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右半脑思考

时间:2022-06-05 12:23:40

用右半脑思考

到达纽约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来自台湾的学长到机场接我暂时住在他家。时间过得很快,学长现在已经是高雄一所大学影视传播系的系主任。我们的课程是影视制作,同学总共十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过两年艰辛的魔鬼似的训练之后可获MFA学位。MFA是“Master of Fine Arts”的简称,翻译过来就是艺术硕士。正如PhD是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的学位一样,MFA是艺术创作领域里的最高学位(terminal degree),毕业后就有资格在大学里做教授。学长喜欢象牙塔里单纯的生活,最后成为系主任,MFA大概也功不可没。

据说人的左右半脑在思考方式上有本质的差别,左半脑主管逻辑和推理思维,而右半脑则主管抽象和创作思维。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就明显感觉到活跃的创作性思维和在医学院多年养成的力求严谨的科学推理模式有巨大差别。我个人认为,剧本是整个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电影剧本是一部电影作品的蓝图框架,作品的基调由此可以定型。所有影视创作中最经常听说的词恐怕就是“Storytelling”了,说白了就是要会讲故事。好的故事是一部好电影的基础,故事不好的片子要拿好的票房恐怕只能靠特效来弥补;故事好的片子即使导演差一点儿,也往往会被观众原谅,认为是导演个人风格的原因而不去深究。这就是美国好的电影学院为什么都有专门的剧本写作MFA的原因。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教授怀抱着一大摞花花绿绿的杂志进来,随手给周围的学生每人几本,告诉大家,这些都是过期的杂志,里面的图画、广告和照片可以随便撕。二十分钟之后,每个人要用撕出来的图片拼成一个故事。说实话,抱着这些杂志,看着这些毫不关联的图片,如果教授告诉我一个故事,然后我按着故事去找这些图片恐怕问题不大。可是完完全全自己去造一个,对习惯用左脑思考的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正在踌躇之余,周围的同学已经稀里哗啦地撕开了。自己左翻右翻,图片和广告倒是很多,就是好久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二十分钟过去了,两千多平方的演播室地面上铺满了花花绿绿的图片广告。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希腊同学虚构的沙漠谋杀故事。简单的几幅图,包括两辆福特汽车在沙漠中奔驰的广告;一对在Club里跳舞的男女;一个骆驼牌的香烟广告,背景是靠在摩托车上的牛仔;一张唇彩的广告,背景是鲜红的嘴唇;一个IBM电脑广告巨大的红色问号;一张Sting专辑的封面,文字是Sting的一首歌《Every Breath You Take》的歌词。同学的故事是这样的:女人驾驶着一辆福特车迷失在德克萨斯的沙漠中,迷途中遇上沙漠中的牛仔,酒吧热舞缠绵之后,男人和女人同时神秘失踪,酒吧外面只找到一只唇彩,女人的车重新飞驰在大沙漠上,只是看不清驾车的到底是谁。飞驰的汽车上是一个巨大的由唇彩画出的问号,底下是《Every Breath You Take》的歌词“…every move you make, every step you take, I will be watching you…”。

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毫无相关的图片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没有明确结果的故事,这就是联想的力量。剧本作者将灵光一现的点子落笔转成剧本的文字,导演将整个文字视觉化,指导演员将文字转成活灵活现的场景剧情,感染成千上万的人,这就是电影创作的魅力。在后来的两年里,我们系统学习了剧本写作、导演、灯光、摄像和剪辑等各项课程,不管课程是技术课还是创意课,听到最多的还是“Story”这个词。摄像、灯光、布景,说到底,最终都是为故事服务的,没有故事的电影就算做得再美仑美奂,还是部烂电影。

整个电影和电视剧的创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种来自经验的直觉。比如故事的走向、情节的设置、构图、演员的表演、多机切换的时机、剪接的节奏和音乐的配置,无不需要一种先天的敏锐和直觉。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领域里很多优秀的从业人员尽管没有傲人的学历,却能靠着先天敏锐的双眼和多年经验积累的职业感觉,制作出优秀作品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丰富的经验、敏捷的思维和直觉,再加上时不时的点滴灵感,是影视作品主创人员所必需的素质。记得我们当时拍片的时候,最常做的事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抽烟喝酒,边说边聊,最后越说越兴奋。人在高度兴奋的时候,脑力激荡往往就会碰撞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离奇结果来。不管是对剧本做修改,还是讨论具体的制作步骤,那段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日子是养成我的行业思考习惯的最重要阶段。艺术创作的精髓是不断地创新,也许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要花四年的时间系统学习各种创作理论和风格,可是最终却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粉碎和突破这四年的条条框框,树立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地下电影和另类艺术的原因,因为从这些电影、音乐和作品里你能看到原创的动力。失去联想和创新,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

我不敢妄谈科学和艺术。但是如果说科学探索的目的无非是针对自然提出一个问题抑或是解答一个问题的话,我个人认为艺术创作大体也遵循同样的法则。作品创作出来,一种可能是艺术家借自己的作品向世人提出一个自己关注的问题,第二种可能是艺术家借自己的作品来解释这个世界,也就是提供自己的视角和答案。两者尽管一个是向外探求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探求内心,可是在方法论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待续)

上一篇:体验德国“古堡之路” 下一篇:东西方教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