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工业经济结构衍变与调整

时间:2022-06-03 08:09:04

连云港工业经济结构衍变与调整

“十一五”以来,连云港市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整体经济稳健运行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2010年,连云港市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工业化率达39.1%,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个阶段正是工业化快速攀升的特有阶段。“十二五”期间,是连云港市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连云港市必须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布局,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工业经济结构演进的主要特点

(一)传统、新型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工业经济趋向多元化

经过“十一五”的调整、优化、整合、升级,连云港市优势支柱产业由传统的食品、化工、医药、建材工业发展成为融高新技术、现代装备、新兴产业于一体的化工、食品、建材、医药、造船、冶金、石化等新型支柱产业集群。2010年末,七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3.1%,并且七大行业2010年产值均突破100亿元。“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工业经济的产业支撑趋向多元化,恒瑞研发中心投入使用,正大天晴海州工厂竣工,恒瑞豪森产业园建设、硅产业链延伸,罗盖特化工、金茂源化工扩产进一步巩固了连云港市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东茂矿业、五洲船舶、多晶硅、阳光晶源、国电联合动力等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壮大了产业规模,拓展了新的产业支点,使连云港市工业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壮大的产业振兴之路。连云港市长期以来依赖传统产业的经济结构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县、区工业齐头并进,工业经济趋向多极化

赣榆县发挥临海优势,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等产业,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大型重化工业基地雏形;东海县主攻硅资源高值化利用,狠抓石英玻璃制品、高纯硅微粉、新型电光源、单晶硅等硅产业链的培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硅材料产业基地;灌云、灌南两县灌河开发风生水起,灌云县布局了船舶制造、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灌南县力推钢铁、有色金属、船舶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板块;市开发区全面实施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型装备制造“四新”产业发展策略,扎实抓好“五园五中心”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新浦区的新材料,海州区的装备制造,连云区的盐化、冶金产业扬优展长、蓬勃兴起;徐圩新区虽然尚处于基础设施大建设阶段,但努力做到工业项目同步推进,成功签约了甲醇制烯烃、珠江钢管、镍合金新材料等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珠江钢管、盛虹TPA两个项目已经开工。

(三)重化工业比重提高,工业经济呈现重型化

“十一五”时期,连云港市重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已成为其工业发展的主力军。2006年,连云港市开始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转移,2010年轻、重工业比为33∶67,五年重工业比重提高了21个百分点。根据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一五”时期,连云港处于工业发展中期的偏低阶段向工业化的稳定增长阶段迈进时期,这一阶段工业发展主要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以增量发展为主、存量优化为辅。五年来,连云港市按照“一纵一横”“T”型产业布局,在盐田荒滩上辟建了市临港新兴产业园和板桥、柘汪、海头、燕尾港、堆沟港等临港产业区,启动了徐圩新区开发。全市石化、冶金、电力、造船、建材等优势产业全部定位于重化工行业,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东茂矿业、五洲船舶、阳光晶源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盛虹PTA、亚鑫制管、珠江钢管、环球铜业、华乐合金等项目加快推进,至此,连云港市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工业经济重型化进程加快。

(四)高新、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趋向高端化

“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抓手,新医药、风电、太阳能等一批特色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十一五”期末,连云港市创建4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6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入省“双百”工程,4家医药企业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万吨级碳纤维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国家、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3个,获批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22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6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95亿元,五年增长9.6倍,年均增长57.2 %。2010年,连云港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三新”工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6%,三大新兴产业为连云港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加速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重大项目进园区,工业经济趋向集群化

开发园区在区位优势中集聚产业规模,在积聚中创造集群效应。2010年,连云港市11家部级、省级开发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68.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7%,实现利税150.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62.2 %。2010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投资586.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总额的77.0%。全市开发园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各园区先后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无污染的工业项目,许多项目填补了连云港市工业的空白。目前,全市开发园区已经和正在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冶金等主导产业。

(六)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工业经济趋向民营化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培育民营经济。“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通过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市民营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市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呈现出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高位运行、经济效益持续改善、涉足领域持续拓宽的特点。2010年,连云港市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数获得历史突破,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和江苏省镔鑫特钢材料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入围。在规模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连云港市民营企业经营范围向一些新的领域拓展,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逐年增多,高新型企业异军突起,结构也由生产初加工和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调整,逐步实现由传统型、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型、外向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

二、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规模偏小,整体结构脆弱

1984年连云港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为全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连云港市支柱产业主导地位突出,传统产业层次明显提升,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工业经济结构逐步趋向合理。2005年,连云港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09亿元,占江苏省工业的1.2%,到2010年达到454.5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提升到2.1%,五年就提高了1个百分点。但与兄弟市相比,块头依然 偏 小 , 是 苏 州 的 8.4%, 是 无 锡 的 15.4%, 是 南 通 的26.4%,是徐州的32.9%,是盐城的46.1%,在全省十三市中排第12位。目前,从连云港市工业的总量、增速、税金、新兴产业、品牌拥有数量等方面看,其相对于苏南、苏中等地,相对沿海地区还非常落后。连云港市重工业的主打产业主要定位于石化、冶金、电力、建材、机械,大部分定位于低端产业链状态,产品利润薄,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冶金、建材等行业,全国产能严重过剩,在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密集、房地产高位横盘趋势下滑的大环境中,连云港市工业整体结构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二)重化工业异军突起,调结构与快发展难以两全齐美

长期以来,连云港市传统优势工业的特点是食品、医药、纺织等轻工业,“十一五”时期,其积极利用港口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钢铁、石化、造船等临港重化工业,新海石化、镔鑫特钢、阳光晶源、东茂矿业等重化工业异军突起,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12.0%,2010年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高达21.4%,为“十一五”以来最高水平。但是从实际出发,连云港市工业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快速发展,在新兴优势产业规模还不大、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仍需依靠连云港市的石化、钢铁、机械、建材等总量大的重化工业。所以,目前连云港市整体上调整产业结构效果不理想,节能减排压力异常艰巨,工业在“十一五”期间以至于“十二五”时期内仍难做到工业“快发展和调结构”一举两得,调结构很可能就要放慢发展速度,快发展很可能就难以兼顾到调结构。

(三)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能力不足

一是多数企业转产转型精力严重不足。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持续变化,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迭出,使连云港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决策层对其未来发展举棋不定,对产品的开发力度有限。二是由于各行业产能相对过剩,转产转型环境不宽松。近几年,各地蜂拥而上太阳能产品、风力发电、小汽车等项目,行业生产能力迅速过剩,行业调整频率明显加快,震荡周期明显缩短。三是缺乏核心技术,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动力缺乏。目前,连云港市规模以上企业数不足2000家,仅有长江三角牌工业碳酸硅、连众牌玻璃钢管道、奥神牌氨纶丝、太阳雨牌真空管式太阳热水器等中国名牌4个,江苏名牌46个,上市工业公司仅有恒瑞医药、康缘医药两个公司,与连云港市优越的地理位置极不相配。

(四)高耗能行业发展惯性尚在,节能降耗反弹压力犹存

“十一五”的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分别为12.9%、10.0%、6.9%、8.3%、18.9%,能源消费增长率从2009年开始反弹回升,2010年达到最高,2010年连云港市单位GDP能耗在连续4年下降后呈现回升态势,同比增幅达到4.6%。目前,连云港市单位GDP能耗在全省13市中排名第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有明显扩大趋势。2011年上半年,连云港市7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迅速,与此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国际金融危机、市场竞争白热化等因素作用,行业产品生产高进低出,原料(燃料)等涨价因素下游传导不畅,单位能耗有效产出不高甚至下降,导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上升,节能降耗反弹压力犹存。

三、关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以临港工业为重点,实现全市重工业优化发展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一个城市很难逾越重化工业阶段,该发展阶段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重工业化,因此连云港市难以避免发展重化工业以提高整体规模的过程,但面对能源危机,其重工业结构应以临港工业为重点实现优化发展。一是发挥大型矿石码头、深水航道的优势,抓住钢铁行业发展布局调整的契机,发展特种冶金,培育特、精、优产品;二是大力发展以大炼化为龙头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集群和盐化工产业,拉长石化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石油裂变及后续深加工产品;三是加快灌河口船舶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大型散装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海洋石油开发配套船等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率高的远洋船舶以及与远洋运输标准化有关的特种集装箱等船用配套产品,形成远洋船舶与内河船舶并举、船舶制造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全市工业集群化发展

在现阶段调整工业结构,应坚持结合连云港市实际,优化空间布局,以园区和重大项目为载体,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创新药物产业基地。连云港市开发区是创新药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议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为重点,形成不同剂型与品种的品牌创新药物产业链。二是装备制造基地。在市开发区、海州开发区、灌河口等地主要发展新能源装备、船舶、工程及纺织机械、汽车零配件、农业机械等特色产业。三是硅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围绕东海县硅产业发展轴线进行产业布局,推动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四是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赣榆县海州湾、灌南堆沟港化工园区、灌云燕尾港临港产业园区,徐圩—板桥工业园区,按照“绿色、生态、节能”的要求,注重配套产业发展。

(三)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实现全市工业科技化发展

能否掌握一个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往往取决于是否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连云港市要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重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不能在重要产业技术上受制于人。应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生物医药、大功率海上风电装备、IGCC关键技术、太阳能光伏光热、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端产品开发,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增长和结构层次的同步提升,促进连云港市工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发展,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打造传统产业中的连云港市新优势。

(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全市工业节能化发展

节能不仅仅是微观层面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宏观层面的事情,即是一个地区经济的结构问题。连云港市要从调整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入手,加快发展无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高端绿色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其在工业中的比重。对钢铁、水泥等能耗高的产业,要严格市场准入;对能耗高、附加值也相对较高的石化、有色、建材、造纸等产业,要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严格能耗标准和环保标准。另外,要大力支持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业、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等行业做大做强;要加快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及生物技术、新型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信息技术、新兴海洋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能耗效率的提高,为全市节能降耗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油气田税收监管重难点讨论 下一篇:地方税收联网审计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