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复杂断块油气田注水开发后期的主要做法

时间:2022-06-03 07:08:02

试论复杂断块油气田注水开发后期的主要做法

摘要:本文以某油田某块区为例,针对复杂断块油气田开发后期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了油井整体二次压裂技术、剩余油分布评价技术、难动用储量研究、近解远调技术等主要做法,并对这些做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对此类油藏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复杂断块;开发后期;主要做法;效果分析

1,地质概况

某块区构造位于某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包括卫79块、卫83块和卫302块,该区域是由西倾的卫西断层和东倾的卫东断层所构成的地垒块,是一个西高东低的半背斜构造构造高点位于该区西北,构造产状较陡。探明地质储量352×104t,目前动用地质储量135×104t,动用含油面积2.9km2,平均有效厚度107m,标定采收率44%,可采储量60×104t,主要开发层位是S3X1-2。该断块区的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异常高压压力系统油藏,主力油层平均孔隙度为10.6%,平均渗透率为1.×10-3mm2,压力系数平均在1.12-1.68之间。

2,开发现状

截止到2003年底,某块区共有油井22口,注水井18口,注采井数比1:1.2。累积产油39.3×104t,地质采出程度29.1%,工业地质采出程度65.5%,采油速度2.3%,综合含水81.4%,累积注水190.6×104m3,累积注采比1.74。

3,存在问题

3.1,井网损坏严重,工业采出程度高,剩余油挖潜难度大;

3.2,层间差异大,注水压力高(>30Mpa)分层注水难度大;

3.3,挤堵工艺水平严重制约油藏的开发水平,影响差类油层的启动;

3.4,后备储量不足,储采严重失衡

4,主要做法和效果分析

4.1,油井整体二次压裂技术

随着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的进步,首先压裂规模增大,人工裂缝达到100~200m,其次分层压裂工艺逐步成熟,另外支撑剂类型增多。某块区属于特低孔低渗的油藏,压裂改造是获得工业油流的必要手段,该断块的油井投产时大都已经实施过压裂,经过多年开发,许多油井表现为低液量、低含水,据此判断为裂缝已大部分闭合。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共压裂5口井,全部有效,措施有效率100%,措施后单井日增油10t以上,截止2002年底累计增油6000t,平均单井增油1200t。

4.2,剩余油分布评价技术

对于老油田来说,井网控制程度高,主力层水淹严重,构造及油水关系特别复杂,剩余油分布比较零散,通过动、静态相结合,采取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动态分析法以及数字模拟法等手段,得出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特征:①在油田内部主产区内,由于开发早,水驱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注水波及不到得油藏边缘地区、复杂带无法形成注采井网的地区;②在水驱动用程度较低的地区,除了个别点水淹外,大多含油砂体处于见效、见水的初期阶段,存在大量剩余油。

4.3,近解远调技术

本区在油井在投产时均进行了压裂改造,产生了大量的人造裂缝,在开发初期为油藏的稳产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开发的深入,不少压裂后的油井转为注水井,这些人造裂缝

和非均质性便成为注水单层突进和指进现象的重要因素,造成对应油井含水快速上升,严重阻碍了油田的高效开发。

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了进解远调的工艺技术,即利用盐酸酸化地层以及盐酸与水玻璃(Na2SiO3)在地层中反应生成H2SiO3凝胶的反应来达到近井地带解堵、远井地带调剖的措施效果。实施这项技术后,油井增油效果明显,油藏开发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累积增油达3000t。

5,结论及体会

5.1,深化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合各种资料,优选高效措施,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

5.2,针对油藏地层物性差,注水压力高的特点,可以实施分井分注,解决超高压分层注水工

艺水平不高的问题;

5.3,完善局部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控制、水驱动用程度;开展难动用储量研究工作,增加动

用储量,做到储采平衡。

参考文献

[1],陈涛平等.石油工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

[2],张厚福等.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6

上一篇: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与讲评策略浅析 下一篇:期待真实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