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上频频作秀的孩子们

时间:2022-06-03 07:07:06

宴会上频频作秀的孩子们

(一)宴会上的“表现秀”

宴会是孩子们的天堂,这句话一定会让你觉得难以理解。可是,当你细心观察宴会上孩子们的举动时,你就会不得不承认,这句话实在是一点也不过分。时下,生日宴会,结婚宴会,同学聚会等形形的宴会场面越来越盛大,成人们在享受着太平盛世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时,也给跟着他们参加宴会的“小尾巴”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大舞台。

饭店里,一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亲朋好友们纷纷前来祝贺,当主客们都沉浸在喜气与祝福之中时,一场孩子们之间的表现秀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信,你瞧!

镜头一:

主人在热情款待宾客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跟着宾客们前来的小客人们,专门为他们设置了桌席,3岁以上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席位。小客人们也很珍惜这个表现自己小绅士,小淑女风度的机会,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危襟正坐”。尽管筷子,勺子等餐具早已摆好了,可谁也没有动手,只是不时地用眼睛描一下桌上摆好的色彩诱人的冷盘,一看就知道正在和自己的馋劲作斗争呢!主持人终于宣布宴会正式开始,小客人们才款款拿起餐具直奔自己早就锁定的目标。

(画外音):

表现自己的自制力,可是孩子们表现自己的高级形式。一般在外出参加活动时,大人往往会教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对大人们来说,这是对孩子的约束。可对孩子们来说,这既是规则,同时又是新鲜的体验。所以,与其说老老实实坐着等待主持人宣布宴会开始的孩子们是在克制自己,不如说是他们在实践大人们所教授的知识,这种实践实质上就是他们在向别人表现自己的修养呢。

镜头二:

大人们在喝酒拉家常的同时,小客人们也在大口喝着主人为他们准备的饮料,牛奶肯定是不喝了,平时在家已经喝够了。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可乐和雪碧,这些饮料在家可是没有机会喝的。不过,学着大人的样子相互敬酒就免了,喝就喝吧,干吗非得拉上别人一起喝呢?!刚吃完第一道菜,稍小的孩子就开始离开桌子,但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在坚持。宴会在进行中,大多数孩子陆续离开了自己的位置,第三道菜还没上来,桌上的小人们已经跑得差不多了。“咣――”,放在地上的一只空酒瓶不知被谁碰翻了,但家长们还是强忍着不发脾气。一时间,满眼跑来跑去的孩子和他们的吵闹声成了宴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画外音):

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都较有规律,当他们从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充满新奇的环境中,而且大人们碍于情面放松了对他们的约束时,在经过短暂的适应期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兴奋劲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大脑神经系统的抑制功能尚不完善,一旦兴奋起来,孩子们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们“人来疯”的原因。

镜头三:

桌上的其他小朋友都已跑光了,四岁的静一才想起要离开。他没有跟着别的小朋友们到处跑动,而是来到了妈妈身边。静一是个老实的孩子,由于早产,他的行动和反应都要比一般的孩子迟缓许多,因此,他平时不怎么爱讲话,性格也很内向。 ”静一今天多神气啊!”桌上的阿姨礼节性地夸了静一一句。“我会背儿歌呢!”静一高兴地对桌上的阿姨说。“静一背给我们听!”阿姨逗静一。没想到静一真的背起了在幼儿园里学会的儿歌,而且背了一首又一首,妈妈叫他停下来,他也不愿意停。看到静一被那么多人夸奖,正在疯跑的孩子纷纷跑过来背儿歌。

(画外音):

再内向的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欲望。许多平时看起来不喜欢表现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不想表现自己,而是由于一些诸如自身条件不足、无法和别的孩子竞争、没有合适的环境、得不到别人的赏识等客观原因,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往往会非常乐意将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以期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进而获得自我满足。

(二)孩子好表现两信递出来的信息

宴会在继续,孩子们的“表现秀“也在进行中。通过这场“表现秀”,孩子们不时将一个又一个信息向大人们传递过来。

信息一: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增强。 (孩子语:我可不能被忽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增强,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正是他们这一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同年龄、处于不同环境里的孩子,其自我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孩子会通过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能等积极的方式表现自己,以期获得别人的肯定;有的孩子会通过在人前打闹,拆父母的台等消极方式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以反抗大人们对自己的冷落,从而达到获得大人们更多的关爱的目的。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天生好表现,这与他们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

信息二:孩子缺少玩伴。 (孩子语:在家里没人跟我玩。)

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现在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缺少玩伴的现实。尽管一些家庭里有老人或保姆专门陪孩子,但这根本无法弥补他们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耍所能获得的快乐,也不能阻止他们对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耍的强烈渴望。所以,当有了这样一个可以和许多同龄孩子接触的机会时,孩子们往往会变得异常兴奋,从而非常爱表现自己。他们此时的好表现只是希望或正在和同伴投入地进行游戏。

信息三:孩子缺乏表现的机会。(孩子语:再不表现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大人们往往有许多事务要去处理,他们总是很少有时间静下来陪孩子说说话,更不用说专门创造机会让孩子去表现了。同时,部分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束过严,孩子们根本无法充分表现自己顽皮的天性。因此,一旦当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给了点阳光就灿烂起来。另外,部分特殊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在正常情况下难以表现自己,这无形中剥夺了他们进行自我表现的机会。

(三)正确对待孩子的“好表现”

孩子们在宴会的“好表现”不好吗?当然不是!表现自己是孩子与外界沟通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那么,孩子好表现一定就好吗?当然也不是,孩子的好表现有时也实在令大人们尴尬不已,比如令许多家长头疼的“人来疯”。生活中,如何对待孩子好表现的问题,有时确实会让大人们颇费心神。

以下三个招数或许会给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一些启迪。

招数一:换个角度看孩子的好表现。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三岁看老”,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孩子的身上就可以看出他将来的前景。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许多家长便重视对孩子个人修养方面的培养、教育。而我国传统文化是崇尚中庸的,好表现往往会因其行为的过激而不被家长们所认同。抛开传统观点和原有的要求孩子遵循的行为准则,试着从孩子本身的角度、从欣赏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表现,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好孩子。

招数二: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

孩子好表现,除了是在满足其自身顽皮的心理需求外,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表现自己而得到别人的肯定。在自我表现与别人的肯定声里,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其他一些能力,体验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缺少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家长们应当努力做一个有心人,适时为孩子创造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家中来客人时让孩子端茶送水,适当参与大人们的谈话等,以满足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

招数三: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表现行为。

孩子的行为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家长们如何引导。孩子好表现往往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家长们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待,不可一刀切。家长们在纠正孩子好表现行为中不恰当的地方时,应当以适当的方式突出其行为中的闪光点,这样做,既能避免挫伤孩子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又能使孩子适时改正自己行为中不恰当的地方。此外,对不同的孩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可以鼓励为主,而对性格外向、调皮的孩子,则可以适当进行批评。从而能够使孩子的好表现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小爸小妈们,下次参加宴会也别忘了带上您的小宝贝,要知道,宴会可是他们表现自己的大舞台啊。

上一篇:从奶瓶公主到故事宝宝 下一篇:时尚老妈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