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思维差异,克服思维模式负迁移

时间:2022-06-04 06:56:34

探求思维差异,克服思维模式负迁移

摘要: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思维差异,这对语言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本文结合英语教与学的过程,探究了思维差异,并根据文化特点提出了利用文化正迁移、避免负迁移的相关途径,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维差异;负迁移;英语教与学

在二语的学习过程中,迁移现象不可避免的出现。母语的旧习惯和语言特点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会促进或者阻碍其他语言的学习。如果两种语言的表达特征相同或者相近时会产生促进作用,成为正迁移效应;如果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差异较大时产生阻碍作用,形为负迁移效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负迁移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初中英语的教与学过程中,应利用文化正迁移,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避免负迁移,减小母语对英语的干扰作用,避免语言错误和文化隔阂。

一、英语与汉语的思维差异

(一)思维方式

汉语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通过客观的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和体验,对具体直观的表象进行表达。并且中国注重“天人合一”的观点,在思想意识和语言表达中重视直观的感受,采用有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方式,通过潜意识来把握事物。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他们以“天人相分”为原则,注重抽象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有感性上升至理性,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通过个体延伸到整体、由点及面,注重判断的科学性与理性,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多采用抽象的名词。例如,江苏译林牛津版教材中,汉语说“没有邻居,再富无助”,而英语则说“No one is rich enough to do without his neighbour.”;汉语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而英语中说“He who is strong, strong self.”。

(二)思维风格

中国人注重整体观念,汉语在表达时按时间地点、因果关系、逻辑判断来安排,注重“形散神聚”的特点,在语言的表达中,短句、散句、分句较多,散点思维风格突出,呈现螺旋式结构的特点,间接反复的表达方式较多,往往需要通过概括分析才能得到中心句义。西方人则注重焦点思维,先陈述主要思想,通过严密的逻辑进行意思的延伸,再说出次要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都存在于句子的末尾。英语的句式呈现“聚集型”,主谓结构非常严谨,并且统领全局,较为容易的看到其提纲挈领的直线形结构特点,简单明了地表明自己的思想和主题,最后才做叙述性的分析。汉语与英语的语言表达风格显著,例如,以下江苏译林牛津版教材9A Unit5 Films中的例子便是很好的说明: “She won several international awards such as th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at the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in 1992 and another one at the Montreal World Film Festival in 2000.”(她获得了好几个国际性大奖,如:1992年,她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2000年,她又再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另一个最佳女演员奖。),二者的结构特征一目了然。

(三)思维指向

汉语在表达的过程中注重主体思想,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一般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来看待事物,通过人的情感、观念、意识、态度来多出叙述和评价,因此汉语中多以“人”为主语,主要的表达方式为“某某人怎么样”的主动语态。而在西方以自然辩证法为基础,强调客体思维,以客观事物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利用客观、由点及面、冷静、理性的态度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以物为主体的思想。因此,英语中多采用“物”为主语的被动语态,来表达事物对人的影响,其表达方式主要为“某某事让某某人怎么样了”。例如,牛津初中英语8B的unit3中“This green one is called Kiwi, and it is designed especially for students.”(我们称这个绿色的电脑为猕猴桃,专门为学生而设计。)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英语中主体、客体的区分,例子中以电脑为主语来表达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寻求语言的客观程度。

(四)思维侧重

中国文化注重辩证思维,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将短句进行排列,围绕主题思想,通过内在的关系表达,以“中心意思”为基础,注重意合。而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形式,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中往往通过连词等将词与词、句子与句子进行连接,并且多为长句且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层叠关系明显,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严谨,注重形合。例如,江苏译林牛津版教材9A unit6中“However, the suspect had evidence to prove that he was at another place at the time of the crime of the crime and insisted that he was not guilty.”(然而,犯罪嫌疑人有证据证明该犯罪行为发生时他在另一个地方,并且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无罪的。)该例句中通过however与前面的句子连接,表明文章走向,通过and连接表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语言表达中“形合”特色明显。

二、遏制思维负迁移

(一)寓教于乐、惟妙惟肖的文化传播

词语与句子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是文化信息传递的媒介。由于中西方的思维差异明显,其文化内涵差别也甚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注重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了解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例如“green with envy”和“in blue mood”这两个短语,green(绿色)以及blue(蓝色)并不指代颜色,它们都与某种文化方面进行联想,在西方词典中,green有“(脸色)变绿”含义,短语表示“十分妒忌”,而blue和mood连用则表示某种情绪,即“忧郁的”,那么这两个词的字面意义与联想内涵的差异就是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因此教师应提高语言修养,将语言中表达的经历、感情、态度、行为,结合背景知识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与动作展现与学生面前,帮助他们了解其语言的表达方法,培养西方思维模式。

(二)动静结合、风格迥异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成长特点,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注重教学过程的设置,通过探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模式教学的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例如,针对英语课堂上极富戏剧性或是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要求学生改编为小短剧或是小品来在课前几分钟进行表演,这样动静结合、学生参与为主的表演不仅加强了学生动手、听、说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以丰富他们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课堂需要的语言环境。

(三)激励赞赏的评价方式

初中时期的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和脆弱,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采用激励赞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尤其是在进行学生错误的纠正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本主义的体现,通过鼓励和赞赏的方式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其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积极改正,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展现千姿百态的个性化特征,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发挥其独立性与自主性,避免负迁移。

语言源于思维,思维源于文化,那么在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背景下,英语教学必然会受到思维差异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多种角色,运用英语教与学的多样化途径,开拓固有思维模式,加强学生的参与,尽可能的遏制思维负迁移,突破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阻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卢盛莽.思维模式迁移——外语教与学的重要策略.中学外语教与学,2006.3.

[2] 樊富春.克服母语负迁移提高英语写作水平[J].科教文汇,2009(8).

[3] 岳鹏.英语写作中在句子语篇层面上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分析[J].科技信息,2010(35).

上一篇:好时光,在路上 下一篇:谁道闺中情,惆怅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