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投掷症的临床特点

时间:2022-06-04 01:15:14

急性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投掷症的临床特点

[摘要] 目的 对急性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投掷症的临床特点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以偏身舞蹈―投掷症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14例以偏身舞蹈样症状为主要表现,4例以偏身投掷样症状为主要表现。头颅CT或MRI示额叶梗死2例,丘脑出血4例,壳核梗死5例,尾状核腔隙性梗死7例。经急性期治疗12例患者症状消失,5例遗留一定程度的运动障碍,1例患者因再出血而死亡。结论 多数急性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患者其病变部位在基底节,偏身投掷症病变部位在丘脑,经急性期治疗预后大多数较好。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偏身舞蹈―投掷症;基底节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95-02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遗留永久运动障碍的患者较多,大部分为肢体活动不灵,运动少,但临床较少见以运动过多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2月间该收治的18例以偏身舞蹈―投掷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关于急性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投掷症的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该院收治的1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14例( 78%) ,脑出血4例(22% ),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15例高血压史,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5例,脑梗塞6例,10例;吸烟史,饮酒史5例。该组患者无风湿性疾病史,锥体外系疾病史,无遗传和血液甲状腺,家族史。

1.2 临床表现

该组18例均急性起病,安静状态中发病13例; 活动中发病 5例。该组患者以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为主要症状,部分伴有头痛、头迷,恶心呕吐并收入院治疗。其中14例以舞蹈样症状为主要表现。表现为局限于一侧肢体的快速、无目的、不自主、不规则的动作,面部有挤眉弄眼、撅嘴、吐舌、牵动口角、扮鬼脸或摇动下颌等怪异动作;肌张力降低;舞蹈主要涉及肢体远端肌群,动作幅度较小。4例以偏身投掷样症状为主要表现,表现为肢体近端大幅度的不可控制的屈伸动作,不能独立行走及站立,犹如投掷标枪一样,累及一侧肢体;肌张力增高。上述症状于觉醒状态、情绪激动及注意力集中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甚至消失。

1.3 实验室检查

血糖增高5例(确诊糖尿病);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增高2例; 血甘油三酯增高3例;C反应蛋白均正常;糖化血红蛋白高6例。

1.4 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及经颅多普勒检查

15例行颈部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1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5例未见异常,伴斑块形成;10例行经颅多普勒检查,4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有颅内血管动脉硬化。

1.5 影像学检查

该组18例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壳核腔隙性梗死5例,尾状核腔隙性梗死5例,丘脑出血4例;4例头颅CT未见异常的后行头MRI检查发现,额叶梗死2例,尾状核梗死2例。

1.6 治疗与预后

该组患者在治疗前,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活血化瘀,脑细胞活化剂,血管扩张剂,脂质斑块稳定化处理;患者停止出血,减轻脑水肿,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控制。和偏身舞蹈抛出的症状部分给予神经安定剂:氟哌啶醇1 mg ,3次/d口服6粒;地西泮2.5 mg ,3次/d口服6粒,其余患者因症状相对较轻未给予神经安定剂。12例(尾状核梗死5例,壳核梗死5例,额叶梗死2例)患者治疗10~15 d症状基本消失;5例(丘脑出血3例,尾状核梗死2例)出院时仍有不同程度的偏身舞蹈―投掷样动作,1例患者因入院第2天再出血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2 讨论

偏身舞蹈症常见病因包括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渗性高血糖或低钠血症)、风湿免疫疾病、颅内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CJD等)、遗传性疾病、药物中毒(如酚噻嗪类、氟哌啶醇、苯妥英钠)等[1]。脑血管病导致舞蹈症并不是常见;偏身投掷症常见于丘脑底核血管病。 该组18例中既往病史有高血压病,脑梗死、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未发现甲功、血离子异常及其它疾病。

舞蹈样运动和投掷样运动均为锥体外系受损所致。锥体外系以基底核为中心,在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参与下,主要控制不随意运动,调节姿态,执行行走的协调动作。它们的损害不出现瘫痪,而表现肌张力,肌协调,姿势和表情的变化。与基底节有关的重要神经环路有:① 皮质-尾壳核-苍白球-皮质环路。② 纹体-苍白球-丘脑-纹体环路。③ 苍白球-底丘脑-苍白球环路。④纹体-黑质-纹体环路[2]。上述环路的损害可造成多种基底核病变的出现。一般认为,舞蹈样运动在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损害时较为多见,而投掷样运动发生的概率在丘脑底核损害时较高。该组18例患者尾状核腔隙性梗死7例;壳核腔隙性梗死5例,提示偏身舞蹈症多见于基底节新纹状体,尤其是尾状核病变,另外对侧大脑皮质的损害也可致偏身舞蹈症;偏身投掷症的常见损害部位是对侧丘脑底核,有文献报道顶叶深部病变,甚至顶叶硬膜下血肿亦能导致偏身投掷动作。该组4例脑出血患者中均为丘脑出血,表现为偏身投掷症,考虑累及到了丘脑底核。2例为额叶腔隙性梗死,为额叶本身神经纤维受损导致纹状体功能环路失衡而产生舞蹈样症状。基底节为运动系统的一部分,通过与复杂调节环路联络,基底节可影响运动系统,参与运动起始、运动协调和肌张力调节。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环路是基底节实现运动调节功能的主要结构基础。

目前针对偏身舞蹈症偏身投掷症等运动过多的疾病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变性质,首先是对原发病的治疗,该文均为脑血管病,给予系统治疗的同时辅以神经安定剂治疗。该组患者分别给予氟哌啶醇或地西泮口服或仅治疗原发病。12例于治疗后10~15 d 舞蹈样症状基本消失;5例出院时不同程度的偏身舞蹈投掷样动作仍存在;1例患者因入院第2天再出血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多数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投掷症表现的预后较好。Chung等[3]回顾性分析27例脑卒中致偏身―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皮质损害所致舞蹈样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丘脑底核损害,而基底节损害所致舞蹈样症状缓解率介于两者之间,与该研究结果相似。希望通过该研究能给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帮助及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维致.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张致身.人脑血管解剖与临床[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 Chung SJ, Im JH,lee MC,et al.Hemichorea after stroke: clinical-radiological correlation[J].J Neurol,2004,251:725.

(收稿日期:2012-11-05)

上一篇:妊娠糖尿病的护理观察及疗效 下一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