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异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

时间:2022-06-06 09:05:38

PICC异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PICC异位出现的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采用实证方法,对108例穿刺患者进行异位观察,男性56例,女性51例,穿刺部位右侧贵要静脉42例,右侧头静脉10例,右侧肘正中静脉11例,左侧贵要静脉22例,左侧头静脉10例,左侧肘正中静脉13例,术后并发静脉炎13例,血栓8例,导管异位8例,导管破损2例,穿刺点感染1例。结果 PICC异位和静脉的选择,置管长度、患者局部血管解剖变异、穿刺时患者、操作者送管技术等因素有关。结论 为降低PICC异位的出现,置管部位应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改善送管时的患者;通过方法纠正,减少PICC异位。

关键词:PICC异位;因素;护理;对策

PICC,英文全称为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是经身体外周的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这一技术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尤其是异位现象常常出现,发生率约为6.7%。导致导管异位的因素有多种,并导致很多并发症出现如液体渗漏、肢体肿胀并疼痛等,也容易导致一些特殊的危险,使得治疗在未完成的情况下而不得不拔出或者重置,给患者带来痛苦。我科在2010年5月~2013年5月共置管108例,发生术后并发静脉炎13例(12.03%),血栓8例(7.47%),导管异位8例(7.47%),导管破损2例(1.85%),穿刺点感染1例(0.92%)。现对导管异位的8例进行原因分析,并总结护理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男性56例,女性51例,PICC穿刺部位右侧贵要静脉42例,右侧头静脉10例,右侧肘正中静脉11例,左侧贵要静脉22例,左侧头静脉10例,左侧肘正中静脉13例,术后并发静脉炎13例,血栓8例,导管异位8例,导管破损2例,穿刺点感染1例。

1.2 置管材料和方法 使用美国BD尖端开口式PICC导管及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材料,规格为4F。操作方法按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所制定的PICC操作规则和我国制订的PICC操作规程进行。置管具体步骤为:测量穿刺点(要求患者手臂和躯体要在同一平面呈90°角,测量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根据皮下脂肪的厚度增加4-5cm);对皮肤进行消毒,确保无菌;预冲导管;静脉穿刺;置入导管;修正导管,安装连接器;抽吸、冲洗、固定导管;胸部摄片定位、记录[1]。

1.3导管异位判断标准 置管后,拍摄胸片如果显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进入颈内静脉或其他血管、心脏部分即可定义为导管异位。

1.4异位部位 异位于颈内静脉4例,右心房1例,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腋静脉2例。

1.5不同静脉置管异位发生情况见表1。

1.6 8例PICC异位的处理方法和结果见表2。

2 异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导管异位和静脉位置选择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位置的静脉置管异位率不同。其中头静脉异位率最高(左侧为20%,右侧为9.09,),其次是正中静脉次高(左侧为7.69%,右侧为9.09%),再次是贵要静脉最低(左侧为4.54%,右侧为4.76)。左上肢异位率为8.89%,右上肢异位率为6.34%,左上肢比右上肢异位率略高,这和静脉解剖结构有着密切关联。左上肢异位率高于右上肢原因是左上肢到达上腔静脉距离高于右上肢。在置管选择中,由于大多数患者需要右手工作,因此大都选择左上肢来置管,尽可能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2]。从上述分析看来,穿刺者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并首选右侧贵要静脉。

2.2 外测量方法 本组1例异位入右心房,因穿刺时采用的外测量方法(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到第三肋)所至,测量方法改变后(测量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根据皮下脂肪的厚度增加4~5cm),异位入右心房的情况消失。因此,外测量方法会影响导管异位。因此,在临床中,应探索符合我国患者的外测量方法,如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到第二肋,也可采用本组的方法,这些测量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仅供参考。

2.3 导管异位和患者局部血管解剖变异有关 本组1例异位入对侧锁骨下静脉,后在B超引导下退管10cm,患者坐位,再次送管,送管的同时冲0.9%生理盐水,导管尖端至上腔静脉下1/3段,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血管解剖变异是不可避免的,产生导管异位在所难免。因此,在送管时如遇到问题,不能强行送管,避免导管损伤,致使血管内膜受损,同时不能轻易撤出导丝,避免浪费导管,在确保导管无菌情况下,及时进行透视或造影,确定导管位置,查明血管走向,再进行定夺[3]。

2.4 患者的关系 相关研究表明,如郭丽娟等认为,让患者上身直立,手臂外展90°,头偏向穿刺侧肩部,缓慢注射10~20ml生理盐水,借助重力可避免导管置入颈内静脉。合理的对送管有利,并有效避免导管异位。

3 小结

PICC置管异位和静脉选择、、血管解剖、外测量方法、操作技巧等有着密切关系,大多数异位可以通过相关方法纠正。因而,操作者需要对上臂静脉解剖位置较为熟悉,根据送入长度调整实现恰当送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丽娟.王立.任少林,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I].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6.

[2]王春兰,张美英,张婉平,等.PICC异位颈内静脉的复位方法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2010(06):23-25.

[3]马艳蕊,牛松涛,刘亚丽,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异位32例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1):35-37.

上一篇: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VPT、ABI和TBI测定结果分析 下一篇:小针刀治疗骨伤科疾病321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