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意义的评价型组篇功能研究

时间:2022-06-05 10:29:34

介入意义的评价型组篇功能研究

〔摘要〕 文章以评价系统中的介入意义为理论依据,结合语篇组织尤其是语篇衔接,探讨介入意义在散文《猛禽》中的评价型组篇方式及功能。分析显示,介入成分在语篇发展过程中可形成体现某一评价立场的介入意义衔接链;介入链的形成与评价者(声源)、评价对象(评判的事件)、评价范畴(介入范畴)和立场极性等语义条件有关。文章认为,语篇介入链、不同介入链间的互动对语篇主旨和结构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语篇组织;评价组篇;介入意义;介入衔接链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1-0018-07

引 言

语言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地应用于语篇分析[1][2][3],但这些研究大多以态度或级差意义①为立足点,对介入意义的研究偏少。在少数有关介入意义的研究中,分析者往往从属于不同介入范畴的介入成分出发,局部地阐述语篇评价策略的选择和效果[4],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介入的评价组篇作用。本文将以周涛的散文《猛禽》为例,考察介入的语篇组织方式及其对语篇结构、主旨等方面的功能。

一、 语篇组织相关研究

韩礼德(Halliday)[5]在描述语言系统中可形成语篇的资源时提出“语篇组织”(texture)的概念,并认为衔接是语篇组织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随后的发展中,衔接范围也由原来的语篇内部衔接机制[6][7][8]扩大到语篇与语境间的衔接关系[9][10][11],并突破概念意义限制关注人际意义的组篇功能[3][12][13]。

马丁(Martin)[14][15]继承和发展了韩礼德的衔接观,从语篇语义学角度把衔接作为语篇取向的意义资源。胡德(Hood)[3](145-148)用评价系统研究人际意义的衔接关系时曾提出评价和谐的概念,并认为人际意义和经验意义在语篇中的耦合(coupling)对人际韵律的传送有重要作用。经验性的词汇关系服务于人际意义,人际韵律由评价范畴与评价对象间的耦合关系开始随语篇发散。

国内学者彭宣维[16][17]在语篇作为意义单位和措辞单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语篇作为意义单位指语篇语言发生或示例化的结果应是一个完整语义单位,语篇作为措辞单位则突出词汇-语法成分随语篇动态发展而具有的时序特征。因此,他在研究评价意义的组篇功能时尤其关注评价成分随语篇l展形成的语篇“表层”微观评价织体。这些“表层”微观评价织体可进一步体现语篇“表层”宏观评价意义,后者则由语篇“深层”宏观评价意义决定。

由于彭宣维强调评价成分在语篇中的时序特征,他的评价织体集中呈现同一范畴评价成分的语篇分布规律,对于明确语篇宏观评价意义方面的作用还稍显不足。由此,本文在考察介入意义的组织方式时,除评价范畴外还将引入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极性等因素进一步限制介入成分的语义特征,从而使那些满足条件的介入成分在语篇中实现动态转移,即由一个介入成分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介入成分,如基于同一评价者、同一评价对象等。

二、 介入系统简介

介入系统依据对话空间及声源分为八个子范畴。其中,否定(Deny)、对立(Counter)、认同(Concur)、断言(Pronounce)属于收缩性内部声源;接纳(Entertain)属于扩展性内部声源;引证(Endorse)属于收缩性外部声源;宣称(Acknowledge)和疏离(Distance)属于扩展性外部声源。介入关注语篇的隐性互动,目的在于描述和解释不同语篇所运用的各种各样的主体间定位策略。通过语篇介入成分研究者可解读不同介入价值之间的关系, 理解介入系统中不同价值选择的意义潜势;主体间定位的价值与其他意义,尤其是态度意义之间相互作用的修辞效果;以及语篇评价价值之间的可能互动作用如何随语篇的发展而累积为一个意义整体[18][19]。

三、 介入成分在《猛禽》中的整体分布

本节以周涛的散文《猛禽》为例,基于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范畴和评价极性四个评价要素,深入分析介入成分在语篇中的组织模式,并以此探讨介入的评价型组篇功能。文中介入系统评价四要素分别指声源、观点或意见针对的对象、介入范畴和立场极性――积极、消极和中立。

《猛禽》有50小段,共计5446字。语料标注统计结果显示(表1),介入范畴在语篇中出现的总次数为234,即语篇共有234处含有介入意义,且涉及除引证义外的整个介入系统本文为分析方便将使用阿拉伯数字1~26代表评价系统[20]各子范畴。其中13~20 分别表示介入系统中的否定13、对立14、认同15、断言16、引证17、接纳18、宣称19和疏离20。。

由表1可知,收缩性介入在语篇中的比例远大于扩展性介入,分别为68%和32%;收缩性介入又以否认为多数,占58%。除引证(17)外,其他七个介入范畴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对立(14) 37%、接纳(18) 23%、否定(13) 21%、宣称(19) 8.5%、断言(16) 7%、认同(15) 3%、疏离(20) 0.5%。上述百分比表明,说话者在构建语篇多声背景时在一定程度上关闭了与潜在听话者协商对话的空间。

此外,由于同一介入成分在语篇中可能重复出现,本文把这种属于同一范畴的介入成分称为1个介入标记同时属于两个介入范畴的语言资源则需看做2个介入标记,如“其实”既有对立义,又有断言义,因此统计时需当作2个介入标记。(token)。统计结果显示,《猛禽》共有127个这样的介入标记。

表2呈现了《猛禽》中出现频次较高(3)的介入标记。最高的为否定范畴的“不”,共19次。上述20个标记涉及的介入范畴(表中APPRAISAL Feature一栏)包括否定(13)、对立(14)、宣称(19)和接纳(18)。这与表1结果吻合,但同时我们注意到,宣称(19)在这一栏中仅出现1次,否定(13) 3次。这就意味着语篇中表宣称义和否定义的语言资源形式相对单一,对立义和接纳义则比较多样。

四、 介入意义的组织方式――介入衔接链

由对话性的角度看,说话者运用介入成分构建语篇多声背景的同时,向潜在听话者传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分析显示,《猛禽》中介入成分的评价者即声源主要有三类:说话者、猛禽(鹰/他)和老狼。

就评价对象而言,首先语篇第1~6段中都与自然环境有关,如山峰/岩壁、天风、天空。

(1)

1那座岩壁,像是哈尔巴企克这怪物脸上的一颗长得歪歪斜斜的大门牙,龇着,突出去好远。①要是这座酷似巨人头颅的山峰有眼睛,②准会每次垂下眼睫,都看见自己这颗凶险的牙凌空翘起,毫无遮掩地遭受风吹雨淋和戈壁烈日肆无忌惮的灼烤。

2暴暖骤寒,日久天长,使这颗“大板牙”布满了崩裂的缝隙和岁月的皱纹,这使它乍一看③有时又像是古城堡废墟上悬空扯起的木头吊桥。

3他正一动不动地站在这悬空巨石的顶端,凝着神,敛着翅。

4④只有在这样高的地方,终年不绝的天风才发出海浪那样的声响,“呜――呜――”地叫。这是苍穹下的一种最古老的语言,神秘而又威严。

5他在凝神谛听。风是禽类的⑤必读书。在这古老的声音里,他听得见遥远年代里他的英雄的祖先、他的骄傲的繁荣的家族所组成的黑色空中铁骑袭掠平原和荒野时留下的声响。

6那时候,天空⑥不⑦象现在这样荒凉。

上述7个介入成分本文中的介入成分由带圈的序号表示,如①。基于评价者(说话者)和评价对象(自然环境)一致,可在语篇中形成如图1所示的介入衔接链。

图1左侧数字表介入范畴,该衔接链可呈现介入成分随语篇发展具有的时序特征和分布密度。这7个介入成分中前5个都属于接纳义(18)(呈直线型),从条件性、可能性、频率性及必要性等方面将潜在听话者由山峰/岩壁、天风、天空等自然环境引至终极评价对象“猛禽的祖先”。这些环境实际象征了猛禽――鹰的祖先。最后两个成分――否定(13)和认同(15)则通过比较现在的环境“天空”,突出鹰家族曾经的强盛。

随语篇发展,第15、16段中的一些介入成分也与鹰的祖先有关。

(2)

15他①知道他的祖先以前②也是落在这块岩石上,③但他们④总⑤觉得他们⑥才是真正的猛禽,黑色的镇山之神。那时,他们的身躯比现在大得多。⑦可现在,……他低头了瞅瞅自己的身体,不无自惭自恨:天哪!这样子,⑧直比一只公鸡⑨大不了多少!英勇的猛禽正凌空而下,它⑩能一膀子拍断公骆驼的腰。

16它是一支流传在旷野长风里的古歌。每当风起时,他便听见。风声变成了祖先尖利的啸叫,一下B11就点燃他胸脯前狂流奔窜的猛禽热血,一直涌向咽喉,B12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他的祖先,对得起他鹰的家族和脚下的这座哈尔巴企克山峰。

上述两段中的介入成分及相关要素如表3所示。

同样,基于评价者或评价对象相同,这些介入成分可在语篇中形成相互关联的三条介入衔接链(图2)。

图中,圆圈表示介入成分;虚线表示外部声源,实线表示内部声源;无论外部还是内部声源,加粗表示积极立场,斜线阴影表示消极立场,无标记表示中立立场。下文类似。

由表3评价者可知,链A相关意见来自说话者,是内部声源链;链B、C相关意见源自“他”、“他的祖先”,是外部声源链。因此,根据同一评价者即说话者,介入成分①“知道”在语篇中转移至B11“就”、B12“只有……才”形成介入衔接链A。而说话者通过B11“就”和B12“只有……才”协商的积极立场(表3),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条介入链的立场倾向。这两个介入成分的立场却由衔接链B和C共同作用产生:

首先,由于说话者通过“知道”使外部声源“他”介入当前语篇。②“也”、③“但”、④“总”、⑤“觉得”、⑥“才”尽管所属介入范畴不同,依据评价者(鹰)和评价对象(他的祖先)相同或一致的语义条件,在语篇中形成衔接链B。需要注意,这里存在外部声源循环介入现象,外部声源1“他”通过“觉得”(19)使外部声源2“他的祖先”的声音介入,也就是说⑥“才”协商的积极立场实际源于外部声源2。其次,⑦“可”、⑧“简直”、⑨“大不了”、⑩“能”在评价者(鹰)和评价对象(自己)相同或一致的前提下可构成衔接链C。这样,衔接链B从鹰的立场突出鹰的祖先是真正的猛禽――以⑥“才”最为明显;衔接链C却由鹰的立场表达自己的遗憾――⑦“可”、⑧“简直”、⑨“大不了”的消极立场。两种立场的鲜明对比可突出鹰渴望成为像祖先一样真正英勇的猛禽。因此,当象征祖先的古歌、风声出现时就点燃了鹰心中猛禽的热血。这也正是说话者想要通过介入链A协商和传递的观点及立场。这种热血又促使鹰决心打击报复老狼。同时,语篇对狼的态度也有一个明显转化过程:

(3)

23它的一条前腿有些颠踬,①像被狼夹子打过。②但它③宁可把被打住的腿咬断,④也⑤不在那儿束手就擒。狼都是亡命之徒。它们和狗⑥不一样。再棒的狗,⑦也在被人喂养、叱骂、摆弄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尊心。人⑧只是利用狗。⑨哪会真正爱狗呢?他们爱的⑩只是自己。B11而狼B12却是在屈辱中独自求生的,它和狗的最大区别在尾巴上,一个是弯曲的,一个是垂直的。B13而尾巴,B14其实正是野兽们生命的旗帜,从这上面,B16足以分辨它们的个性。

《猛禽》第23段的介入意义分析如表4所示。

显然,表4中16个介入成分的评价者相同,相关态度或意见均来自说话者。它们在评价者相同的前提下形成体现说话者立场的介入衔接链:①像②但③宁可④也⑤不⑥不⑦也⑧只是⑨哪会真正爱狗呢?⑩只是B11而B12却B13而B14其实B15正B16足以。

由图3可知,上述16个介入成分中8个属于对立范畴(14)(虚线部分)。分析发现,语篇通过这些对立成分逐步调整潜在听话者期待的同时,突出对(老)狼的积极立场、对狗和人的消极立场,且由后者对比突出前者。该段最后几个成分的评价对象“尾巴”则为下文立场的反转做铺垫。

(4)

26①他以为老狼②会绕道逃走的,③不料它④反而迎上去,尾巴⑤竟然翘起来了,耳朵也像狗那样耷拉下去一半;它向那只小白狗慢慢走去,在不远的地方站住。

27小白狗满脸疑惑地望着它,嗅到一股陌生的雌和野味。⑥但是老狼懂得狗的礼性和语汇,显出一副倒霉的、被主人遗弃了很久的老狗的样子。小白狗相信了,而且同情它,朝它这边走来了。

28它们相互嗅着,用身体轻轻在对方身上蹭着,小白狗用尖细的嗓音喔喔地叫着,表示信任和依恋。当老狼嗅至这只小白狗的颈上时,⑦突然小白狗猛烈地抖动起来,不一会儿,那跳跃、挣扎的白色身体⑧就跌倒了,被老狼拖进一片树林去了。

29他第一次看见大地上发生这样的事。这只年轻的鹰,这只猛禽,在哈尔巴企克山那块门牙状的岩壁上,目睹了这只老狼的卑鄙的骗局。

30“狼⑨不是亡命徒,⑩而是恶棍!”

这几段的介入分析如表5所示。

表5介入成分基于评价者/评价对象相同或一致在语篇中形成两条互相关联的介入意义衔接链A和B(图4)。

图中,链A各成分都与评价者“他”对“老狼”的评价相关,属外部声源;评价立场由一开始留有对话空间的相对中立立场变为消极立场,且关闭了对话空间。我们注意到介入成分①“以为”并不是链A的组成部分。①“以为”既有宣称义(19)又有认同义(15),前者是说话者将外部声源“他(鹰)”引入当前语篇的手段,后者可突出说话者对潜在听话者的引导作用,表明实际情况并非这样。这就为语篇的整体立场提供线索,暗示下文的出乎意料。

链B各成分的评价者(说话者)和评价范畴[对立(14)]相同,是说话者对老狼(③不料④反而⑤竟然⑥但是)和小白狗(⑦突然⑧就)的评价。尽管上述对立成分本身立场倾向性并不明显,它们通过对相关命题或时间的调整及取代,可明确体现说话者对老狼的消极立场。这两条介入链,表面上链B(内部声源)为链A(外部声源)服务,实际依然是说话者借鹰的声音对老狼做消极评判。随着说话者或鹰对老狼立场的转变,语篇开始鹰与老狼之间的搏杀:

(5)

38他那时首先①会伸出左边的利爪,一下攫住狼屁股,让利爪的刃尖深扎进它的骨缝。这种剧痛是岩石②也③无法忍受的,狼④一定会本能地反过身来扭头撕咬,⑤一定是这样。那正好,他的右边的利爪就⑥可以不失时机地伸过去,插过狼的两耳之间,掠过它的额顶,闪电般地、准确地直抠住它那对眼睛!然后,双翅一用力,把瞎了眼的狼提起来,它四蹄离地,它的力量就⑦全没了,两只前后抠紧的利爪猛力向中间一撅,那狼腰就断了。猛禽几千年就是这样从大地的怀抱里夺取肉食的,他曾经这样多次捕杀过狐狸。追捕老狼,这⑧却是头一次。他双翅驾着一股带腥味的雄风,自空而降,渐渐逼近,向它压下去了。

同样,先看第38段的介入成分及相关要素(表6)。

表6中8个介入成分的评价者都是说话者,在语篇中的动态转移过程如图5所示。其中①“会”、④“一定会”、⑤“一定”和⑥“可以”都属于接纳范畴(18),基于同一评价者和评价范畴的语义限制,可形成一条接纳意义衔接链A(图5粗线部分)。衔接链A的声音源于说话者。《猛禽》是说话者以

鹰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某种程度上可认为说话者与鹰两者合一。这样,衔接链A看起来是说话者对鹰将采取行动和结果的推测,实际也可看作鹰进攻之前自己心中的盘算。此外,图中虚线部分指⑦=7\*GB3\*MERGEFORMAT“全没”虽属于否定(13),在语篇中表某种条件下的否定结果,与接纳义(18)间接相关。同时,链A的介入成分都与中/高值可能性有关。这表明说话者或鹰对搏击结果的积极估量。而最后一个成分⑧“却”又调整了这种积极期待,为悲剧结果提前埋下伏笔。

综上,《猛禽》首先运用介入衔接链将潜在听话者由岩壁/山峰、古歌/天风等引至鹰的祖先,并使后者成为点燃鹰心中猛禽热血的直接导火索;再通过不同介入链间的相互作用调整和取替听话者对老狼的隐性期待,实现由积极到消极的立场转变。纵观整个语篇发现,这两方面内容即是“猛禽之所以为猛禽”的最佳解释:面对丑恶,被点燃的猛禽热血使这只年轻的鹰嫉恶如仇,想要奋不顾身、毫不屈服地战胜丑恶。

五、 介入衔接链对语篇结构的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介入成分随语篇动态发展而形成的各种介入衔接链对语篇结构有突出贡献,有助于明确语篇不同语段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尤其是与介入(链)有关的评价对象,即观点针对的对象,或与事件有关的人或物。

依据与各介入意义衔接有关的评价对象,《猛禽》可分为三个语段。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如图6所示。

其中,1~17段为第一部分,与介入链有关的评价对象主要为象征鹰祖先的自然环境,如山峰、岩壁、天风等。18~30段为第二部分,与介入链有关的评价对象主要是鹰、老狼、小白狗等。31~50段为第三部分,与介入链有关的评价对象主要是鹰和老狼等。正如上小节分析的那样,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第三部分的两个因素,分别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描述第三部分鹰决心与老狼搏击的原因:被点燃了猛禽的热血和老狼的伪装与狡猾。

六、 结语

本文通过对《猛禽》的介入分析――声源、评判或意见的对象、介入范畴和立场极性,探讨了介入意义的组织方式。分析显示,介入成分在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下可在语篇动态发展过程中形成突出某种评价立场的介入衔接链;不同类型介入链间的互动作用有利于明示这种立场。最后,介入在语篇中的组织方式――介入链对语篇结构也有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 Eggins, S. & Slade, D. Analyzing Casual Conversation [M]. London/ Washington: Cassell, 1997.

[2] White, P. R. R. Telling Media Tales: The News Story as Rhetoric[OL]. /appraisal/whiteprr_phd. html, 1998.

[3] Hood, S. Appraising Research: Evalua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4] 唐丽萍. 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从对视角的介入分析 [J]. 外语学刊, 2005,(4): 1-7.

[5] Halliday, M. A. K. Text as semantic choice in social contexts [A]. In Webster, J. J. (ed.). Linguistic Studies of Text and Discourse(Volume 2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C].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1977/2002: 23-81.

[6]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7]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2nd ed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8]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9] 张德禄. 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 [J]. 外国语, 1999,(6): 24-31.

[10] 张德禄. 论语篇连贯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2): 103-109.

[11] 张德禄, 刘汝山.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 Martin, J. R. Sense and sensibility: texturing evaluation [A]. In Foley, J. A. (ed.). Language, Education and Discourse: Functional Approaches [C]. London: Continuum, 2004: 270-304.

[13] Hood, S. Textur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s in academic argument: pulses and prosodies of value [A]. In Forey, G. and Thompson, G. (eds.). Text Type and Texture [C]. London: Equinox Publishing Ltd, 2009: 216-233.

[14]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 Benjamins, 1992.

[15] Martin, J. R. Cohesion and texture [A]. In Schiffrin, D., Tannen, D. and Hamilton, H. E. (eds.).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C]. Oxford: Blackwell, 2001: 35-53.

[16] Peng, X. W. Appraisal textuality in discourse: case observation from the motivation perspective [A]. In Huang, G. W. (ed.). Studies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I) [C].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9: 89-99.

[17] Peng, X. W. Appraisal textuality in discourse: a case observation from the “foregrounding” perspective [A]. In Huang, G. W. (ed.). Studies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II) [C].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0: 77-98.

[18] White, P. R. R. An Introductory Tour through Appraisal Theory [OL]. http:///appraisal/, 2001.

[19] 王振华, 路洋. “介入系统”嬗变 [J]. 外语学刊, 2010,(3): 51-56.

[20] Martin, J. R. & 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tegory of Engagement and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about text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arry out an exploration of the evaluative organization patterns of Engagement in the Chinese prose The Bird of Prey. It indicates that with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text, relevant Engagement units can form an evaluative chain. Those units are affected by the semantic factors of the source of voice, the proposition appraised, the Engagement category and the appraised value. The form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Engagement chains play a notable role in determining text purpose and structure.

Key words: text organization; evaluative organization; Engagement; Engagement chains

上一篇:阿尔卑斯山的羊铃 下一篇:我拒绝你倬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