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心深处建立道德壁垒

时间:2022-06-03 08:03:16

在内心深处建立道德壁垒

道德约束是文明的心理底线,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要保障。人活在世上,总要有敬畏,有内疚,有自省,有脸红心跳的时候;总要有些事情是不能干,不敢干,干了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心惊肉跳。和谐社会的建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要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建立起一道道德的壁垒。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社会现在出现的坑蒙拐骗、缺少信誉和疯狂追逐利润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不像西方国家那么“正规”,那么“健全”。

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除了要有严格的法规和熟练的宏观调控外,还必须要有道德的约束。市场经济的力量是巨大的,但道德约束的力量也是巨大的。西方各国的市场经济模式虽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有着比较普遍而坚实的道德观,这也是确保西方的市场经济能够顺利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基础。

对于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我们常常会抱怨政府管得不严。为什么我们有时会一面抱怨政府管得太多,一面又抱怨政府管得不够呢?就是因为不少问题本来是靠道德约束来解决的,现在却不得不靠政府来管,如何养狗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而这样的事情政府如果管得越多,经济运行的成本也就越高,引发出的新问题也就会越多。市场经济讲的是各司其职,政府要想从什么都管、越管越多的状况下解脱出来,就只能依靠整个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的建立,而这当中,道德约束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最重要的。

没有道德约束的市场经济必然是疯狂的市场经济。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坑蒙拐骗的问题,并不一定是因为法规不够健全,或是执法不严,而是因为道德约束的失灵。一旦道德约束失灵,类似的问题就会屡禁不止。张中行先生曾经说过,“维持个人的向上,社会的安定,主要的力量是德,警和法只应起辅助作用。如果德被钱风吹得无影无踪,全国人口十三亿,相比之下微不足道的警法,自然就不免有一木之孤、难支大厦之苦了。”套用一句俗语,道德约束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道德约束是万万不行的。市场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表明,重建市场经济下的道德体系绝不是一个小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关系到现代化在中国的实现。

一个国家的成功,一个民族的复兴.往往也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道德观的成功与复兴。现在西方一些人士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持怀疑态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现代化之所以首先会在西方国家实现,是因为西方国家有着与其他文明不同的价值观与道德体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对中国崛起的认同,就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认同。

靠什么样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来支撑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十分严峻的考验。这个考验的关键在于,文明观与道德观的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往往必须从个人的行为等一些细小的生活习惯的变革开始,比如,遵守交通秩序,不随地吐痰,尊敬老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许多领域的改革都会那么艰难。

一些人常说,中国的现代化是压缩的现代化,当年担任江苏宿迁市委书记的仇和有一句名言:“中国要用50多年,走完西方300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但是,现代化的“硬件”可以压缩,也比较好压缩,别人盖大楼用一年,我们可以不睡觉多干活,半年完成,可“软件”的压缩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道德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缺少配套的“软件”,现代化的“硬件”也是难以正常运行的。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看来,没有深层的道德观、文化观的重建,或者说,不改造或重新构建这些深层的东西,要想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现代社会体制,实现我们现在所想要追求的发展目标将是不可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关键就是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有没有这样的决心,有没有这样的智慧来解决道德重建的问题。

(摘自1月24日《环球时报》)

上一篇:中国廉租房建设尚处初级阶段 下一篇:我们被“提示”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