纸自审和会审;编制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工程竣工交验及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参加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向各班组下达施工任务书及材料限额领料单;参加工程竣工交验,负责工程完好保护。

质检员――执行国家颁发的安装工程质量验评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照章独立行使质量监督检查权和处罚权;负责分项工程质量的评定;负责检查、鉴定和试验工程项目使用的材料,与驻地监理工程师的联系,搞好试验与质量检测工作。

安全员――贯彻执行现行国际方针政策、规范、制度的规定; 参加施工方案中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的条款拟定工作,负责安全措施标识的管理和使用,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新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及日常生产的安全教育工作。参加对工伤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总结、上报。

资料员――负责保管工程项目的文件,图纸、工程设计变更、通知等资料的签收交接;负责工程现场签证单、工程联系单等有关与建设方联系资料的签字盖章确认工作;负责工程项目资料及工程竣工的收集整理、建档、归档以及各方的签字盖章确认工作。

由此总结出学生应具备:工程施工图识读、常用建筑材料应用检测、基本构件计算与验算、建筑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资料管理等12项综合能力59项专业能力,同时还应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造性工作能力,以及热爱本职工作、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生毕业后经过3~5年的本专业工作,发展岗位定位在项目经理(建造师)等工程师岗位。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

经过专家访谈,以及施工现场调研,建筑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之初主要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中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承揽项目、图纸会审、基础施工、主体工程施工、保温防水施工、装饰施工等,根据以上分析,课题组确定了与之对应的学习领域的课程,并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见表1、表2。

课程体系的编排以建筑施工的先后顺序以及能力培养的规律进行,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共分5个阶段,即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而所有能力都不是通过一堂课、一门课、一个实训能够建立的,需要有计划的培养、训练,不断强化与提升,最终才能将一个刚入校的学生(初学者)培养成较为熟练的能进行独立工作的初步专业技术人员(熟练者)。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的施工图识读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建筑工程图识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采用循环上升式设计方法,进行工程图识读项目实现。即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设备施工图识读――工程图识图综合实训,从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践

建筑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中有大量根据工作过程重组和新设课程,如砌体结构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建筑施工图识读、建筑装饰与防水等,这些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其开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学习情境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1.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内容的选择

根据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并相应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部分进行表述。依据工作任务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如“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知识目标:使学生开始从专业的角度认识建筑;学习建筑工程的构造理论和常规做法并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构造问题;能力目标:识读建筑施工图、将建筑图纸上的内容具体化、实物化技能,使用国家建筑规范及其他工具书的技能;素质目标:不怕苦、不怕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交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素质及工作方法。如“现浇主体施工”课程知识目标:了解钢筋混凝土工程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熟悉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了解钢筋种类、性质及验收方法;知道钢筋的连接方式;了解模板的种类、构造和安装;知道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查评定及质量事故处理。能力目标:能看懂结构施工图;会验收钢筋;会计算钢筋的配料;能按施工图绑扎钢筋;能编制梁、板、柱剪力墙钢筋技术交底。能画出模板配板图;会计算模板用量;会支设模板、脚手架;能编制模板技术交底。会计算砼施工配合比;会编制砼浇注方案;会编写砼浇注技术交底;能进行砼的外观检查。素质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密切联系工程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处理一般问题的综合协调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应遵循“以工作过程(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行业标准规范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如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内容为:认识建筑了解建筑,基础、墙体、楼板、楼梯、屋顶、门窗的构造,建筑施工图识读共三大部分,“现浇主体施工”课程内容为柱施工、剪力墙施工、楼梯施工、梁施工、板施工、填充墙等施工等,工程图识图内容分为砖混结构施工图识读、框架结构施工图识读、剪力墙结构施工图识等。

2.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因此在学习情境的设计中不可避免必须设计学习任务(项目)以及学习的环境,学习情境是从职业工作实践中找出来的,而不是主观设计出来的,学习情境的重点是设计和表述本情境的学习任务,“建筑构造与识图”按照施工先后顺序,设计了认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墙体工程、楼地层工程、楼梯工程、门窗工程、屋顶工程、装修工程、综合识图实训共九大学习情境,18个子情境,“现浇主体施工”设计了柱施工、剪力墙施工、楼梯施工、梁施工、板施工、填充墙6个学习情境。完成这些学习情境需要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且有明确的工作成果,可以是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模型制作等。

建筑工程项目体量大、投资大,在学校进行真实工程建设不够现实,工学结合,选择真实的工作环境、实实在在的施工现场,完成实际工程项目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施工进度不十分精确、施工进程长、工地危险性大等问题,与学校课程的对接有一定难度。本课题组认为,项目的选择既可以是真实的施工项目,也可以是真实项目的模拟,还可以对真实项目设定不同场景,进行较高难度的仿真模拟。如对于土方工程、地基处理、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屋面施工、装饰施工等课程当施工现场适于教学时,必须采用现场教学,如果由于建筑施工现场受风、雨、雷、电、人、材、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有时不能在校外施工现场按照计划实施,此时将现场教学课程转化为校内项目课程,保证教学的正常实施;同时,并不是所有学习情境都适合或需要到施工现场,如识图、建筑工程预算等情境,应在校内,利用真实项目图纸进行教学即可,这样既能适应建筑行业施工的特点,又能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3.教学模式和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策略是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认识思维和工作方式,在自我控制和合作方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咨询和辅导。教师从单向传授和讲述变为了双向交流与探讨,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面对新思路以及实际的工程问题,需不断提高和创新。同时,为开展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师应与企业专家一起开发学习情境,并编写与之对应的工作页等学习资料,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主要有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学生参与度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越来越大;老师的教是一个“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的学是一个“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的过程。

(1)项目教学法:通过学生分组,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进行学习。采用学生先做,教师在过程中询问辅导、学生展示、学生互评及教师点评的形式,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形式。在项目教学中,项目可以来源于真实工程,也可以是一个真实工程的模拟。由于建筑构造与识图是一年级的课程,学生还没有能力直接参与实际工程施工,项目主要以真实工程的模拟为主。项目不拘泥于实际工程的绘图与施工,为提高仿真性、趣味性,除了绘图、识图,还包括工程模型制作、彩色招贴画制作、课件制作等项目。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对于一个项目会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如地下室防水方案,学生会提出5种以上方案,许多方案甚至是教师从未考虑到的。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最终由学生得出地下室防水的最佳方案。教师在指导和点评过程中要传达给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规范的绘图操作方法,以及处理工程问题的理念和途径。

(2)引导教学法,教师为每一个学习情境编写了详尽的工作页,学生分组学习时,可以依据工作页进行有目的的学习,避免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以下是剖面图识图实训的工作页。在没有工作页时,学生虽然也在识图,但不知道需了解哪些信息,没有目标,不知道什么是读懂建筑施工图,以及如何读懂施工图。在工作页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能够对建筑的轴线尺寸、主要承重构件、墙体门窗等做全面的研究,对建筑说明、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图等进行反复对照识读,将二维的图纸逐步立体化、实物化。

(3)角色扮演法,在识图项目中,我们引入图纸会审项目,学生分别扮演图纸会审的甲方、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并进行角色互换。由于所站的角度与立场不同,在图纸会审中会提出很尖锐的问题,学生在准备回答问题时要积极查阅图纸和标准图,互相合作,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好。

同时,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现场教学,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工作一体化的教学场所的开发

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关于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改变了过去排椅教室的布局,如构造识图实训室,周围是各类建筑模型,以及标准图和蓝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方便的参考建筑模型,也可以随时识读翻阅工程蓝图和查阅相关标准图,可完成接受图纸―分组识图―图纸会审―展示评价全部工作过程。造价实训室:周围布置为蓝图和工程定额,中间操作台人手一台电脑,学生可方便的进行图纸查询、软件算量、套定额,以及手算量套定额全部工作过程。施工实训室包括钢筋实训区、模板实训区,学生边做边学,可以完成从接受任务―分组制定计划―识图计算―钢筋或模板下料―绑扎―检查评价的全部工作过程。

5.考核评价改革

转变考核观念,高职教育考试的重点不是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树立新的人才观,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我们教育的重点。考核应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能得到提高;改变考核形式,将注重考核结果,转变为注重考核的反馈以及对学生的督促与鼓励,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相互结合,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和考试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和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据此,本课题组已经连续多年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从闭卷考试改为开卷,从单一的期末测试改为平时+期末综合测试,从试卷测试到识图答辩+试卷测试,如今各门课程基本形成了工作任务评价+识图答辩+开卷测试的考核模式。通过过程考核,不断反馈学生的考核评价结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找到不足,及时修正,对课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测试内容上,注重能力的考核以及过程考核,减少记忆型知识的考核比重。在评价的形式上,采用了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

四、结 论

经过两年的研究,本课题组建立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重构了多门综合型课程。如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识图综合实训、砌体结构施工、现浇结构施工、建筑安装预算实务、建筑招投标、建筑装饰与防水工程等,进行了课程标准编写、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进行研究与实践,根据研究,总结探索高职建筑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开发程序、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组织、评价等具体操作方法和实施策略。

通过以上探索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各项能力,不论是后续课程的学习还是工地实习,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都作出了较高评价,以至一些用人单位如北京中关村建筑集团主动要求与我系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同时课题的研究也为我院以及全省同类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因此无论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建筑技术专业就业岗位需求来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更加符合主体性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和行动导向的理念,遵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一篇:高校基建反腐的人本视角研究 下一篇:印象形成中交叉社会范畴加工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