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陈云关于民生问题的若干思想研究

时间:2022-06-03 04:58:30

到陈云关于民生问题的若干思想研究

摘要:从新中国成立直到1962年北戴河会议期间,陈云长期负责党和国家的经济工作,面对着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和百废待兴,特别是和化运动导致的严峻经济形势,陈云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在民生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对这一历史时期民生水平的改善以及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陈云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主要有三个层次的重点:民生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基本国策;民以食为天,将粮食问题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环节;反对平均主义,将提高群众积极性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法。陈云有关民生建设的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陈云;新中国;三农;民生建设

中图分类号:A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117—03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关注民生问题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此前常年战乱导致生产力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和化造成了国民经济严峻的形势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问题上面临着艰巨的挑战。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62年北戴河会议期间长期负责领导党和国家的财经战线工作,在加强民生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实践和思考,对这段历史时期陈云的民生建设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今天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 民生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基本国策

民生问题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国政府所必须关注的根本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民生问题往往会使政府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失去了执政之基的政府必然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照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这种过于僵化的体制弊端逐步凸显,东欧波匈事件的爆发集中体现了这种片面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不注意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危害。中国共产党对此教训有着清醒的认识,在1956年11月1日做出的政府声明中指出:“加强民主、独立和平等以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物质福利的要求,不但有利于这些国家人民民主制度的巩固,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各国相互之间的团结。”①陈云等中共领导人对于国内的情况也有着清醒的认识,陈云曾提到:“吃的东西很紧张,人民是有意见的,我问过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问他吃多少肉,他告诉我去年他吃了两次肉”。②

为了更好地以苏联模式为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中央召开了八届二中全会,在此次会议上陈云围绕改善民生的主题,重点谈了粮食、猪肉、油脂以及其他副食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陈云指出,民以食为天,吃的问题是人民生活中头等大事,而粮食问题更是重中之重,要求中央委员会和各省市同志“严重注意”。除了粮食问题以外,陈云还强调了猪肉和副食品的问题,详细分析了猪的生产下降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产方法;还提出要增加鸡、鸭、鹅、兔子、鱼这些不需粮食饲养的动物的养殖量并调整副食品的季节供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其实都要归结到商业问题上,时任商业部长的陈云提出要改进商业工作的对策,他指出:“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③这些措施有利于安定农民、安定民生、安定商业和工业,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定社会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基于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陈云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看到农民群众还存在“肚子吃不饱”的情况,陈云忧虑地说:“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目的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使大家有饭吃,有衣穿。现在老百姓的肚子还吃不饱,生活还那么困难,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④为了更好地统一全党思想,1962年初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对左倾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七千人大会”和西楼会议之后,1962年3月,中央决定重新设立中央财经小组,统一领导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陈云被确定为中央财经小组组长。陈云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了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⑤

陈云在会上还指出现在的调整计划实质上就是把工业生产和基建发展放慢,把重点放在农业和市场上,注重日用工业品的需求,要“使人民的生活一年一年好起来。”陈云将这次计划的调整上升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的高度来论述,明确了农业问题和市场问题是涉及到城乡所有居民生活的重大民生问题,努力解决好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陈云指出:“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革命搞成功了,千万不要使革命成果在我们手里头失掉。现在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 ,关键在于安排好六亿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⑥

二、民以食为天,将粮食问题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环节

陈云同志一向关注农业问题,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就认为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方面,第一是吃,第二是穿,第三才是日用百货,其中吃和穿的问题都需要依靠农业的发展。陈云还指出农业计划变化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个“极大的问题”。因此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资,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开荒移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等方式来加快农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农业生产不能赶上工业建设的速度,农产品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了杜绝投机行为,稳定市场并确保广大群众都能具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我国实施了粮油棉的统购统销政策。据此,陈云进一步强调了农业和粮食问题的重要意义,所谓“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据邓力群回忆:“他(陈云)每年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抓粮食工作。他几次说过,我们的地方党委可以叫作粮食党委,就是说地方党委每年都要用很大的力量来部署粮食工作。”⑦陈云对粮食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思想,指出无论南方北方,要想实现粮食增收就必须依靠水利、肥料、人力和科学技术。

在和化运动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之后,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陈云在这个历史时期承担了解决农业困难、缓解粮食紧张的重要任务。首先是要解决迫在眉睫的吃饭问题,缓解当时已经出现的饿死人和浮肿病等严峻形势。陈云指出:“当前只有首先抓好粮食,整个局势才能稳定,同农民的关系才能缓和……比较起来,还是粮食重要得多。”⑧陈云首先采取了粮食进口的方式来缓解粮食压力,并依靠出口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业产品来换取外汇,从而能够有实力进口更多的粮食。陈云还向中央做出建议,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从而改善农民生活。这个政策对于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粮食生产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陈云还提出了缓解粮食压力的另一重要措施,即压缩城市人口。陈云认为动员城市人口下乡是“非采取不可”的对策,“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⑨除了上述迫在眉睫的对策,陈云也提出了粮食增长的长效对策,即工业支援农业,依靠化肥、排灌机械、拖拉机等设施来发展农业。以化肥问题为例,陈云大力推动了氮肥工业的发展,直接主持设计并建成了一批五万吨的氮肥厂,对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具有长远而重要的影响。

陈云在促进农业发展的思想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即将农业发展放到了一个首要的位置,他明确提出如果我们只注意发展工业,而没有注意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那么即使工业发展了,若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再回头发展农业也是晚的。“经济不摆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上,我看建设是不稳固的。对农业投资是为了吃饭穿衣,但解决吃穿问题的并不只限于农业,投资应该包括为了农业的工业。”⑩这种关于经济建设必须摆在老百姓有吃有穿的基础上才能巩固的思想不仅仅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极具独立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具备较高的理论价值。

三、反对平均主义,将提高群众积极性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法

在和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后,陈云更是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吃的问题,考虑如何缓和市场的紧张状态。但在1959年庐山会议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背景下,不可能通过彻底调整农业政策的方式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只能依靠发展水利和化肥等措施来实现增产。但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对于从根本上和长远角度解决粮食危机的效果不显著。对此,陈云指出:“政策问题不解决,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其他的措施再多,农业生产也上不去。”B11可见,陈云较早就深刻认识到了平均主义的危害,并提出了要确定科学的农村政策,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困难。

随着农业问题的逐步凸显,中央也逐步开始调整农业政策,通过1960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1961年3月的《农村工作条例(草案)》的实施,平均主义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缓解。同时,于1961年初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之风,号召搞一个实事求是年。陈云一贯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了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缓解农业压力,陈云于1961年夏季对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对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三个问题进行了研判,即母猪私养、农作物种植安排和自留地问题。首先,关于母猪私养的问题,由于和化以后,私人养猪被两度没收归公,使农民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导致猪的数量大幅度下降。陈云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养猪事业,必须多产苗猪;而要多产苗猪,就必须把母猪下放给社员私养。这是今后养猪事业能否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一个关键。”B12这实际上就触及了放宽农村政策的问题,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其次是关于农作物种植安排的调查。经过调研陈云发现命令农民群众改种双季稻是得不偿失的,应当尊重农民群众种单季稻的意愿和传统。这不仅仅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建议,其实质也是尊重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陈云在这次调研中还重点考察了自留地问题,在调研中社队干部提出应让农民群众多种一些自留地,不仅可以补充口粮,还有养猪积肥、增加收入、恢复竹园等好处。陈云对此非常支持,指出:“土地少的地方,自留地的比例要高于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七,甚至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八。”B13陈云关于以上三个问题的调研结论其实不仅仅是对具体问题的调整,而是触及到调整农村政策从而提高农民积极性的根本性问题和全局性问题。随后,陈云将此次农村调查的结果写成报告并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对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陈云在思考着更具有根本性的农村政策调整,力图通过包产到户和分田到户的方式来刺激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实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了推动落实“包产到户”,陈云做了很多工作,并本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良知与勇气向提出了建议,“是实事求是的,我去讲!——先搞分田到户,这更彻底一点。集体化以后再搞!”B14尽管陈云的建议遭到了的批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并没有能够在全国推行,还被视为“单干风”受到了批判,但是这种尊重民生、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思想是可贵的,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1956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② 陈冲及,陈群.陈云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036页.

③ 陈冲及,陈群.陈云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054页.

④ 陈冲及,陈群.陈云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260页.

⑤《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⑥《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⑦邓力群.向陈云同志学习做经济工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⑧陈云在外贸专业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61年5月30日.

⑨《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⑩《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B11 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61年5月31日.

B12 《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B13陈云同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处同志的谈话记录,1961年7月26日.

B14姚锦.姚依林百夕谈[J].传记文学,1995(12).

①钱曾怡.济南方言词缀研究[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3).

②朱亚军.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J].汉语学习,2001,(2).

③孟玉红.周口方言轻声后缀初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

④胡翠莉.绩溪方言词缀刍议[J].黄山学院学报,2009,(2).

[参考文献]

[1]周口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周口地区志[K].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第二十二卷.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6-224.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71-177.

[4]马彪.哈尔滨方言状态词缀的类型学特征——兼于周边的满语等语言对比[J].满语研究,2009,(1).

[5]崔娅辉.周口方言儿化初探[J].现代语文(下旬刊),2011,(03).

上一篇:对旅游英语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及... 下一篇:体育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现状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