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不惩,谓之纵恶”

时间:2022-06-04 11:20:59

最近,媒体刊登了几则以罚代刑、有错不纠、大错小纠的报道。

宁夏西吉县的穆某贩卖私盐25吨,涉嫌非法经营罪,仅被罚款2000元了事。今年辽宁省“两会”期间,锦州市有70份关于3000吨“国储粮”玉米霉变的“情况反映”被送到大会秘书处,却没有下文。河南省有4个城市境内水质连续超标,受到的处理仅仅是停建排放水污染物建设项目、黄牌警告和通报批评。对这些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有关部门为何不严肃处理?责任人为何受不到任何触动?

现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事件刚刚被查处,类似事件又再次冒出来。比如,江苏省“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去年刚刚被查处,今年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附近,占地近千亩的违规钢厂又悄然建了起来。海南省三亚市海螺村两天时间内就冒出81栋违章建筑,该市的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刚确定,这里一下子就出现了多达40多万平方米的违规建筑。国家林业局不久前公布了“十大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森林被破坏面积之巨大、程度之恶劣,令人震惊。更有甚者,在黑龙江铁力市,以保护林区为己任的市林业局和以监管陵园为职责的市民政局,却在“风水先生”指导下,挪用扶贫专款,在林场的密林中建起“皇龙”陵园豪华公墓。这种瞒天过海、监守自盗的行径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此外,非法开采矿产、违法占用耕地、严重污染江河、挪用救灾巨款、银行大案频发等等,此伏彼起、连续不断。

上述种种被明令禁止、反复曝光的违法违规行为,为什么有些人仍有恃无恐、大干特干?其原因就是有关部门对坏人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管有时表示要“严肃处理”,但到了节骨眼上,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根据违法违规情节,本应判刑的,却给一个撤职;本应撤职的,却给一个警告;本应警告的,却给一个批评。总之,在违法情节和处理结果之间往往不对等,在处理时总是降低一个或几个档次,甚至有的根本不处理。

其实,一些肇事者和违法者,对哪些合法、该干,哪些不合法、不该干,心里都很清楚,就看有关管理部门能不能严格执法。如果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法、严肃处理,就能起到惩前毖后、惩一儆百的作用,那些当事者就不敢再铤而走险、贸然肇事;倘若有关监管部门对坏人坏事熟视无睹、将法律视若儿戏,那么,一些人就会得寸进尺、采取“生米做成熟饭”的办法,明目张胆地干违法的事。由于有关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手软,于是就形成了如下的规律:手软则胆大、胆大则妄为。事实证明,对一些坏事在处理上手软,类似的坏事就会蜂拥而至、接踵而来。显然,有关部门的执法不严、不负责任,助长了社会上违法违纪、经济上混乱现象的蔓延。

那么,有关部门对一些肇事者和责任人的处理为什么总是心慈手软、下不了手?答曰:官官相护,与己无关。因为大家吃着一样的饭、干着一样的活,都是哥儿们、官儿们,就来一个高抬贵手、下不为例、得饶人处且饶人吧;再说,他们犯了事又不危及我的利益,如何处理与我何干?

当然,对这些违法违规者倒是宽容大度了、宽宏大量了,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常说的一句话:对坏人坏事的宽容就是对人民事业的犯罪。中国古已有云:“罚不惩,谓之纵恶。”如果对那些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者,不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如果对那些没有负起领导责任的领导者,不采取严厉地问责追究,那么,胡作非为、违法违规行为就很难禁止。

“严肃处理”,但愿它不再是一个口号。

上一篇:我的一次“收礼” 下一篇:加西贝拉“逼宫”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