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中小学体育

时间:2022-06-04 01:33:05

请关注中小学体育

【摘要】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一直备受关注,但说多做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青少年体质下降是不争的现实,要改变对体育的偏见,仍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体育的意义和作用 科学评估 方法 个性差异 不同需求

《中国青年报》9月16日一则消息透露的细节:今年北京大学二年级学生军训,两周之内,近3500名受训学生看病的人次达到了6000人。而前不久,在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中,某校开场仅20分钟左右,领导还在台上勉励志愿者们发扬志愿精神、做好志愿服务时,台下陆陆续续有学生晕倒。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忧心我国大学生的体质。我们知道,志愿者是从众多报名学生中选为别人服务的,身体素质等方面一般不低于平均水平,自己身体堪忧,如何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这种情况并非北大个案。大学生为何“站不住”?我觉得中小学体育欠债过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1985年以来的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相较2005年,2010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19~22岁年龄组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与2005年相比,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

现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普通大众评价某个学校的好坏,无论是官方、民间还是校方首先是高考升学率多少多少,中考考入重点中学多少,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多么显著,极少有人会谈到学生身体素质。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标准,根本就没有把体质健康列入人才培养标准中去。这一点非常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从全国相当一部分学校来看,体育课在中小学面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由于各级各类升学指挥棒的作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奥数等各类辅导班。一些学校没有开足体育课程,课外活动也能省则省。很多学校不敢搞体育活动,也不敢搞春游,怕出事、怕承担责任。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大部分学校体育课取消了跳箱、鞍马、单双杠、等项目。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天文观测等有益于少年儿童成长的课内外活动也都能停则停能少则少。社会对此议论颇多。

我认为,全社会应该停止互相指责,社会、学校和家长应尽快互通有无,研究对策。家长也不应把责任都推给学校和社会。中小学乃至大学应适时增加体育课的课时,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提升全国范围内学校体育的质量。

每一位青少年更应反思的是:我们“宅”在家里发胖,中国也将是个虚胖的孱弱国家。我们在开学典礼上晕倒,中国又怎样“站起来”? 俗话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当含辛茹苦的家长们看到孩子病倒在大学校门里又是怎样的心情呢?长期以来,升学率的压力让体育课可有可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施教理念应该摈弃了。但要从根本上扭转事态的发展,还需要转变整个社会的体育观念。

一、理解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首先,体育课是一门人文课:1.通过体育运动强化人们公平竞争的意识; 2.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人们团队协作的精神;3.通过体育运动磨炼人的意志力;4.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人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成功和失败;而我国目前普遍认为 体育课的作用主要就是 :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对整体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和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它对当前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制定科学的评估、管理体系和方法

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如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等等),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评估目标体系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尽一切可能保证学生每天有30分钟到50分钟的活动时间,积极组织和开展好课外活动,并将课外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加以完善,编制活动大纲。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课内、课外体育兴趣小组,安排专任老师负责,这样既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又可以作为对课堂体育教学的必要补充,可谓一举两得,宜大力倡导。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因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体育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周到。首先要考虑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提前布置好场地器材,提高教学质量,全方位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这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必要保证。其次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不要整齐划一,如三人制篮球赛、正规篮球赛、小场地足球赛、网球赛,适宜女生的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项目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在组织进行这些项目练习时,要把知识性学习内容与必要的身体素质锻炼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有便于他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自由地组织锻炼。总之,用心去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尽情运动,生龙活虎,享受运动的快乐,是我们体育课追求的目标。

四、重视下雨天的体育课教学

下雨天的体育课如何安排?据笔者调查,约75%的学校雨天体育课被其他老师占用而改上文化课,其中尤以中小学的毕业班更为突出,占用体育课的高达85%以上。只有不到10%的学校偶尔利用雨天坚持向学生普及和讲授体育理论知识,而就是这一少数的学生既普及了体育文化知识又提高了良好的体育修养。

五、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文武”兼顾。运动类项目的讲授,既要教会学生规范的动作,正确的判断,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又要及时地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有时还要讲授某些运动项目的组织方法等等,这样可以在学生锻炼的同时,能更广泛地、更全面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并在此前提下,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对体育的兴趣。除此以外,在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巧,了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裁判方法后,他们就能“文武双全”,将来不仅能参加、组织各种各类的比赛,还能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对带动和促进我国全民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是提高国人体质的必由之路

谈到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有人就会拿中小学的体育来说事。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非一日之寒”。全国的青少年乃至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非一蹴而就,既需要舆论导向的宣传来提高国人的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更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既需要舆论上的支持又需要物质上支持。比如,是否可以考虑让一些公共资源,如各地的体育场馆、中小学运动场地等一些公共体育场所及运动设施择机合理免费开放,供全民健身之用?怎么样合理使用?这都需要各级各类主管部门予以综合考虑实施。

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要求。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心里、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要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平等”,我们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要确定层次水平目标,积极寻找运用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发展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合乐趣。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人才的教育,素质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健全青少年体质、性格的教育,要培养青少年健全的性格,强健的体魄,有效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个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让我们在学校,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培养出一代具有自信、能与他人友好交往、有创新意识、能公平竟争、意志品质坚强、思想上进、体格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让我们谨记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的教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师怎样尽快适应新课程》中国学校体育[J]2003,6

[4]《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3,2

上一篇:奇思妙想:麦克斯韦·艾奇逊武器作品呈现 下一篇:试论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中面临的问题及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