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学”是“生本”教学的基础

时间:2022-06-05 04:44:43

学生“会学”是“生本”教学的基础

摘 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本文基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会学”的角度,认为课前预习是保证学生“学会”的基础,并提出了探究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以法为导;有效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一句响亮口号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生“会学”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之一。

预习是教学的有效策略。《学记》就有“预”的原则,主张一切教学的启发诱导,长善救失,都必须有“预”的意识。所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生对要讲的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作为自学开始环节,预习是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训练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提高预习有效性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关于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的预习现状,笔者对所任教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谈话。对于预习,多数学生认为语文的课前预习很重要,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涉及到预习的主动性方面,就显示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参与预习的动机,大部分学生缺乏预习的主动性,只是在为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而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是不利的。对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大部分学生只局限于书本,预习往往只是浮于表面,不去主动地解决问题,没有深入地进行思考,预习的有效性较低。也就是说,目前学生对开展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缺乏预习的主动性;在预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是流于形式,预习不够深入,对预习的要求以及预习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预习态度马虎,效率比较低。

通过对七年级各班语文成绩好、中、差学生的访谈,总结出以下原因:许多学生认为,预习后听课,没有新鲜感,分散听课的注意力;想预习,但是不会预习,只能停留在看书;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也没用;课程太多,作业量太大,没有时间预习;预习过后教师不进行评价,所以预习和不预习效果一样。因此,造成学生在预习这一环节上很少下功夫,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也是马马虎虎的。

2.对教师布置预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尽管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在行动上目标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预习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在日常教学中,不仅学生对预习没有具体的概念,而且很多教师对预习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往往新课导入之后,教师出示课题,请学生看一下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再问问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看看是否标好段落。学生如果能对答如流,教师满意点头,皆大欢喜。

三、学生有效预习策略的建构与实践

1.以生为本,分层安排,奠定有效基石

预习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是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要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基础有别,兴趣各异,能力不同;由于个性差异,每个学生对于文本的元认知也不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在设计预习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尽量少一些“一刀切”,既要考虑优秀生的挑战性内容,也要考虑学困生的实际需要,更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力争做到预习作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分层安排预习,必须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切忌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预习过粗,流于形式,达不到预习应有的目的;二是预习过细,以至于上课没有什么可听的,甚至打乱了整体计划,影响了其他学科,虽然有收效,但时间利用得不经济、效果不好。一般情况下,要注重两点:一是量,不要把过多的知识内容在预习时交给学生去解决,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度,要让学生能找出疑难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等自学能力,而不是用预习代替听课。

2.以法为导,授之以渔,发展有效教学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好学习方法比掌握好语文知识更重要,适用性更广泛。

(1)自读课文三步法。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几乎所有文章,都可以按照“自读课文三步法”来读。第一步,默读勾画――默读课文,勾画字词,勾画引发感受的句子;第二步,朗读冥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第三步,精读提问――提出自己阅读中的疑惑之处。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这样去自读新闻《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①默读勾画。荻dí港/锐不可当dāng/歼jiān灭/排山倒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 ②朗读冥想。写了什么――我军百万大军分中路、西路、东路横渡长江,敌人纷纷溃退,我军占领广大南岸地;为什么写――及时报道战况,鼓舞士气,瓦解敌人;怎样写的――结构清晰,安排有序,衔接自然,详略得当,叙议结合。③精读提问――为什么写三路军要做这样的详略处理?这样的方法指导后,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在自读文章时反复训练和运用,掌握自读文章的基本策略,养成运用恰当方法进行自读的习惯,为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提高学生自读的有效性。

(2)质疑法。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许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提出疑问,但很多学生要么没有疑问,要么提的问题宽泛而没有价值,如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等。根据实践,笔者指导学生从以下几处入手:①对课题质疑。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课题分析透彻,有时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如对《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提出:“斯科特等人是失败者,怎么能称得上伟大?这种伟大具体体现在哪里?”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也就一目了然了。②对矛盾处质疑。课文有些描写看似矛盾,实则别具匠心,另有深意。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在于勒未出场前母亲拼命夸他,直把于勒称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连一封信都成了家里的“福音书”。而小说最后真遇到了于勒全家人却像躲避瘟疫一样逃得远远的。又“盼”又“躲”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为什么?③对细节处质疑。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那封家信破绽百出,但钱迷心窍的菲利普夫妇却视而不见,只关注发财等字眼;《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对话中的省略号使用;《孔乙己》中时时出现的哄笑声等。④对精彩处质疑。如《斑羚飞渡》一文中,在读到小羚羊踏着老羚羊的脊背成功地越过山涧时,提出“老羚羊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挽救部分羚羊的生命?是否还有其它方式?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这样的思维训练将会提高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⑤对“空白”处质疑。《最后一课》结尾写道“放学了,――你们走吧”,此处的破折号是怎么回事?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查找资料或请教老师进行预习,使学生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记忆,拓宽知识面。

(3)归纳法。归纳法即在笔记本上整理归纳预习内容。此环节主要是在阅读、圈划、查阅的基础上自行完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课题、文体、作者及其主要作品,二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三是提出难点和学习建议。预习整理归纳部分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信息,教师经过归纳、筛选,再把它融入课堂,放入教学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4)评析法。评析法即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摘录并作出简洁的赏析。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有位学生在完成常规预习的基础上对《春》做了如此精彩的分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勾勒出了人们翘首期盼春天的神态;“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每个学生因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智力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在预习中的所感所悟也不一样,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评析。如: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评价,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描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课文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千万不能把学生具有独特感受和体验的评论或描述与所谓的“标准答案”相比照,更不能以“标准答案”为标尺来评价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行发现和自行建构。否则,就难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因文而异,触类旁通,开拓有效思维

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到文体的差异性,要能为教学服务,为能突出教学疑难,拓展学生思维为目的,方能做到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一般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意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为主,教师的两天预习作业就是完全不同的。两课时的预习作业虽然不同,但是都以双基为基本落实点,注重字字落实,其实这就是文言文预习的重点。

一般而言,记叙文的预习,要注重熟读精思,以人物刻画、事件描述、情感倾向和选材立意为重点;说明文的预习,要以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的判断和说明语言的赏析为重点;议论文的预习,要注重解题,以题目来发掘中心论点,以论据和论点的结合、论证的严密等为重点。

四、结论

因文而异进行预习时,要注意联系两个点:一是结合课本,包括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课文的注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纵向深度阅读打好基础;二是结合笔记,即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在书上要对它作一个简单的批注,有时可以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为横向比较阅读奠基。

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个内因即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只有学生通过预习感受到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喜悦,才能积极主动、认真努力地完成每一次学习。教师在设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及时表扬有进步者,让学生有满足感,使他们爱上预习并从中获得乐趣,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

参考文献:

[1]钟世军,雷新菊.浅谈中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2]叶澜.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报告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民间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尝试运用 下一篇:参与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