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作家应该会像在唐朝,没有办法靠写作赚钱”

时间:2022-06-06 04:15:45

“将来的作家应该会像在唐朝,没有办法靠写作赚钱”

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一个名为“遥望50年—中国文学的未来猜想”的论坛在夜幕中举行。虽然温度在十摄氏度以下,但论坛意取“幕天席地”之趣,嘉宾和观众都在室外。

由网络巨头腾讯互动娱乐举办的文学论坛,讨论自然而然从纸质书与数字阅读的论争开始。作家海岩认为纸质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读起来更惬意,也能够永久保存,所谓“纸千年、绢八百”,而数字存储却不可靠。漫画家蔡志忠却无法分享同样的乐观:“现在小学生拿iPad,长大之后就不会进书店。将来的作家应该会像在唐朝,没有办法靠写作赚钱。”

靠写作《倾世皇妃》成名的90后网络作家慕容湮儿显然不是“没有办法靠写作赚钱”的那类人,网络给了许多像她一样的创作者平台和机遇,他们的收入一般也远超传统作家。但在前辈们看来,这样的“创作”并不都是文学。海岩表示网络时代是一个“浅阅读时代”,网络文学就像网络游戏一样,写作者要跟上读者的阅读习惯,被逼着写很多,“我曾在十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年发表100万字,这个在纸质作家中已经是相当惊人的劳动了。后来我听说网络作家一年就可以发表上千万字。”海岩说:“我认为只有一部分的网络写作和阅读可以归到以前意义上的文学上去。”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另一个差异之处在于,网络文学的作者边写边登,读者反馈也会对作者的创作方向产生影响。对此,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黄丹说这并非网络时代所独有,当年金庸在报纸上的连载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把报纸看成是一个网络世界的话,他就是每天写,他也会根据读者的反馈改他的东西,今天我们都承认金庸的小说是经典。” 海岩认为网络时代是一个“浅阅读时代”,网络文学就像网络游戏一样,写作者要跟上读者的阅读习惯。

作家叶辛同意黄丹的说法:“无论竹简也好、书也好、网络也好,其实只是文学的一个媒介。”他想起一句俗语: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几车竹简才是薄薄的一本书、硬盘里的一小格,在孔子故里,想到这样的变化尤其令人感慨。

中华儒道研究协会理事长李克明却对网络文学表达了“文以载道”的忧虑,“中国人古时候真的把书写文字当作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所以落笔写东西是很小心的,”而网络文学除了娱乐大众之外,很少有作品能满足“明理”、“解惑”的要求。

而对于“50年后文学会变成什么样”的问题,嘉宾们分为两派:一派是悲观派,黄丹说他小时候看巴尔扎克和雨果,他的孩子却沉浸在网络世界,“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会消弭现实跟网络的距离。”海岩甚至表示:“作为一个作家,生在互联网时代很失落。”另一派是乐观派,蔡志忠认为不应该低估网络作家的发展:“我不认为现在网络作家一定在将来变成没有价值了,我相信披头士任何一首歌都是一百年后跟今天一样,像贝多芬和莫扎特。”叶辛提到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每一篇小说确实是有一个很有质感的故事。你把她的小说变成网络的作品也会很好看的。”他从“文学的核”的角度解释,“50年后的文学的世界,由于互联网、甚至比互联网更加先进的媒介介入,文学的世界会更加缤纷多彩”。

慕容湮儿是在场的唯一一个网络作家,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发表预言的作家。“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当作家,自从有了网络,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想写的东西,”她说,“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数字时代来得极为突然和迅猛,既改变了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的生态,也打破了传统行业的门槛和边界,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现在,就像现在我们无法想象50年后。

主持人马东调侃道,慕容湮儿可能是目睹50年后情景的唯一一人:“我们只求你一件事,50年后告诉那时候的人,50年前有一些人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晚上,在这里一起探讨50年后的话题。” 文 | 靳锦

上一篇:你关你的,我过我的 下一篇:孔二狗:不计后果地活着,不计前嫌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