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有时也很“猛”

时间:2022-06-04 06:39:19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是一句老话。然而,秀才也不都是历史上的“弱势群体”。

秀才真的不好惹

秀才,唐朝以后,成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清科举制度时,则是对于府、州、县学生员的专称。明清时期,秀才都有相应的政治、经济优待,在地方上是小名人,算是有“功名”在身,见了县官可以不跪,作揖就行了。政府还明文规定,秀才可以免除徭役,明清时期更是崇尚经学儒教的时代,进士、举人很受尊崇,即便是秀才在地方上也是颇有权威的。

有了秀才身份,吃饭几乎就不用犯愁了,最好的出路是继续埋头苦读,考举人、中进士当官,实在是考不上举人的就给州县官当师爷,或是到州县衙门里当书吏,想清净省心的老秀才就到官员、富商家里当西席(家庭教师),再不济的秀才,还能当个乡民普遍敬重的“孩子王”――私塾教师,等等。总之,有了秀才这块招牌,只要不是十分朽木迂腐,绝对不会饿死。

尽管明清两代都有严格规定,地方秀才不允许代人诉讼、写状纸,但封建时代,读书只是极少数人的权利,乡下百姓能写出自己名字认识几个字就了不得了,遑论写那些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的长篇大论的打官司状纸了。可见,明清时期的许多状纸必定还是乡民请托秀才操刀的,而这正是皓首穷经的秀才的强项。

洪秀全从16岁开始,四次应试,连连失利,直考至29岁,仍然未中秀才,还被称为童生,最后实在考晕了,干脆就死了考秀才的心了。假如洪秀全成了“洪秀才”,或许就没有了“洪天王”,晚清历史就要改写了。可见秀才也不是那么好考的。

遭遇千年变局、波诡云谲的晚清,也是风云际会,有很多秀才成了封疆大吏,譬如晚清的刘坤一,由秀才而从军,一路披荆斩棘,位至两江总督,号为中兴名臣,深刻影响了晚清政局。慈禧称赞他“秉性公忠,才猷宏远,由诸生起家军旅,屡建功勋……匡扶大局,厥功尤著,老成硕望,实为国家柱石”。一个秀才被最高统治者称为“国家柱石”,真是牛!

还有个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派实业家、开创过很多中国“第一个”公司的盛宣怀,23岁考上秀才,此后,参加乡试一直就没过关。但在中国近代工业实业史上,他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理财、办事能力深得慈禧、李鸿章的称道,各种头衔一大把,更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再说国人都熟悉的袁世凯,就是个没考上举人的秀才。像这些秀才,哪个敢小瞧他们?

明清秀才有“猛人”

明清时期的秀才非但没人敢去“惹”,他们有时还会去惹别人,鼎鼎有名的是明朝中晚期的秀才。

别看苏州一带是鱼米之乡,吴侬软语,《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的嘉靖年间的苏州秀才却相当了得,能说会道,而且该出手时就出手,文能攻武亦能攻。因为是有“功名”的人了,国家明文规定要优待,即使是地方官员、乡绅都对吴中秀才礼让三分。而且,每有官司,老百姓都请秀才做人到公堂上对质声辩,“各请所知儒生,直之公庭”。可见,在当时,秀才要多威风就多威风。――于是,明朝末年,江南苏州一带,民间每发生争执,强项的一方不说我家亲戚是谁,我家在官府中有人,而是会向对方喊:“我要请秀才打你!哼哼!”对方立即会气短好多,因为秀才的厉害大家都知道的。

自明朝万历年开始,江南一带出现了专门为人看家护院、充当职业打手的“打行”,这些人横行霸道,使得地方乡绅百姓都非常害怕。根据史料笔记《亦巢偶记》记载,“(打行)至崇祯时尤盛,有上中下三等,上者即秀才,贵介亦有之”。可见,等级最高、收费最高的“打手”是秀才!这样一来,在江南一带,“秀才打手”声势浩大,谁有冤家,官府不能解决的,直接花钱给“打行”摆平。

古人常说秀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然而,他们为什么也能兴风作浪?一句话,秀才也有特权,尽管只是很少很少的一点点。有了特权,当然就不好惹了。

上一篇:DML触发器实现数据完整性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C_RBAC模型的SAPISP系统权限管理数据库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