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的艺术特征及平民化体现

时间:2022-06-04 09:08:36

DV的艺术特征及平民化体现

DV以它简单方便的操作和低廉的价格,在诞生之初便在社会上迅速风靡起来。与传统的模拟制作方式相比,DV的最大不同是制作流程数字化,具有影像质量高、操作简便、编辑效率高等优点。普通人可以通过它来表达自我感受,抒发个人情怀,因此DV的最大优点在于“平民化”――使得民众有了获取和传送影像的自由。数字摄像技术的变革给民间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并且催生出一种新的根植于民间的具有独特特征的影像艺术――DV艺术。

文化特征: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相适应

DV个人影像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个人化、生活化,这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在艺术上的表现相一致。

在各种媒体盛行、视听极为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只满足由少数精英控制大一统的视听传播,被动地接受各种官方话语,他们想要寻找一条主动思考的途径,一种供大众使用的视听语言,而DV的产生使人们实现了这一梦想,借助于这一更加直观的表达方式,他们自由张显个性、表达情感的愿望得以实现,其作品可通过各种形式传播给广大受众。

在受众日益分化、小众化的今天,DV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人们不同口味的需求,适应了媒体、受众细分化的趋势,促使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功能特征:以自我娱乐为主要目的

DV的制作成本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整个制作过程都是个人行为,因此,它的民间参与性质使其从产生起就不以商业为主要目的,只是满足自我娱乐和自我需要。DV作者的非职业性,其视角往往独辟蹊径,注重表达个人心声,表现自己身边的事,蕴涵着强烈的生活味和平民化特色。在DV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随心所欲地表达情感,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剧情而不去考虑体制的束缚,零距离地记录自己身边的生活,这种平民式的视角和个人风格,是DV艺术的独特风格,是其他影像艺术所不具备的。

内容特征:闪烁着人文关怀

DV的主要使用者来自民间,其作品内容主要有四类:第一,以记录家庭生活为主的录像片。其目的在于展现情趣盎然、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第二,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电影或电视。如河南农民自导自演的贺岁片《鬼子进村》,农村妇女田金珍自筹资金拍摄的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千里寻母记》等,这种农民文化有人称之为“一场农民的文艺复兴”,还有大学生自拍的DV电视作品如《向左走,向右走》,DV电视短剧《第四条红裙子》等,大学生作者逐渐成为DV文化的中坚力量;第三,反映社会生活的电视新闻短片。人们更加关注用手中的DV反映身边的新闻事件,通过百姓的视点,纪录突发事件,反映大众的所思所想,这使得新闻更显真实性和客观性,加强了民众参与大众传播的热情第四,反映下层民生为主的纪录片。DV影像往往关注社会里最普通的老百姓,记录了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却被官方媒体忽视的社会边缘群体,而设备的小型化与被拍者之间的平视视角,灵活快捷的独立制作方式,使更多的专业人士选择用DV制作纪录片,其作品也频频在国际上获奖。中国DV纪录片之所以如此的引人关注,最根本的体现在这些独立纪录作者的“民本主义”思想,零距离的接触民生百态,作品洋溢着人性的光辉,自然也受大众的欢迎。

传播方式:多样性和无限的可能性

影像艺术的真谛是交流的互动性,传统的影像(如电影电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的交流,但在传播方式上却是单向的、不充分的,观众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享受自由交流的乐趣,而数字技术的到来为其提供了可能。

包括DV在内的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影像停留在胶片上的认识,影像的诞生不再是化学反应,而是数据编码解码的过程。互联网为各类影像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各类影像都成为“网络电影”,而且,带给观众的是自由观赏、交流的乐趣:不仅可以边下载边看,还可以利用手中的DV边看边按照自己的爱好进行再度创作,并及时进行交流。另外,影像不再是某些精英创造的不可改变的专有物,而是随着观众的参与具有可变性、随机性、无限发展可能性。DV加网络提供了一个平民化的平台,以互动灵活的触角培育了影像领域里新一代的自由制作人,更多的人在其中尽情享受自由交流的乐趣。

DV在互联网中传播自己的理念:向不分国界、不分种族、阶层的人们打开平等、开放、交互式的大门,实现新时代平民化的理想。

DV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迎合了时代趋势,中国DV人在新形势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社会、民众的责任;DV艺术作为一种个人影像记录方式,将会为社会、为时代留下一个不可替代的、丰富的影像宝库。

上一篇:地市电视台谈话节目的困境 下一篇:《雾都夜话》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