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财工具看三十年变迁

时间:2022-06-05 08:03:41

从理财工具看三十年变迁

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其间老百姓的理财工具也由单一的储蓄方式,发展为储蓄、债券、基金、保险、股票、外汇等多种工具并存的理财方式。

储蓄:由无奈的选择到多种

理财工具的平台

1978年以及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百姓理财只能选择到银行、信用社去储蓄。储蓄本来是一种理财方式,但由于处在短缺经济时代,国家急需发展资金,因此,储蓄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色彩,“参加储蓄、利国利民”成为当时的一种政治口号。

3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由不足200亿元增长到了20万亿元。储蓄也由银行储蓄外勤上门动员、单位会计从工资中代扣几元钱建立储金会等方式,变成了老百姓的一种自觉、自愿行为。30年间,储蓄也曾经火过一段时间,着实让老百姓赚了一把。1988年的物价改革,引发了 “抢购风”。人民银行为稳定物价,拉开了大幅升高存贷款利率的序幕,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率最高时曾经达10.98%,如果购买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储蓄”,利率还可以上浮10%(后降为5%)。现在回想起来,着实让我们这些理财师们羡慕不已,一年期无风险收益率高达10%以上!而现在,通过投资组合,能获得6%以上的风险收益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

随着通货紧缩的出现,政府为了拉动内需,采取降息等政策,“逼着”老百姓去消费。这期间由于各种理财工具的出现,再加上结算、汇兑工具的创新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储蓄已不再是老百姓获利的主要投资工具了,反而成了投资其他理财工具的平台。如通过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可与基金公司建立买卖基金关系,与证券公司建立买卖股票、权证关系,与保险公司建立购买保险产品关系,还可缴纳水电费、通信费等多种费用,非常方便、快捷。

债券:从摊派到排队购买

我国从1980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那时候,虽然国债利率远高于同档次的储蓄利率,但由于大家对此缺乏认识,再加上兑换周期较长,老百姓几乎都不愿意购买,各单位只好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购买,最后演变成了按人头摊派。

到了90年代,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国债成了“香饽饽”,特别受老年人的青睐。每到发行期,老人们就开始排队购买,有的还“走后门”提前进行预约。

如今,我国的债券市场逐渐走向了成熟,成了百姓理财的一项重要工具。国债的品种也由单一的国债,发展为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多种品种并存。其中,国债由实物国债一种发展为凭证式国债、电子式储蓄国债、柜台式国债、交易所国债等多种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种群体的理财需求。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曾通过摊派方式发行的实物国债,由于印刷精美、时代色彩浓郁等特点,非常受收藏界的追捧,变成了远远高出自身价值的收藏品。

保险:从坐门等客到上门营销

197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国内业务。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约束,其相关保险业务的办理往往是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下发文件来完成,结果造成了不想参保的百姓事实上单位(包括当时村委会)已经统一参保了,想参保的人因一个地方只有一家营业机构,非常不方便投保而放弃。

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率先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按照国际惯例组建了保险人队伍,建立了营销团队。从此之后,各家保险公司营销员们凭借各种人脉关系,以及自身的营销技能,开始走村串户、上机关、进居民楼推销保险。据保监会统计,我国的保险人队伍截至2006年年底已经达到138万人,成为保险产品营销的主力。

进入新世纪,银保合作日益加强,保险公司又开发出了一系列柜台产品,借助商业银行的柜台资源、网络资源等大力营销保险产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监督部门对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限制的放宽,保险公司的一些投资型产品销售额占比快速提升。至此,保险产品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百姓家庭的一种重要理财工具。

基金:由配角到主角

1991年10月,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山风险基金成立,标志着基金这一理财工具开始在我国出现。但是,基金正式影响到老百姓的理财行为,则开始于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长期处于不规范、不景气状态,尽管各家基金公司以及托管银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营销,但老百姓仍旧是观望,基金的销售额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各家基金公司经营惨淡。

到了2006年,低迷了5年的股市开始走牛,经过多年磨炼的基金经理们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当年绝大多数基金都跑赢了大盘,甚至买入的基金半年后就能翻一番的也屡见不鲜。基金的赚钱效应吸引了众多老百姓的眼球,大家纷纷把定期储蓄取出来转为购买基金,基金成了理财产品中的抢手货。进入2007年,不论是新基金发行还是老基金拆分,只要是1元的基金就会被老百姓哄抢,致使基金公司不得不采取按比例配售的方式发行。2006年至2007年的两年间,基金作为老百姓的一种理财新产品,已经完成了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股票:由“少数人敢玩”到“全民炒股”

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这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开始形成。由于股票本身就是高风险产品,再加上我国的股市18年间按时间划分总是呈现出牛市短暂而熊市漫长的现象,因此,从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参与投资股市的人并不多。

老百姓参与股市投资的热情是由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从998点开始上升启动新一轮大牛市所引发的。我国股民数量由7000万户增加到8000万户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而从8000户增加到9000万户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从9000万户突破1亿户只用了一个月。有学者认为,以此为标志,预示着中国进入了“全民炒股”时代。虽然目前股票指数从6124点开始迅速下滑,股民的投资热情有所降低,但是,股票作为一种理财工具的意识已经深入到老百姓的心中,成了老百姓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金:从奢侈品到投资品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仍旧对黄金采取管制政策,因此,黄金的保值、增值功能,以及作为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的货币功能,在民间始终无法显现出来。

80年代中期,走向温饱的老百姓们开始把黄金产品当成奢侈品来购买,很长一段时间,黄金首饰成了一种财富的象征。进入90年代,实物黄金开始由银行进行销售,但主要销售方式是每年春节前以贺岁金条形式出现,由于范围小、起点高,仍不能成为大众的理财产品。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同年11月18日,中国银行率先推出“纸黄金”业务。至此开始,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的跟进,老百姓又多了一种理财工具,终于可以像炒股那样,在网上进行黄金买卖来赚取差价了。(作者单位:工商银行河南省商丘市分行)

上一篇:全球投资之父:约翰·邓普顿 下一篇:景颇山寨的养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