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智慧跨越

时间:2022-06-04 07:37:55

中国银行智慧跨越

或许再过两年,绝大部分银行客户都不需要去营业网点办理业务了,业务受理的平台将转移到网上。

如果有这样一家银行,它的客户办理任何业务都无需排队等号,而是通过网上预约,提前将个人信息、业务办理意愿在自助设备上录入,到了营业网点,柜员只需验证你的身份信息、确认你的业务需求即可,你是否愿意成为这家银行的客户?

在中国银行软件中心总体部主管解品看来,要实现这样的业务办理环境没有任何困难。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银行IT蓝图的建设。这一架构实现了数据、应用和信息系统基础架构的集中,使中国银行总行能够完全真实、实时地掌握每一个账户的每一项交易行为。从而使整个银行系统的业务支持、风险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业务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银行的信息系统也真正实现了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行又提出了智慧银行概念。“或许再过两年,绝大部分银行客户都不需要去营业网点办理业务了,业务受理的平台将转移到网上,而银行网点未来将转变为一个营销服务平台。”解品说。

从信息洪荒到技术革命

事实上,在1980年以前,国内各大银行的服务与管理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那时银行还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在银行的柜台前可以看到里面摞得高高的账本。工作人员算账用的是算盘,记账用的是笔杆。当时人民币面值最大的是10元,用户存款的金额也多是十几元、几十元。不过,这种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手工记账方法,在时代的演变下,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银行的发展需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银行业对专业性银行实施企业化经营改革,银行信息化的需求开始逐渐明确。各大银行高层意识到,不走电子化之路,就无法保证业务信息的真实有效,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在这个过程中,IBM将Safe软件系统引入中国。

1984年,中国银行在香港特区率先引进英文版Safe系统,随后又将这一软件系统及技术支持推广到全国。先是在网点实现以柜员服务自动化为主的初步电子化,然后在中心城市安置大型机,将市内各网点连接起来,实现同城通存通兑。Safe系统的引入让银行业务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的转化,中国银行第一次尝到了金融信息化的甜头,从而激发了大举进军信息化的热情。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银行各分行都建立了自己的小型机,可以进行分散的数据处理,但数据信息依然无法共享。直到2000年,各省级分行才基本实现了数据的统一。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也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各家银行开始意识到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银行最核心的竞争力,中国银行长期与外国客户打交道,所以很早就嗅到了科技对于银行业的带动和影响,成立了自己的专家中心。”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办公室主任秦锦根说道,而中国银行真正将信息化建设提上议程是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原有的省级集中的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中国金融改革的需要,只有真正的全国性数据大集中体系才能支撑中国金融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所谓数据大集中,就是把在第二阶段形成的几十个省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最后集中到部级的单一数据中心,所有业务在后台都由这个数据中心统一支持。也就是说,在中国无论用户在哪里,以哪种方式在账户中发生交易行为,所有的计算和处理工作都通过网络由全国性的数据中心来处理。

实现全行一本帐

2002年,中国银行上市。随着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内部管理急需改进。于是,中国银行举办了一次科技会展,在这次科技会展上决定结合银行的管理和发展需求,制订并实施IT蓝图计划,彻底改变银行数据信息零散、不集中的状况。为此,中国银行特地请来波士顿咨询公司来设计IT蓝图的总体架构。不过,整个IT蓝图的建设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秦锦根回忆说:“此前我们都认为印度IT产业很发达,便与当地一家公司签订了合作项目,并投入了100亿元资金。这在当时来看,是建国以来,国内企业在软件上资金投入最大的一笔采购项目。然而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中国银行提出的要求,对方公司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于是我们派人到印度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印度银行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也很落后。到了2008年上半年,印度那家公司依然没有拿出解决方案,于是中国银行决定依靠自己的软件中心去承担IT蓝图的建设。”

中国银行的IT蓝图在2010年底最终完成。该IT蓝图就像是连接全国各分行、支行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每一个营业网点的每一项产品和业务都需要结算,最终汇总到总行。过去要进行一次集中统计大约需要三天,而通过IT蓝图,任何数据都可以随时获取,真正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大一统。

身为软件中心总体部主管,解品是IT蓝图的执行者。在他看来,中国银行IT蓝图的建设是一个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过程。据他介绍,这项产品的技术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引入之后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再通过定制化、客户化和本地化的过程,最终实现吸收、消化。对于中国银行软件中心来讲,IT蓝图在2009年开始进入试用投产阶段。“无论从难度还是复杂程度上来看,IT蓝图都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所采用的引进-吸收-消化模式,基于中国银行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和交易量,这在国内外厂商看来都属首创。”解品说。

对于IT蓝图为中国银行带来的变化,解品感触很深。“原来中国银行每个省的分行都有各自独立的系统,无论从开发效率上还是资源使用上都造成了极大浪费。而IT蓝图建立了中国银行整个系统内的逻辑基础,实现了全行一本账。”除此之外,IT蓝图提高了银行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能够为银行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从客户角度来看,IT蓝图投产后,中国银行在客户服务质量上有了很大提升。以前一直是围绕产品交易开展服务,相当于银行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如今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这些变化都是根本性的。”秦锦根说。

从中国银行的IT蓝图战略部署来看,利用信息科技实现数据的集中只是一项基础的技术性建设,在此之上,中国银行的管理层还提出了利用科技引领业务创新。

新技术的发展最终会改变人们的生活,IT蓝图为中国银行的业务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中国银行将着眼于制度建设、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从而打造一个智慧银行。

从金融信息化到智慧银行

2013年伊始,支付宝2012年全民年度对账单。数据显示,2012年80后的人均网上支出金额是1.4万元; 70后人均网上支付金额为1.9万元;60后的人均网上支付金额为1.5万元;60前的人均网上支付金额则高达3.1万元。

透过这张账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亿万网民惊讶的表情,它对于亟待转型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更像是一张网络金融服务的晴雨表——在传统银行业务市场几无蛋糕可分的当下,能否紧紧抓住IT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这一利器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将决定银行未来之路能走多远。

2012年,中国银行提出智慧银行战略。秦锦根介绍,这一战略是基于全球客户和人力发展方向的一种把握。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而在银行层面则是通过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服务。与此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网络支付平台已经承担了银行的部分职能,那么作为银行来说,就更应该利用科技产品的创新来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引导客户的消费习惯、创新消费理念、创造多元化的消费手段。

解品表示,目前中国银行已经具备了建设智慧银行的基础。中国银行不仅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涵盖了保险业务等,多元化特点非常明显。此外,海外业务也是中国银行的一个鲜明特点。在智慧银行建设中,中国银行的理念是“一点接入,全程响应”:客户的需求从某一个渠道反馈进来,整个中国银行内部的所有相关产品业务都会去响应。

另外,中国银行也提出了构建面向客户的公司业务全球化营销服务平台。这对于中国银行的管理来讲,可以形成一盘棋,从而更加集约地使用资源、更加灵活地调动产品,为客户端做好支撑。

信息化对于银行业的作用与生产制造企业相比有很大不同。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往往是利用技术手段来支持生产,但对于银行业来说,信息技术将引领整个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最主要的工作是服务于客户,为客户提供适合的产品,而这种产品经营除了传统的业务因素外,越来越多地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银行自身来说,当管理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时候必然要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流程引导管理流程,进而指导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上一篇:贝因美难圆婴童梦 下一篇:智慧民生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