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

时间:2022-06-04 05:44:31

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社会资本对宏观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它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金融部门的发展以及企业技术革新等方面来刺激宏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然而,本文尝试从中微观角度出发,以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构建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但是,有关二者关系的实证性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资本;劳动力转移;技术创新

由于其知识背景的差异,不同领域的研究学者对社会资本都有不同的描述,因而使得社会资 本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权威性的定义。[1]但自从人们把社会学领域已公认的社会资 本概念嫁接 到经济学领域开始,[2]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 二者关系的探讨便迅速成为学术界的焦点问题。

然而,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社会资本主要通过以下路径来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 1)社会资本会影响人力资本的质量、存量以及现有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等方面,最终影 响到宏观经济的增长。[1](2)社会资本可通过金融部门将个人或居民储蓄转 化为生产性投资效率的提高来带动宏观经济的发展。[3](1133-1161)(3)社会资 本能促使企业进行技术革新。[4] 但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企业拥有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两部分。企业的内部 社会资本,不仅可促使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而且还有助于企业的生存维系。因此, 本文从企业所拥有的内部社会资本出发,构建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从 而对其二者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本文考察的只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系统。在该系统下,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在离散时间下 无限延续下去。整个系统仅生产一种同质性产品,但这种产品既可用作资本品,也可用作消 费品。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同质性产品可在多个部门进行生产 。然而,部门的区分,是因为尽管每种技术均需要投入资本和有效劳动,但是每个部门之间 的生产技术仍存在差异。在任意时期,资本的供给是由私人储蓄和海外借贷两部分构成, 而每一部门的有效劳动供给则是由人力资本总投资以及劳动力在部门间的配置情况共同决定 。我们做出如下的模型设定:

(1)每个部门都是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进行生产,且每个部门都有技术方面的进 步和创新。具体而言,该经济系统可这样定义:部门指标集合J=(1,2……j-1,j),且标号越 大,代表相对应的 部门所具备的技术水平越先进;部门产出集合为Yt=(Y1t,Y2t……Yj-1 t,Yjt);部门(原始)劳动力集合Lt=(L1t,L2t……Lj-1t,Lj t);部门技术参数集合At=(A1t,A2t……Aj-1t,Ajt);部门生 产函数Yjt=F(Kjt,AjtLjt)yjt=f(kjt)。

(2)假定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记为 (1)

其中,若子辈选择继续在父辈部门工作,则这里的A,B=1,反之,若不在父辈部门工作,则 A,B=0。

依据式(1)、(2)、(5)的三个假定条件和式(1),便得到个人有效劳动供给,AjtL i,jt=(1-θj)[Cαjt+βjtαjt]其中,如果个人选择在父辈部门工作 时,则C=φ(s);否则C=1。

(6)个人能力ait服从于单位长度的均匀分布,即ait~U[0,1]。

结合假设式(2)和(5),我们便得到代表性个人的工资收入为Incomei,jt=(1-θj)[(φi)jαjt+βjtαjt],即个人选择部门效用(收入) 最大化,等价于选择有效劳动供给数量最大化。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整个经济系统仅存 在j+1、j两个部门,且对于任意时刻、任意部门、给定的φ(s) ,均有下列公式成立:

(1-θj)[(φi)jαjt+βjtαjt]=(1-θj+1)[αj+1t +βj+ttαjt](2)

(1-θj)[αit+βjtαjt]=(1-θj+1)[φ(s)αj+1t+βj+ttαjt](3)

此时将满足式(2)的个人能力定义为:aHt∈(0,1),意即从落后部门向先进部门转移 的人口所具有的个人能力;将满足式(3)的个人能力定义为:aLt∈(0,1),意即从先 进部门向落后部门转移人口所具有的个人能力。

另外,如果整个经济系统中有更为先进的新技术j+1在t时期出现的话,那么还有下述关系成 立:

(1-θj)βjt>(1-θj-1)βj-1t(4)

(1-θj)αjt>(1-θj-1)γαj-1t(5)

这表明:一旦先进的新技术j+1出现,部门j相对于部门j-1来说,便更能使得任何能力 水平的个人获得更多有效劳动供给数量。然而,综合观察上述式(2)、(5),我们得出结论: 在任意时刻,整个经济系统中仅存在j+1、j两个部门。①这里,我们还得附加做些假定, 即对于任意时刻、任意部门、给定的φ(s)、均有下列公式成立:

θj>θj+1(6)

(1-θj)βjt

(1-θj)αjt>(1-θj-1)αj-1t(8)

(1-θj+1)[αj+1t+βj+1t/2]

其中,式(6)表示先进部门需要更多的劳动训练时间;式(7)表示个人能力的边际收益在 先进部门会更高;式(8)表示相对于落后部门,个人能力比较低的人在先进部门取得的收 入将会更低;至于式(9)的后一个不等式表示:如果父辈和子辈都处于同一个部门,那么 ,相比落后部门,先进部门在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前一个不等式表示:先进部门的技术 领先性还是有限的,如果初始人口全部聚集在落后部门,之后该部门的人口又全部转移到先 进部门,这样将会造成生产力的下降。②

图1 部门有效劳动供给与个人能力关系

在任意时刻,仅存在j+1、j两个部门,并且根据不等式(7)和(8),我们便可得到如图 1所示,③同时,由此还可确定aHt、aLt,即临界个人能力aHt、aLt分 别为:aHt=φ(s)(1-θj)αjt-(1-θj+1)aj+1t(1-θj+1 )βj+1t-(1-θj)βjt(10)

aLt=(1-θj)αjt-φ(s)(1-θj+1)aj+1t(1-θj+1 )βj+1t-(1-θj)βjt(11)

在其它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很容易得到:aHts>0,a Lts

假如技术创新的概率与先进部门个人的平均能力呈正向关系,那么社会资本存量水平的提高 对技术创新概率的这种作用将是不明确的。因为社会资本存量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阻滞了先 进部门低能力人口的退出,降低先进部门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落后部 门 人口流入先进部门的个人能力门槛,这必定提高先进部门的创新能力。正是这两种相互冲突 的效应,才使得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不明确。

二、“技术稳定"均衡分析

所谓的“技术稳定",指在任意时刻, 都仅存在两个固定的部门。由此,式(10)和式(11)所表示的临界能力将不再发 生跨时变化。另外,进一步假定部门的相对人口份额是一个稳态值。为了求得部门的相对人 口份额,我们采用递归方法分析。

假定在时刻0之前,所有的人口都位于落后的生产部门; 而在时刻0,将会有(1-aH)的人口从落后的生产部门移动到先进的生产部门,并且此时 的人均产出为:

y0={(1-θj)∫aH

0(φaj+βjai)dat+( 1-θj+1)∫1

aH(aj+1+βj+1ai)da i}f()(12)

然而,时刻1的人均产出又将会是多少呢?假定位于j部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aH份额), 继续分化成两个子部分人口:即aH份额的人口将选择保留在部门,而(1-aH)份额的人 口将跃迁到j+1部门。同理,位于j+1部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aH)份额),也将继续分 化成两个子部分人口:即(1-aL)部分的人口将继续保留在j+1部门,而aL部分的人口将 会转移到j部门。由于两个部门人口后代的个人能力分布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时 刻1的人均产出是:

y1=y0aH+f()(1-aH)[(1-θj+1)∫1

aL(φαj+1+βj+1αi)dai+(1-θj)∫aL

1(αj+βjai)dai](13)

然后,将上述过程一般化,nt部分的人口在j部门工作,(1-n1)的人口在j+1部门工作, 那么下一个时期的人均收入为:

yt(nt)=y0n1+f()(1-nt)[(1-θj+1)∫1

aL(φαj+1+βj+1αi)dai+(1-θj) ∫aL

1(αj+βjai)dai](14)因此,人均收入序列将完全是由部门就业份额的时间来确定的,因此,我们仅需要知道部 门就业份额的运动方程即可。如果在t时期,nt部分的人口在j部门工作,(1-nt)的人口 在 j+1部门工作,那么在t+1时期,该部门将会流出(1-aH)nt的人口,流入aL(1-n t)的人口。由此可得:

nt+1=nt+aL(1-nt)-(1-aH)nt=aL+(aH-aL)nt(15)

由于0

n=aL1-(aH-aL)(16)

将n代入等式(14)即可得到在稳定状态下的人均国民收入y=yt(n)。

三、社会资本对均衡的影响:部门间劳动力转移与国民收入增长

我们将讨论和研究社会资本存量水平的变动对部门人口规模产生的影响。由于 aHts>0,aLts0。为了考 察 部门人口规模对社会资本存量水平变动的反应,首先观察下列式子:

ns=aLs1-(aH-aL)+(aH-aL)sa L[1-(aH-aL)]2(17)

式(17)中,我们发现存在两种效应,其中第一项为截距效应,即低能力临界水平的降低 ,将会导致先进部门转入落后部门的人口下降,从而导致落后部门人口比例的减少;而第二 项为斜率效应,高临界能力的提高,将会导致落后部门转入先进部门的人口下降,从而导致 落后部门人口比例的增加。同时,这两种效应是同一数量级别的,从而无法 确定到底是哪一种占据主导效应,其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社会资本对于稳态部门劳动份额的影响

另外,我们又考察社会资本水平的增长对稳态时人口流动规模的影响;在稳态时,人口流动 规模为V=aL+(1-aH-aL)n*,这主要是因为落后部门的流出人口为(1-aH)n, 而流入人口为aL(1-n*),故有:

Vs=aLs-(aH+aL)sn*+(1-a H-aL)n*s(18)

然而,式(18)的前两项均为负,这表明随着社会资本水平的增加,稳定状态下的部门间劳 动力流动将会减少;但是最后一项的符号却无法确定。因此,我们得到如下重要结论:

1.随着社会资本存量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由落后部门进入先进部门的 个人能力临界值,降低由先进部门进入落后部门的临界值。如果不考虑社会资本水平对稳态 部门就业份额影响的话,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会减少(稳态时)人口在部门间的迁移。另 外,社会资本存量水平的增加也可能将导致系统收敛速度的提高。 假如初始时落后部门的就业份额大于稳态份额,那么落后部门的就业份额就会跨时减少,整 个经济系统的人均收入则会单调地跨时增加。此时,社会资本存量外生性增加时,将会导致 人均收入更快地向稳态收敛。如果此时与稳态人均收入差距仍比较大,那么瞬时的经济增长 速度将会进一步得到提高。但是,由于其能够很快地接近稳态数值,随着时间的变化,随后 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比在保持其它参数不变而社会资本水平较低的另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增长 速度要缓慢。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社会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那么它所具有的优势便能快 速地将新技术收益扩散出去,因此,它具有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且增长时间比较短的特征; 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拥有的社会资本存量水平比较低,那么它的收敛速度就可能比较低,由 此,它所具有的特征则刚好相反。⑤

2.随着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该经济系统转移到稳态的速度将越快。即一个拥有社会 资本较多的社会,将能快速地扩散新技术收益,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拥有社会资 本较少的社会,新技术收益则相对扩散较慢,其经济增长率也相对较低。 如果我们将分析转移到稳态过程中每个部门人力资本水平的跨时变化上来,那么依据上述设 立的经济条件,先进部门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人力资本平均水平都明显要比落后部门高。倘 若初 始的落后部门的就业份额高于稳态份额,那么新、旧部门的劳动力群体的平均能力都将是跨 时下降的。这主要是因为转移到先进部门的潜在进入者跨时下降,而且实际转入人口占潜在 转入人口的份额不变,实际转入人口将是跨时下降的,而先进部门的个人能力水平则在不断 下降的过程之中。同理,由于技术先进部门的人口跨时增加,因此,实际转入的低能力人口 也 将跨时增加,这将会降低落后部门人口的平均能力水平,并导致每个部门人力资本水平降低 。

3.如果初始落后部门的劳动份额高于稳态份额,那么不论是先进部门还是落后部门的 工人平均能力、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将跨时降低。而且,随着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转移到稳 态的速度加快,两个部门劳动力的平均能力水平、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也下降更快。因此,根 据本文模型的设定和分析,我们可知,在重大技术创新时期,社会资本水平维持不变,部门 专用性技能的报酬的相对重 要性下降,将会增加劳动力人口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动性,并在技术先进部门集中大部分 高质量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刺激未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然而,一旦某项新技术进入相 对成熟时期,此时社会价值观念变得相对重要,行业间的人口流动性下降。因此,在重大技 术创新时期,社会资本水平的降低反而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纳;而当企业技术趋于成熟时期, 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新技术收益在整个经济系统内得以扩散。

注 释:

①根据式(4)和式(5),我们可推出整个经济系统中至少存在两个部门,而式(6)和式(7)则 表明整个经济系统至多存在两个部门。

②因为人群的个人能力服从于单位长度为1的均匀分布,其能力的数学期望为1/2。

③其中(j+1,φ(s))表示其父辈在j+1部门,个人仍然选择在该部门就业时,个人能力和有效 劳动供给之间的 曲线,其余依次类推。并且,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主要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1)相对落 后部门,在先进部门内就业,个人能力的边际收益越高;(2)相对落后部门,在先进部门 内就业,个人能力为零的人有效劳动供给更少。直言为,社会先进部门将侧重对能力的奖赏 ,而社会落后部门则不重视个人能力的区分,尤其当个人能力较低时。

④稳态时,落后部门流出人口,流入人口,两者正好相等。

⑤“技术稳态"均衡仅意味着部门技术参数不再发生跨时变化,但是过渡到稳态的过程中, 仍可以发生人均收入的增长。也就是说,一旦一次性的技术创新逐渐便得让越来越多的人了 解,新技术开始被更多的人口开始利用时,将会带来人均收入的巨大增长。以计算机软件为 例,新一代计算机软件未必比得上现有软件推广到更多的用户手中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快。

主要参考文献:

[1]刘 斌贝.社会资本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理论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Narayan, Deepa and Lant Pritchett, Cents and Sociability: HouseholdIncome and Social Capital in Rural Tanzania.,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Research Group[J],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1796. Washington, DC: Wo rld Bank. 1997.

[3]Enrica Detragiache, Paolo Garella and Luigi Guiso, Multiple versus S ingle Banking Relationships: Theory and Evidenc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 ol. 55, No. 3 , pp. 1133-1161,2000.

[4]Yuan K. Chou,Three Simple Models of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 wth[J],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6(35).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Social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Enterprise′s Perspective

Liu Yun1 Gao Zhiyong2 Xu Lina3

Abstract: Abstract: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effect and im 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macroeconomic is multi-l ayered and multi-angle, that is, it can raise the stock of human capital, affect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and facilitate enterpris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 n to stimulate economic fast and good development. However, this paper attemptsto buil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ocial capital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 ed on microscopic point and the results of several empirical studies, then explo re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two. However, the empirical analysi s between the social capital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lso requir es us to make further study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Social Capital; Labor Transfers; Technological Innova tion

上一篇:公共产品识别:基于本源属性还是现实属性 下一篇:合作社与单个社员目标决策比较:一般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