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晓君及其书法

时间:2022-06-05 05:46:15

羊晓君及其书法

当今书坛百花齐放,繁荣昌盛,青年书家更是才俊辈出,争奇斗艳。一般来说,每个成功的书家都是经历了一番寒窗孤灯为伴,废纸弃笔成堆的艰苦磨炼才有所收获的,而对于身体素质弱于常人的羊晓君来说,能够取得今天这样超越侪辈,翘然独出的成绩,自然更令人赞叹和佩服。

记得最初见到晓君的作品是第三届中青展上的一件对联,笔致深厚凝重,体势在隶楷之间,四行长篇边跋摘自姚孟起的《字学忆参》,因为联想到苏州华人德兄写对联常常从《字学忆参》摘录警句并引申发挥作为题识,所以对这件形式与老华相似的作品印象颇深,但当时只以为是青年作者仿效名家而已。几年后一次与人德兄闲聊中,听他说起浙江富阳有位青年叫羊晓君,曾在严冬之季清早守候在苏州大学门前,专为向老华请教书法并拜师而来,于是恍悟三届中青展上的对联从风格到形式都是有所从来,同时也对晓君在学艺之路上的执著与虔诚深感难得。后来我到富阳参加上海《书法》杂志主办的书法批评年会,开始与晓君相识。随着交往的增多,对其人其艺的了解也逐渐清晰。

首先是晓君的为人处事,坦诚而认真。平时讨论书法时,他的态度总是非常专注和单纯,但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能写好字,是了解和分析当今书坛的创作动向,寻找可供自己汲取、借鉴的经验,从无世故客套或巧涉名利的内容。有时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他也一定要认真探讨,刨根问底,直到弄清楚为止。这种态度使人感到,书法对于他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其中除了学习和苦练外,容不得其他无关因素的搅扰。其次是他对富阳书法界特别是年轻的作者群,始终抱有热切的关心和责任感。尽管晓君在富阳书法界担任的职务使他不能不考虑这些,但对自己所负责任的尽心与否仍是一个人素质修养的真实反映。从这一点来衡量,晓君的所作所为,在其同龄人中确是不多见的。

晓君在书法上的实践同他的为人做事一样,以扎扎实实、质朴无华为主要特点。他在创作上以隶书为主攻书体,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根基于汉碑,刻苦临习以求通会。其取法似侧重于《张迁碑》所代表的方整厚重一路风格,在实践中,除了注重把握点画凝练坚实、结体端严紧凑的基本原则外,还十分注重体现运笔的流动与爽健。本来,隶书在汉代是日常应用的书体,从汉人简牍墨迹中可以明确感受到,古人在写隶书时只是自然、连贯地书写,其中隶书特有的笔法运作都是自然而然地融人书写过程中,并不作特别的修饰雕琢。后人因为见不到汉代人的墨迹,只是依靠碑版石刻来摸索隶书笔法,特别是清代碑学思潮兴起后,追仿模拟石刻文字的斑驳刻露效果成为时尚,才使隶书创作中的装饰意趣越来越浓,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书法艺术崇尚自然变化的主旨。羊晓君写隶书正是抓住了书写意趣这一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在挥毫落墨之际,并不刻意于点画的谨饬与工细,而是放笔纵横,充分展现柔软笔锋在果断运行中所形成的流宕与生动意态,从而具有一种苍莽古拙的气息,在质朴简率中保持了对技巧的轻松把握和发挥运用。正因为如此,他的隶书在面目上并不拘泥于与某碑或某家相似,可谓善学古人而能为已所用者。

在创作形式上,晓君偏好隶书对联而以行楷作长篇边跋,在这一点上似乎深受乃师华人德的影响。其行楷书取径于北朝碑版墓志,用笔沉着朴实,结字疏宕洒脱,不求工细而姿态清逸。这种风格上的选择使其他作品在整体上显得统一和谐,体现出晓君对碑刻文字及其审美趋向的理解与挖掘,而对作品形式与构成因素的成功把握,也更证明了他在书法实践中的冷静和理智。因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才能使书法创作成为个性化和有目标方向的探索历程,而不致陷于盲目追随。

羊晓君已人到中年,同时在艺术上也已确立了自己的追求方向,熟悉他的人都可以想象他在学书过程中的艰辛和甘苦,不熟悉他的人则可以通过其他作品来感受他的努力。令人欣喜的是,晓君在书法上没有草率他跟随时风,没有盲目地追求奇怪,而是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冷静地不断前行,并由此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他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功。

上一篇:由旧书想起的 下一篇:“音乐就像是我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