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秘密援越任务催生青蒿素

时间:2022-06-04 12:55:09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摘取诺贝尔奖。其实,青蒿素的发现并非单纯的科学家和实验室的故事,更有上世纪复杂的政治背景,它源于40多年前一场被命名为“523”的秘密援外任务。

胡志明向求援抗疟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越南常年恶性疟疾流行,而当时的抗疟药对越南流行的疟疾已基本无效了。越南部队因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远远超过了战斗造成的伤亡损失。疟疾同样成为美军的梦魇。据越战后公开的资料记载,1967年到1970年的4年中,感染疟疾的侵越美军人数竟有80万人。能否抵抗疟疾,甚至成了越南战场上美越双方的“胜负手”。

为解决侵越美军的难题,美国专门成立了疟疾委员会,组织大量科研机构开展抗疟疾新药研究。到越南战争结束,美国共筛选了20余万种化合物,但始终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越南则向中国寻求帮助。当时的越共总书记胡志明亲自到北京,向提出请中国支援抗疟疾药物和方法。在革命战争时期曾感染过疟疾、深知其害的回答说:“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随后,亲自布置了抗疟疾新药的研发。这项研究由此成了一项带有军事色彩的紧迫任务。

只有“两弹一星”和“523”没停

1967年的中国,正值“”期间,全国几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处于停顿瘫痪状态。但由于和亲自过问,这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却集中全国医药科研力量,迅速地开展了起来。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会同国家卫生部、化工部、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组织所属的科研、医疗、制药等单位,军民大协作,共同承担此项研究任务,并制定了3年科研规划。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这一项目的代号。

当年523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助理员施凛荣说,“523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当时是特殊时期,其他项目都停了,只有“两弹一星”和“523项目”没有停。

为越南提供100多吨防疟药

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青蒿素就是“523项目”最重大的科研成果,但“523项目”取得的成果绝不仅此而已。原“523项目”全国领导小组成员李卫国(尊重当事人意愿,隐去实名)表示,“523项目”的成果汇编摞在一起能有几尺厚,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总共有89项,除了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中医药研究,还有数十种驱蚊灭蚊药物和方法。现在人们使用的驱蚊药就有从中衍生过来的。

而“523”紧急军工项目的定位,使它最初的研究方向带有明显的军用色彩:要求科研成果不但像一般医药科研那样保证药效好、毒副作用小,还要体积小、重量轻,携带、使用方便,而且能防潮、防霉、防热、防震、防光。很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出了防疟1号片,吃一次可以保证7天不受传染。后来又研制出了防疟2号片、3号片,预防效果能达1个月。在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先后为越南提供了100多吨疟疾预防药的原料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79年9月,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提出“523项目”自1980年起纳入各级民用医药科研计划之中,不再另列医药军工科研项目。1981年,全国“523领导小组”召开最后一次会议,整个“523项目”告一段落。

(综合《广州日报》《北京日报》《中国科技史杂志》)

上一篇:4种健康食品存在陷阱 下一篇:天外“煞星”威胁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