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方法求实效 基础能力双落实

时间:2022-06-06 02:13:35

讲究方法求实效 基础能力双落实

摘 要: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它为学生历史素养、人文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创造了条件。其功能和地位在近年浙江高考历史卷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和体现。然而当前复习教学中学生这方面的缺失与高考考试要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通过有效复习来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掌握主干知识、培养通史意识、明确阶段特征、学会阅读获取有效信息,就成为每位教学参与者的共同追求。

关键词: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学;通史;科学阅读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依据

1.三维目标内在的关系与地位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从发生论的角度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2.近三年高考题的启示

教学启示:

重视基础、核心历史知识的积累与落实;提高新情境下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同时又能将材料信息与书本建立正确的关联。

2011~2013年历史综合题考试的范围及内容所体现的思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二者兼具;某一时期的贯通。

教学启示:

以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或国家为中心,构建知识网络。

3.学生现状

新课程确立了专题型体系和模块式编排,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但实施后许多学生学习历史感觉很吃力,很容易混淆前后知识点。

二、复习中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策略与方法

1.以学生“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确立好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方案。

如,复习古代中国科技成就这一课时

操作步骤:课前明确复习目标,编印导学案并先下发,让学生先完成“预习导学案”,然后上交批改,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之后下发问题反馈单,学生预习后,填上学生认为的薄弱点、重难点,然后教师根据问题反馈单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

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呈现历史材料和课堂习题,同时利用板书边讲边构建知识结构。讲述内容的选择上:侧重传授程序性的知识;必须传授逻辑上存在必然联系的知识和主题性的知识。

2.培养历史通感意识,增强“纵横联通”

基于近三年浙江省历史非选择题明显呈现阶段特征的考核痕迹,树立通史意识,纵向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与脉络,横向空间上联系同时期历史事件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知识贯通,可以形成一定阶段内的历史“时空”全貌特征。

以上知识结构图,清晰地展现了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的世界发展史。利用这组资源,我们可以落实书本相关的核心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记忆能力与水平。

3.科学地看书

(1)看什么

①看书本

阅读课本前言,明确学史目的;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阅读专题导语,把握背景线索;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②对照考点,逐条分解,归位书本

(2)怎么看

看书时要带着结构去复习。专题目录是知识框架,能对具体零碎的知识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记住知识框架,能迅速将思维集中于所解答的试题中,尤其是非选择题。

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有效复习策略,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运用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历史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上一篇:用爱的春风化丝雨 下一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做好课外实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