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融让梨”和“分蛋糕”谈公民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6-06 09:18:42

由“孔融让梨”和“分蛋糕”谈公民意识的培养

有这样这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日常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孔融摇摇头,挑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第二个故事是“分蛋糕”。一位母亲给儿子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都嫌自己的小,抱怨母亲偏心。于是,聪明的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切蛋糕,由小儿子先选择蛋糕。这样一来,大儿子切蛋糕时就唯恐切得不公平了。这两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孔融4岁能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但孔融可敬却难学,甚至不能盲目乱学。我们要学会礼让但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一味礼让,那是虚伪;肚子饱了还要再吃,那是贪婪。在《分蛋糕》这个故事中,母亲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自己分蛋糕,调动了孩子的参与意识,比较符合实际生活。

在我国古代,扭曲封闭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曾经一度把人们引入一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用“圣人”标准来教育人,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如现在一些家长还拿“孔融让梨”的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并非传统的东西都是好的,要学会“扬弃”,跟上时代的步伐,一味地礼让,不仅会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护,而且会助长一些不正之风等。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无视传统道德盲目追求个性发展,缺乏规则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缺乏最起码的公民意识。

一、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1.参与意识。公民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翁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2.监督意识。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原则的核心所在。3.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责任。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等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公民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动。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意志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二、政治课与公民意识教育

从学生发展现状看,的确存在公民意识缺失或淡化的现象,高中政治教师有责任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笔者曾特意挑一节课播九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中的《民生篇》给学生看,关注的人寥寥无几,平时成绩好的同学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成绩差的同学呼呼大睡。当时,我在想这样的学生将来会怎样?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明白个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从而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新课改从《政治常识》到《政治生活》的变化也直接传递出要重视公民意识培养的信息。新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所谓“三维”即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培养感情三个维度。而《政治生活》最终达成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观念以及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政治生活》中讲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等。在讲这些内容时我都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调动。

当然培养公民意识也不是通过几节政治课就能实现的,我觉得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看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因为企业家缺失道德的血液,而是他们无视法律,无视规则,缺失最基本的公民意识。如果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做一个公民,明白天赋人权的道理,信仰天下为公,懂得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如何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他们就会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有了这样的公民,中国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化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提高评价实效 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