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和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之比较

时间:2022-06-03 01:18:36

杜威和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 要 美国的约翰·杜威和德国的凯兴斯泰纳作为两位影响深远的教育家,都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思想。虽然他们的公民教育思想侧重点不同,但是有许多相通之处,两位教育家都洞悉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都认为发展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好公民,并为民主主义而服务。两位教育家的公民教育思想都充满了民主、科学和人文精神。文章力图比较分析二者的公民教育思想,对于廓清当今中国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更好的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公民教育 民主 劳作学校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Compare Dewey and Kai Hing Steiner Thought of Civic Education

ZHAO Yuhua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American John Dewey and Germany Kai Hing Steiner as two influential educators have proposed the idea of civic education. Although their different emphas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itizens, bu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two educators have insight into the importance of civic education ar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ivic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good citizens and to democratic and services. Citizen Education two educators are full democracy,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e article tries to comparative analyze both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itizens, for the clearance of today's China connotation about civic education,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better civic education.

Key words civic education; democracy; craft school

1 问题的提出

公民教育,就是指一些国家培养国民所实施的有关权利、义务及其责任的教育。公民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开始于近代,近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了巩固新的社会制度,培养具有新思想的国民,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重视对国民进行资产阶级特色的公民教育。当今国际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实力上的竞争不断加剧,公民教育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教育课题。加强公民教育既成为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成为我们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需要。

在教育史上,很多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对公民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美国的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约翰·杜威作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建者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杰出代表,主张发展民主首先要发展教育,民主社会的教育的核心就是发展公民教育,并以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以促进民主的进步,公民教育的实施策略就是“问题教学法”。而几乎同时代的德国著名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对公民教育做出了论述,并提出了劳作学校理论。他指出劳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其实质是通过开展各种动手操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①他传承了费希特的教育思想,主张进行公民教育时,将民主主义与国家主义思想相统一。

他们的公民教育思想都对所在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被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所借鉴。他们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教育思想侧重点也不同,但是两人的公民教育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两位教育家都洞悉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都认为发展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好公民,并为民主主义而服务。两位教育家的公民教育思想都充满了民主、科学和人文精神。文章力图通过分析比较二者的公民教育思想,对于廓清当今中国关于公民教育概念,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2 公民教育思想之比较

2.1 公民教育的性质

杜威认为教育可以造就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自由公民,教育可以使公民形成民主社会必备的民主素质以及民主观念,进而实现民主主义的重新建构。他提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 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②民主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构建民主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生活中各种需要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对民主进行完善。先进的教育思想可以促进民主思想的发展与传播,同时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教育对民主主义的发展和民主社会的存在起着奠基作用。杜威强调公民教育是民主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公民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凯因斯泰纳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理想化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国家。首先,这个国家是高度法治和高度文明的。其次,国家的社会秩序应该建立在纯粹的“社会良心”上。他主张在理想国家中使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与机会。他主张教育为民主政治服务,指出国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③公民通过接受教育,增强国家观念,并具备“公正”之心、守法之心,热爱劳动,并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服务。

两位教育家都认为公民教育对民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民主国家中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民主的自由,教育服务于民主,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建设民主主义国家的有用公民, 从而维护并促进民主主义的发展。两位教育家当时所处的国家都属于资产阶级共和国,二者主张的公民教育性质基本相同,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公民教育。

2.2 公民教育的目的

杜威所追求的民主是人人分享并且成员之间具有相互性的共同体,而这种民主共同体需要有交流能力和改造能力的公民来完成。④所以关于公民教育的目的,杜威提出教育就是培养出“好公民”, 通过民主的教育培养公民智能的个性以及共同活动的观念与习惯,即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合作精神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使民主社会中每个公民通过教育都具有民主素质和民主观念,促进公民“效能”的提高。

杜威十分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民主与个性等同。杜威曾经说过“我试图建议,民主是一种道德观念,个性观念,蕴含无限的能量,构成每一个人”。⑤民主社会的自由宽容成就有个性的公民,反言之,有个性的公民才能进一步完善民主。人需要不断从外界得到善美,更重要的是不断发展自身内在的独特个性。作为以公民合作和交流为特征的民主共同体,要求公民不但要具有独特的个性,还要具备合作精神和改造社会的能力。⑥

凯兴斯泰纳认为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忠于国家的公民。他对公民教育的定义是,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有用的公民。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是道德集体,那么,所谓公民的国家意识其实就是公民的道德意识,凯兴斯泰纳主张,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公民是公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他在著作中这样写道“获得国家意识不外乎是兑现道德的国家理想,时刻准备着,用自己的行为参与发展现有国家,使其向着道德的国家理想迈进”。⑦凯兴斯泰纳强调,在理想的国家集体中,理想公民就是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并具备公正之心、守法之心,热爱劳动,并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服务的人。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人职业社会承担国家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凯因斯泰纳强调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的教育。⑧这种教育,在由近及远的多种层次的集体组织中进行,从身边的小集体到国家大集体。学生通过在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团体中服务,养成为小集体服务的习惯;再通过进入职业社会为国家大集体服务,形成为国家大集体服务的思想观念。另外凯兴斯泰纳所处的历史背景使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指出教育具有民族性,民族精神贯穿公民教育的始终。⑨

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育家对于公民教育的目的,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两位教育家都强调公民教育就是培养有用的公民,并为民主国家服务。但是二者对于培养有用公民的目标是有很大区别的。杜威认为公民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公民,培养具有交流合作能力和改造社会能力的公民,而凯兴斯泰纳则主张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公民,即具备”公正”、”合法”与”劳作”三种美德并为国家服务的人。杜威强调公民教育培养出是有个性的公民,而凯兴斯泰纳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着重强调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的公民,这是二者关于公民教育目的的迥异之处。

2.3 公民教育的方式

杜威强调“民主的目的要求有民主的方法来实现它”。⑩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经验过程出发,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探究活动,获得科学和民主的态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被杜威称为“问题教学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以提高反省思维能力,并获得民主思考的习惯,养成科学探究态度。学生将这种经验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就拥有了民主的态度和方法。

杜威认为公民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经验过程,学生要参与民主生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践公民资格,养成民主观念和公民意识,进而成为一位真正的好公民。一方面,学生的学校生活需要民主,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地方的社会生活。他主张学生应该通过做地方社会调查和改进地方社会的方式来学习公民课,学生学会做木工、修理、制鞋、烹饪、园艺等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校改善设施,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和邻居的责任感,并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从而影响地方生活。 上述方法都是杜威关于公民教育方式的论述。

凯兴斯泰纳主张建立劳作学校, 他认为实行劳作教育是进行公民教育的最佳途径。 他指出应该用劳作学校代替原有的学校形式,用新内容和新方法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主张国民学校应该提供工场、烹调室、缝纫室等可以让儿童动手实践的场所,并制定劳作计划,培养儿童对劳作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劳作习惯,以及劳作的兴趣与智能,为以后进入职业学校进行职业训练做准备。 在文化课教学方面,他认为教师应该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运用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和感悟,并且要开展国家政治、法律常识、公民学等教学内容。

劳作教育是凯兴斯泰纳进行公民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他认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的有用的公民。公民教育建立在集体劳动的基础上,学生在劳作学校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劳动能力,并磨砺出优良的道德品格和崇高的国家责任感。相比于对公民智力的培养,他更重视对公民道德品格的塑造。他指出学生只有通过服务社会奉献给国家的劳动实践,即从事某种职业,才能获得国家意识并服务于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

在进行公民教育中,杜威和凯兴斯泰纳都重视启发式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张“做中学”, 强调课程应是活动性的经验的课程,并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杜威主张通过 “问题教学法”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科学的反省思维的探究活动之中形成反省思维,并通过参与民主生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践公民资格,养成民主观念和公民意识,进而成为一位真正的好公民。而凯兴斯泰纳主张通过实行劳作教育以达到公民教育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在劳作学校进行共同劳动和参加文化课学习活动方式,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并形成国家所要求的道德素养,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和国家责任感。

3 结语

杜威的公民教育形式既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民主生活,又包括学生参与社区的活动。这些都是经验过程,也是民主工作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成员参与社区服务并帮助社区解决问题,成员之间既有相互合作,也有交流和反思。杜威创建的这种工作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在美国的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公民教育是凯兴斯泰纳教育思想的主题和主体,他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上,并结合当时德国的教育现状,通过实行劳作教育来进行公民教育,形成独特的劳作教育思想,开辟了一条具有德国特色具有现实意义的劳作教育之路。

为加快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公民教育也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议题。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可以借鉴杜威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通过对二者公民教育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公民教育具有社会性。发展公民教育,首先要培养国民的公民意识,并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对国家对社会对公民有用的人;其次,可以借鉴杜威创建的民主工作模式,让学校生活更加民主化,增加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再次,可以对公民进行国家权威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进行公民教育,既可以造福社会,又会造福于个人。不仅可以提高公民对民主政治生活的参与度,让公民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还可以促进国家法治发展、文明进步。我国要加快发展公民教育,通过全体公民的一起努力,逐渐将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法治和文明的理想化民主国家。

注释

①③⑦⑨ [德]乔治·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郑惠卿,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92、220、243、190、42、39、196.

②⑩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92;392.

④ 孔锴,孙启林.试论杜威的公民教育思想.外国教育研究,2008.9.

⑤ [美]约翰·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44.

⑥ [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35.

⑧ 吴明海.德国凯兴斯泰纳办民教育思想之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4.5.

上一篇: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 下一篇:六朝江南生态环境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