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累中选择

时间:2022-06-03 03:57:12

1. 个人职业发展的三点感悟

第一个感悟,个人的发展要跟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为什么呢,在那个年代,搞导弹没有经济收益,它是一个政府行为,技术和知识还不能商业化,所以卖茶叶蛋就能赚钱。但是20年后,谁还觉得卖茶叶蛋更赚钱。

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这句话是比较短视的。社会的大趋势是会好的,你可以第一桶金卖茶叶蛋赚来,但你很难一直卖茶叶蛋赚钱。

我大学本科是2000-2004年。当时大学生最好的选择前三项是:出国、去外企、去国企。当时海归稀缺,多数留学生留在了海外。但10年后,很多留学生回来之后聚会一看,当年回到了国内的人,做着上市公司的高管,房子好几套,而自己在海外仍是普通中产,还在为还贷焦虑。因为他们错过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期。

选择可能要比努力和能力更重要。我在学校的那几年,有很多优秀同学都选择去各种大的外企。2001年时候互联网泡沫破灭,让大家觉得还是应该在实体企业。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段子。比如某通讯专业一个班30多人,一半去了华为爱立信北电思科诺基亚,剩下挂了好几科的同学,实在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纷纷去了一些搞即时通讯软件的公司、做电商的公司、做搜索引擎的公司。10年后再聚首。人生际遇发生了很大的差别。

第二个感悟,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首先是取决于你的眼界和判断力,其次是你的价值取向和喜好。

选择工作也是一样,很多人在选择的时候,并非把投入一个工作当做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并不是从眼界和判断的角度出发。选择的理由多种多样,比如上班地方高大上、或者不用加班、或者稳定、或者离家近。当然我并非贬损这些价值取向,人们理应有自由意志的选择。

我毕业的时候选择销售工作,纯粹是因为我觉得不想去死板的国企,其次成绩不够好不足以去好的外企,再然后就是我觉得自己不是能够做研发的材料。

我当时的眼界就是如此,做判断并没有更深入的去思考。所以个人价值取向和喜好占了上风。

有句话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我觉得这不对。你不去凤凰窝里转一圈,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做凤凰的材料。很多时候,你在一个下行的行业里面做老大,可能还不如你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里,一个初生的创业公司里打杂。以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前两年起,这句话就应该变成三年河东三年河西了。选择了好的有发展的行业和工作,三年之后,可能你就完全是另一幅模样了。

第三个感悟,你的眼界和判断力,和在机会来到的时候把握住它的概率,实际上取决于你成长的环境,陪伴的家人,和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点点的积累。

2. 加入什么样的创业公司可以快速升值?

如何选择有前景的创业公司。其实职场人或大学生,把自己投进创业公司,和我们做早期投资相比,首先有个很严肃的不同,很简单,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其他选择,投完一个项目很快可以投另一个,一年投好几个,只要保证一定的存活率和项目的回报率,就可以认为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创投机构和最出色的风险投资人也一定都在这个范畴之内获得回报。

而对于加入创业公司的人来说,把自己投入进去,一旦项目中途扑街了挂了,在这段时间的艰苦奋斗里,拿着可能仅仅维持温饱的薪水,公司承诺的的期权也都灰飞烟灭,尤其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机会成本是很高的。所以选择加入什么样的创业公司,也需要非常慎重,可能要比我们投资还要慎重。而看这些创业公司的方法,我认为是跟我们选择投资项目时候的标准大同小异的。那我就从我们如何确定要投资一个项目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如何确定要加入一家创业公司。

设想你看到了一个创业公司在招人,会讲清楚我们公司是干啥的,需要你具有什么技能,来了以后做点儿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都首先对公司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假如不感兴趣,你就不会投简历,我就不会发消息找创业者约谈。

接下来你接到了面试通知,定好时间地点出席。我们也是跟创业者联系好,约好时间地点见面聊。聊些什么呢?

第一个角度就是:这个创业所在的行业市场足够大吗?行业趋势如何?是否的确存在问题和改进的空间?类似的创业是否已经饱和了,是不是已经没有空间了?

比如打车这个市场比较大,而一个美甲的市场在几年前看来市场比较小,近几年消费升级了可能大一些。可以通过现在市场上的同类公司的收入和数量,简单估算出这个市场有多大。说回美甲行业,这几年大家能直观看到店越来越多,客单价也不低,也许这就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行业。而在存在改进空间的市场中抓住了机会,滴滴打车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第二个角度是:这个公司的团队如何?了解自己想做的事情吗?团队融洽吗,能力互补吗,执行力够强吗,有销售能力吗?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询问,实习和查询咨询网站去了解。 我曾经去尽职调查一个公司,我就去参加他们的晨会,我发现副总在向他手下的人传递他的理念,下面的人听得云里雾里,下属反驳他很多,而副总无力反驳,我就推断出这个团队负责人不太适合做他正在做的事情。

第三个角度是:公司的发展如何:融资情况如何?股权结构健康吗?数据有没有在提升,能不能挣钱?业务模式是否可快速批量复制,未来发展和盈利是否可持续?

股权结构不健康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导致合伙人分崩离析或因为股权结构太分散而影响后续吸引投资。这些股权信息大家可以在一个叫“企查查”的软件上查询。

还要分析这家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现在赚不赚钱,现在不赚钱未来会不会赚钱,可以通过客户的增长和用户的粘性去推断。有一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本结构存在问题。还要考虑收费后用户的反应,会不会用户量就掉下来了。如果公司赚钱,接下来要判断它的业务模式能否支持其快速的批量复制,这是一个创业公司能否做大的关键。还有一点是看公司的生意是否是可持续的。零一创投去年投了很多企业服务类的公司,这些公司相当于把过去一个软件一百万的一锤子买卖分成了每年几十万来收取,再加上一些增值服务,相对就更可持续一些。

第四个角度就跟:我是否适应我要做的事情?我能承担我的工作吗?我喜欢这个工作吗?我喜欢这样的环境吗? 负责任的说,创业公司的条件都是很艰苦的,你具不具备这样的忍受力?

当你面对是否要去创业公司这个选择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两眼一抹黑,完全无法判断的时候。那说明你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应该按照我上面提到的各种要点来分析,而你需要结合自己的价值取向去判断。

3. 对新人的一些建议

其实我并不建议大学生毫无工作经验就加入投资行业。

我认为要做好投资,必须深刻理解一个公司的业务流程,理解和体会如何跟同事相处,接受任务、布置工作,手把手干过活儿,不管体力的还是脑力的;面对面和人打过交道,处理事情稳妥可靠。要知道公司运营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沟沟坎坎。

一定要关注创业的前沿阵地,各类资讯。这是在这个行业的立根之本,无论你是想要来做创投还是希望创业,永远关注创投的世界里每天都在发生着什么。

勤奋,勤奋的找项目,勤奋的做研究,勤奋的思考问题。因为,在你能力出众、努力拼搏之时,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的运气,才能成功。所以覆盖足够数量的项目很重要,勤奋的找项目能让你少错过出色的创业者;勤奋的做研究能让你更多的去有的放矢,有选择的,自上而下的去判断应该选怎样的行业、选怎样的项目、节省你的时间;勤奋的思考问题、训练自己的逻辑和分析能力,能够让你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判断项目的质地,判断项目是否靠谱。我每周工作70个小时,做投资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各种不够用,如何做到高效的同时,大量覆盖项目,唯有靠勤奋。

当然,高效也很重要,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如果战略上没有足够的思考和研究,不清楚方向,更多的勤奋可能也只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说不定越跑越偏,辛苦都白费了。

我在这里引一段乔帮主的话,大家可能多少都听过:“虽然你现在可能看不见未来,不知道你现在所拥有的,懂的,了解的能带领你到什N样的境界;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你蓦然回首时,你才能将所走过的路串起来,进而发现到你之所为你,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所造就出来的。因此你得相信这些即将来临的事物在更远的未来肯定会连在一起,”我觉得这段话非常伟大,这能让你在每一个瞬间都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会非常缓解疲劳和懈怠的情绪,消灭堆积如山的事情压在身上时候的那种想死的心情。

另一段类似意思的我也很喜欢的话是蔡康永说的,更加文艺:“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我知道一些办法,可能可以使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性变大。我认识的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非常专注,有一定的目的和结果导向性格在,但更多是他们本身就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他们已经享受了创业的过程,拼搏过了,然后得到了的副产品就是财富自由。就像姚明退役的时候有人问他有没有什么遗憾,他说在他职业生涯的每一天他都知道他尽力了,他没有遗憾。所以也许一个趋势好的行业加上绝对的专注和努力就更容易实现财富自由。

上一篇:好品质的产品 自己会说话 下一篇:这个弱小经销商如此智斗窜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