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时间:2022-06-06 02:03:42

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摘 要】学生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通过创设生动教学情境、精彩演绎课文内容、引导问题合作探究、建立科学评价方式等策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活化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通过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新课程是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它引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个性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我们应该强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深化高效课堂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努力营造出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寓教于乐”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从而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情感要素

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忽略了情感过程,轻视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再加上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有限,其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容易受外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直观、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尽力把枯燥的语文知识灵性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面情境带来的新、奇、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心理感受。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情感要素,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隆中对》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由于学生对古代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有一定的不适应,造成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我们在学习本课前,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通过剧情的发展,构建起一个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挖掘出课文学习的乐趣,激活了学生主动心理情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原本静态的课堂呈现出浓郁的欢快、自由气氛。在此基础上,展开课文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兴致正酣,自然带着浓厚兴趣主动投身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又如在教学《大道之行也》时,从家乡霸陵桥于右仁先生题写的“大道之行”的匾额谈起,质疑“大道之行”的涵义,使学生被身边熟知的事物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间的关系,所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要素影响最大的还是师生关系。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倡导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师即促进者,在课程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创设和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尊重,这样就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

二、精彩演绎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

21世纪的初中生视野广泛、思想开放,内心充满着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和欲望。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年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理需求、感性取向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多样,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致和韵味,以便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实施精彩演绎,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文本“角色”。在领会、感悟“角色”的情感、态度及内心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和思想情感,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在教学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们在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温馨欢快的背景音乐,组织学生揣摩人物,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这种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给语文学习凭添了新意和趣味。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在感受作品意境美、语言美、立意美的同时,体会出文章“爱”的主题。

三、指导问题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初中语文应该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突破口,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传统的教师“教”向新课程提倡的学生“学”转变,从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又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指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合作探究活动,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引导学生在快乐的心态中学会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获取知识,得到成长。对于《大道之行也》,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研讨的方式,通过下列问题引发讨论:①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找出相关语句。②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社会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③大同社会与“中国梦”有什么联系?指导进行对这些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使学生从单一的听讲变成了思考、交流,同时把古代圣贤的大同社会于今天的“中国梦”这一热点话题相结合,既促进了学生新知识的增长,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总是如植物期待浇水一般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一个鼓励、一份肯定。“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和时展所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最主要的评价者,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全面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多元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当科学、积极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添学生扬帆启航的信心和勇气时,学生学习的灵感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相信,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生会积极大胆地活跃于语文课堂,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重新认识原本被以考试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的教育原生性目标。我们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化教学效益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和突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课堂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 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自学培训教材.《教师专业发展》

[2]渭源县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培训资料选编》

上一篇:关于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谈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突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