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集萃 第5期

时间:2022-06-03 02:30:43

资讯

今年港校内地招生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费普遍上涨。(4月15日《新京报》)

4月12日,教育部首次对外了《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4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南开大学选出83名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覆盖全部专业学院各个年级,任课教师教课是否认真,同学日常学习状态如何,都将由他们反馈给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中青在线)

4月19日,由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2013中国高等教育日暨中国教育展在有150年历史的米兰理工大学举行。(中国教育新闻网)

4月26日至5月5日,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决定在“五四”青年节期间,分别在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同组织“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光明网)

4月25日,一个超越学科界限、发现和培育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型教育平台“x-lab”在清华大学成立。(新华网)

声音

理查德·莱文(耶鲁大学校长):校长作为一个职业,职能就是找人和找钱。而一名好的校长,必须具有影响力和领导力。具体来说,就是制订引领大学前进的美好远景并能够将其准确传达;制订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具有变革精神、冒险精神和权力意志。(大公网)

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自由发展。在这个理念下,我们才能够讲:我们开始关注对学生心灵的开放。这才是现代大学的本义。(人民日报)

朱崇实(厦门大学校长):中国一定要有一批有更高境界和目标的高校,这些大学既根植于市场又要有高于市场的远见卓识,发展定位要符合市场需求,又不完全跟着市场走。(中国青年网)

马敏(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学术,造就人才,正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只有把握住这一根本任务,有着内在的价值追求,大学才能出污泥而不染,成为传承文化的圣地和呵护人类道德良心的灯塔,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人民网)

新知

微力量:指在网络时代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即时性下,“微文化”即微博客、微支付、微公益等各种附加产品集合起来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力量。

微焦虑:即微博焦虑症,一旦不“织围脖”、不接发微信就寝食难安,出现焦虑、依赖、强迫等心理问题。

叹老族:指“80后”“90后”因为在当下社会感到迷失,害怕自己跟不上潮流、达不到“成功标准”而产生危机感,提前祭奠“青春”,感慨自己“老了”“落伍了”“世界属于‘00后’”的现象。

巡考:有些考生每年在国家和省市公务员招录考试点四处奔波参加考试的现象。他们把考公务员当成毕生的追求,不达目的,考试不止。

情感危时代:是指在网络社会下产生的一种生活日益数字化、浅表化、碎片化的负面现象,即无处不在的电子设备成为婚姻、家庭教育生活中的主角,取代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沟通的现象。

(摘自北京教育手机报)

国际

英国最大的教师联盟(NASUWT)近日表示,造成教师质量下滑的主因是学校舍不得花钱给教师“充电”,进而影响教育质量。(英国国际广播网)

俄罗斯将首次在中国举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俄方将资助获奖学生赴俄留学。(中国教育新闻网)

美国学生透过照相机镜头观察中国留学生生活的图集——《不知身在何方》走红网络,它记录了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中国式生活:关注考试,不注重独立思考;不热衷泡吧,却待在宿舍里打麻将等。(人民网)

英国日前《高校中的地方问责制和自主性》调查报告,指出许多高校在实现减少青年失业率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目标时,难以充分发挥课程变革的作用。(大公网)

印度媒体称,“除日用品和玩具,手持中国医科大学文凭的医生也在逐渐占领印度市场”。由于在中国读书、生活性价比较高,不少印度学生选择在中国攻读医学学位。(人民网)

上一篇:自主合作 培养兴趣 下一篇:信息技术使语文课堂教学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