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开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新局面

时间:2022-06-04 07:37:53

抢抓机遇开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新局面

党的十以来,党和国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教育也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为技工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通过本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的学习研修,笔者对常州技师学院的改革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要准确把握面临的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

2014年,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他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并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他还对2015年首届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设立,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2.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组,张德江委员长亲自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开展了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执法检查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区、市),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这是职业教育法从1996年颁布施行19年以来的第一次,为全面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健全和完善符合国情实际和时展要求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并提供法治监督和保障。

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措施,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2014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门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江苏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人社部出台的《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人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建设职业训练院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许多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常州市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出台相应政策,提出了相关要求,其中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到2020年常州市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应达到1000人以上,而截至2015年底,这一指标为826人,对学院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要客观认识学院所处的发展阶段

只有对于学院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才能认清下一步加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找准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抓住发展的机遇。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有50多年办学历史,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壮大,具备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已处于技工教育比较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已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得了巨大的建设发展成绩

一是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学院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所普通技工学校,到省重点技工学校,再到1994年建成为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从2000年全国首批挂牌成立技师学院,到2007年建成为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二是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学院从改革开放之初在校生不到200人,发展到1986年突破1000人,2006年突破1万人,此后一直保持在万人以上的规模。三是办学质量逐渐提高。在为社会输送的11万多名技能人才人中,高级工、技师3达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取得突出成绩。成为全国首批中职示范校,荣获“全国职I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基础条件

一是基础设施完善。2009年完成五校整合,2013年初建成新校区并搬入办学。新校区占地面积526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实习实训教学场地充裕,设备先进。同时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一期与学院新校区同步规划建设,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服务中心设在学院,并委托学校管理,汇聚了更多的资源优势。二是师资力量雄厚。48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34.8%,一体化教师占70.4%,373名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占25.7%,还有一批从企业聘请的高素质兼职教师。三是管理严格规范。2003年起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并不断完善和深化,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规范,管理手段逐步实现信息化。

3.积累了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

一是大胆尝试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1988年试办高级技工班,1994年正式开办二年制高技班,1995年开办五年一贯制高技班;2000年起开设技师班,并逐步拓展技师班专业。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总结和改进,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不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自1998年起在计算机专业和旅游烹饪专业试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经认真总结完善,2002年起推行至电类专业,2003学年在全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三是积极参与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2009年承担人社部“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及维修电工、机修钳工两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制定;2010年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钳加工专业参与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2011年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钳加工、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维修等4个专业成为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4.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专业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设置的专业目前达56个,覆盖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其中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17个,市级示范专业15个,市级重点专业17个;主持完成全国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成为全国主持项目建设的唯一技工院校。二是培养层次。覆盖全日制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以及职业培训中的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技师研修。三是职业培训。加快培育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培训规模加速扩张,市场化程度快速提高,年职业培训和鉴定达2.2万人次;作为人社部首家“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近五年完成全国师资培训千余人。四是国际合作。积极探索、实践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新路径,瞄准德国职业资格证书(IHK、HWK)与国内技师证书“双证”培养目标,2014年起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EBZ、GBS)合作,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品牌――中德国际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外企业实践经历、掌握世界最新技术技能、训练有素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中德国际班已拓展到3个专业(分别为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业机械师)、2种学制(初中生源6年制、高中阶段生源4年制)、7个班的规模。

三、要精准实施学院发展的改革举措

在当前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形势下,未来一段时间,学院的发展应立足现有的条件,坚持技工教育发展的方向、传统和特色不动摇,以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为目标,以突出内涵建设为核心,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以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为突破,抢抓发展机遇,采取扎实的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1.做优学制培养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对现有专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开发提升一大批新专业,打造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产业专业群,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R到ㄉ璨季帧6是拓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巩固提升现有办学成效。办好目前的中德国际班,进一步拓展新的中德合作办学机构,开设新的国际合作专业。同时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参照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和日本、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合作办学。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借鉴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和评分标准、选手集训基地建设标准和集训方法、专家教练遴选标准以及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内容、方法、途径,以及教学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着重梳理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全面完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修订或制定工作,根据课程标准建设完成专业核心课程试题库,“十三五”期间不断优化提升,推进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根据各专业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企业需求,探索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新方法。

2.做强社会培训

一是充分发挥各专业社会培训主体作用。进一步调动专业系培训业务开发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培训业务开发的工作能力和成效;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以优异的培训效果带动培训业务的巩固和扩张。主动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用好用足现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二是大力开拓职业培训工作的业务领域。探索服务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新领域,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和具有高技术技能特征的授权类培训,积极开展特定对象(农民工、复员军人、残疾人、毕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的专门培训。探索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专门招生窗口,做到职业培训常年招生。努力开拓国际合作培训,与在华知名国际企业合作,开展高端社会培训,推动学院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培养途径和培养机制等与国际接轨。三是争取开展建设职业训练院试点。按照人社部相关文件要求,认真制订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完善职业训练院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高水平的职业训练院建设试点工作典型案例,为人社部开展职业训练院建设和推广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3.深化校企合作

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完善工学结合、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教学模式与工作过程对接,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一是办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在办好省级试点班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合作企业,逐步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二是建好校外生产实训基地。按照每个专业3~5个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在完成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的基础上,都能在紧密型合作企业相关岗位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与重点企业及相关院校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组建技工教育集团。三是管好用好常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培训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与增加培训项目,通过高端带动和典型引路,建立企业、学校、人力资源市场与实训基地紧密联系机制,扩大培训服务覆盖面,逐步拓展和完善基地培训项目,形成能够满足社会培训各种需求的菜单式项目体系,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服务能力。继续启动市公共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工程,积极引企入校,争取引进社会资本,探索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服务中心的混合所有制建设运行及管理模式创新。

4.提升师资水平

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制教育专业教师师生比争取达到1:25左右,其中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占25%以上。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职业资格等级,进一步提升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比例。二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达45%以上,专业教师中同时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比重达30%左右。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激励教师走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成长之路。支持教师参与社会培训,通过社会培训熟悉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切实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实施名师工程。加强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以创建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为目标,以专业群为单位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具有国际职业教育视野的省内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上一篇:解析独立高校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神坛的背后:疾病与政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