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韩国节能事件

时间:2022-06-04 12:08:19

遭遇韩国节能事件

韩国的版图内70%的地方是山地,而人口有5000万,资源相对紧缺,所以节俭、环保等理念已经深入到其民族的血脉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位到过韩国的人,对其节能环保理念执行的到位都会感到惊叹不已。

在韩国遇见节能环保

狭窄却整洁干净的街道,漆黑的城市夜晚,以及想扔垃圾却几乎看不到垃圾桶,这是朋友对韩国的初印象,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今夏,朋友提着简便的行李去韩国旅行,回国后最让她津津乐道的不是韩剧中的浪漫场景或者明星,而是韩国的节能环保措施,其中尤其让朋友印象深刻的是韩国的“黑”和“热”。

国内流传着“想看一个城市的繁华要看它的夜景”说法,但这显然并不适用于韩国。“首尔太黑了!”这是朋友在韩国发出的第一句感叹。原本她期待能看到如珠江一样灯火辉煌的汉江夜景,结果看到的只是零星灯光和一片黑乎乎的汉江景。整个首尔市晚上也并不光亮,没有明晃晃的街灯和景观灯烘托出来的繁华夜景,她嘀咕着韩剧里的场景是否都是装扮出来的,却也感叹韩国环保节能确实做得到位。韩国没有多少景观灯,不会将城市照得金碧辉煌,街灯多用节能灯且间距较大,少了照明工程、灯光工程,韩国的夜晚多了静谧和黑暗。

朋友的第二个感受是“热”,“热”不是源于气候而是因为人为和政策原因造成的。韩国在某些公共场所如地铁站几乎不设空调和电梯,“首尔地铁站的人不少,进入地铁口的深度也不浅,但就是没有空调和上下行的电梯,除了专供残疾人士的电梯外”,朋友说。韩国政府也许早就细细算了一笔“节能”账。

韩国的出租车司机也曾让朋友犯过疑。朋友描述,出租车司机不载客的时候,不是在车里开着空调悠闲等车,而是站在树荫下纳凉,等到客人招呼后,他才走向烈日下被晒得发烫的车,但并不让客人先行上车,而是过了几分钟方后才让乘客坐进去。朋友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韩国有一条规定,车在使用前10分钟才能打开空调制冷,方才等待的那几分钟是司机打开空调将车内温度降低。

朋友还勾着手指数着在韩国遭遇到的其他节能环保行动,比如超市购物使用纸箱、垃圾分类等等具体的小事,对比起国内的情况,她感慨不已。

像韩国政府那样坚持节能环保

朋友眼前看到的韩国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成就,离不开曾经创造了汉江奇迹的韩国政府的努力,这些年韩国政府不断推行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全民纳进环保节能中去。

首先在环保立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让民众的节能环保行为有法可依。1979年韩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1980年的韩国《宪法》正式将环境权纳入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范围之内。1990年,韩国又进一步形成了包括《环境政策基本法》、《大气环境保护法》、《水质环境保护法》、《噪音限制法》等在内的环境法体系。紧接着,韩国政府提出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出台《低碳绿色基本法》,并为实现低碳绿色而建立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韩国政府在节能方面也率先垂范,规定所有公共机关必须使用能耗最低的产品,比如将白炽灯改为节能灯,优先购置小排量公务车,对公共机关的空调使用、户外广告牌夜间照明等做出具体规定。另外,先后在全国推广“绿色能源家庭”、“绿色照明”、“绿色发动机”和“绿色创意”等活动,通过签订节能约定等形式让企业、团体和公众自动参与节能。

仅2013年,韩国在日常生活的环保节能工作上采取多项具体措施。例如,采取罚款的措施。今夏首尔面临有史以来最糟糕的电力供需危机,市政府特意选出8处大规模商业区,每周开展两次以上检查,实施集中管理,并自7月起,严厉打击不遵守室内冷气温度(26℃)限制或开着冷气开门营业等民间部门冷气电力过大消费行为,并根据结果处以最高3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7,131元)的罚款。

再例如,韩国有调查显示干手器在夏天吐着不需要的热风,浪费着电力,因而自6月起,首尔市政府办公楼内干手器的插头全部被拔了下来,相关机构也紧跟着拔下部分公共洗手间的干手器。为了将拔掉干手器的的措施切实推行下去,真正达到省电节能的效果,政府还与市民连带一起开展“使用手绢,不使用干手器或纸巾”运动,在公共机关、百货商场、地铁和公园等处的公共洗手间张贴一万张号召节能的贴纸,分发手绢等。

这样的具体例子还有很多,在继品牌工业产品、“韩流”文化之后,生态环保已成为韩国重点培育的一种新文化。

形式多样的节能环保宣传方式

“环保节能”借文化形式搭台唱戏,在韩国并不罕见,以隐性包装的形式进入受众的信念中,不失巧妙,对内培育国民的节能环保理念,对外打造韩国“生态环保”新形象。

自1996年起,韩国电视、报纸广告及摄影录像三个部门设立“弘报大奖”,以促进节能、环保宣传,尤其在环保公益广告上投入价值不菲,且题材新颖多样、深入人心,利用综艺节目、电视剧等媒介形式宣传节能环保行为在韩国更是常见。

韩国老牌综艺节目《无限挑战》曾经做过一个“幻想旅行特辑”,节目组将模拟的“北极冰山”、“马尔代夫”以及真实的韩国本土气候环境作为一个生态循环系统,七位主持人分成“北极冰山队”、“马尔代夫队”和独自旅行队派往三地,三队的用电、用水、用空调等等行为彼此影响:“马尔代夫”空调的无节制使用增加了“北极冰山”的热量,以致使其冰块融化,独自旅行队的水、电、地热、汽车使用等浪费造成“北极冰山”的融化,化掉的冰块水流入“马尔代夫”,造成其“洪涝灾害”。最后,三地都遭受了“气候变化”的危害,几队人彼此指责对方的能源浪费举动。观者表示,节目组以其创意让观众立体真实地感受了节能环保的深刻性,简洁明了科学,比纸质宣传、公益广告的效果更好。

看韩国节目时,稍微留点心就能发现,如果哪位嘉宾做了符合节能环保理念的举动,就会被单独提出来嘉奖,并以相关字幕特效予以凸显,例如某位嘉宾如果节目录制时自带水杯而不是使用免费纸杯,那这一举动会被节目组刻意表扬。媒介就是以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宣传着节能环保的理念。

节能环保从小孩抓起,从其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也可窥探一二。拍摄无人岛旅行时,为了不破坏其生态环境,小孩子们自觉地将垃圾装进自带的垃圾袋里,饭吃得一粒不剩,水也跟着大人们省着用,观众也未免不了长叹一声“小孩教得真好”。

从韩国的日常生活也好,从他们的电视也罢,我们都可以清楚看到,“节能环保”不只是一个口号,一个装扮出来的国家形象,而是韩国的普通民众都在亲身践行的理念。在韩国,环保理念早已经以隐蔽的文化形式深入到普通人家的电视机里,进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再进入到他们的信念中。

上一篇:环评改革:还你一个碧水蓝天 下一篇:周炜:留住最美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