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时间:2022-06-03 05:55:07

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摘 要:集群经济特别是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它对企业竞争优势塑造所起到的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根本上改变了某一具体企业在产业内、产业间的生存环境和运营状态。本文以现有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现状,并对现有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

关键词: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4-0119-06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集群经济特别是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它对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所起到的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在产业内、产业间的生存环境和运营状态,同时也是提升区域经济总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知识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技术创新的专业化分工和差别性发展产生了市场主体对知识交易的需求,企业发展更加依赖外部知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分工,即企业专精于某种产品某些环节的生产加工,在其知识积累不断深化的同时,广度却在逐渐缩小。由于创新活动要求各种知识的共同支持,外部知识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较为独立的内部创新模式已经被多方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组织间合作所取代,企业创新的集群组织形式因此产生。

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规模和效益的竞争,更是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较量,企业要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优势地位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企业集群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具有对科技创新强烈的内在需求,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从美国硅谷科技创新的突出成就到中国中关村的综合效益示范作用,无不得益于企业集群的发展。以企业集群为基础,注重与创新体系中的其他要素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

一、文献综述

熊彼特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三类,其中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将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方式引入生产当中。从长远看,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间技术水平的竞争。熊彼特所谓的创新集群,主要指创新活动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的成群状态。此外,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创新活动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熊彼特在企业集群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是确定了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企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熊彼特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关注为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在熊彼特的研究基础上,马姆伯格和库克发现,多个企业或者组织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区域创新理论开始形成。摩根进一步认为,由于不同于国家创新中存在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网络关系,主要由企业组成的区域性创新比国家层次上的创新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技术创新成果更为突出。

基步尔等结合成熟的技术创新理论与欧洲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集群创新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渐进创新,即在已有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谨慎地逐渐地进行技术改善,通常表现为技术的小规模变化和增加;另一种是激进创新,这种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彻底革新,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激进创新表现为技术的质变,其结果是新产品或者新工艺的产生。企业集群采取何种创新形式主要取决于集群自身的特点,传统的企业集群,如服装产业和钟表产业通常采取渐进创新,主要通过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技术进行创新活动,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型集群则倾向于采取激进创新的方式,技术创新的成果大多能够代替原有的知识。由于激进创新是现有技术的彻底革新,因此对技术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究竟采取哪一种形式,企业集群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环境和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国内学者对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分析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区域创新中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合作形式。如尚勇与朱传柏将创新归结为企业在地理上集聚的动力,而空间集聚的载体就是区域创新系统。[2]魏江认为集群创新相对于个别企业创新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集群创新将正式与非正式的创新网络和相关机构加以结合,促进集群内部创新成果的形成和应用,因此创新活动的单位是整个企业集群而非企业个体。[3]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将企业集群看作是一种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软环境,而并非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证明,单个企业还不具备承担产业技术创新重任的能力,而企业集群作为主体整体发展,实施集群技术创新则更为可行。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为前提,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形成相应的聚集效应,同时促进创新的产生、传播和扩散的集群创新过程而采取的企业战略。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表现为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1.既合作又竞争。这是企业集群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在集群创新的任何阶段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表面来看,从企业技术创新到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似乎主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集群”成为了创新过程的核心。进一步来讲,集群中的各个企业通过联合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体,利用集群创新实现共同发展。但企业对于自身利润的不懈追求又不可避免地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而技术创新成果往往是企业的核心利润点,其垄断的程度直接决定企业是否能够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和长期的商业利润。此外,掌握技术创新成果的公司越多,技术扩散的发生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意味着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成果应当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技术独占则是该过程的最优化结果。以上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特征,使得企业在实行集群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时,面临着怎样从二者之中得到满意的结果的两难选择。评估企业采取的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的关键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支持何种战略决策。

2.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企业集群内成员在共同创新的过程中达到人力资源、研发资金和研发设备共享,可以有效地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的欠缺,实现优势互补。通过相互学习和知识溢出,创新成果在企业集群内部迅速得以转化,使得集群内企业创新和生产成本都大大降低。

三、企业集群资源共享方式的分类

企业外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往往因为其稀缺而难以获得。集群内部企业则通常选择与拥有某种资源优势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合作,通过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降低技术方面和市场方面的风险。

(一)通过资金投入分摊形成的创新资源共享

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作为支持,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创新共同提供并共同承担研究资金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当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取相应资金时,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分摊模式就成为集群内部企业的优先选择。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可以避免同质研究的重复过程,有效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规模效应的优势也能够得到体现。通常来说,企业通过集群技术创新的协作过程越紧密、协作活动越频繁、协作关系越成熟,合作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获得的专利在数量和质量上越有优势。

(二)通过人力资源合作形成的创新资源共享

人力资源是创新知识和技术信息的核心载体,是创新过程的重要执行者和创新成果的根本来源。人力资源在企业集群内部的有效流动,是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因素,而具备一定技术创新水平的研发人员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集群内部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共享,特别是研发人员合作,客观上加快了信息和知识在企业之间流动速度,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通过研发设备共享形成的创新资源共享

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创新研发设备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方面,研发设备水平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出影响更加明显,特别是通过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设备仪器,能加速研发活动进程和提升技术创新成果水平。另一方面,设备更新换代也对成本回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时收回设备引进的成本,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挫伤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四、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功能

企业集群创新战略的功能是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优势,具体来看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优势。

(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的静态优势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静态竞争优势是企业集群普遍存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聚集资源、降低成本和减少风险等方面。

1.聚集资源。企业集群是一定数量企业的聚集,这种聚集首先表现为资源的聚集,从而表现为资源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聚集集群外资源。相对于个别企业,企业集群在资源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更高的要求,也为与之相关的资源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企业集群形成后,将自身需要的外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知识资源吸引到集群内,这些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这样的资源聚集效应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聚集集群内资源。企业创新集群一旦形成,为了实现整个集群内成员技术创新效果的最优化和创新效率最大化,集群内企业资源向整体配置和共享的方向转化。随着集群内企业资源不断聚集,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保证了集群中企业个体的技术创新资源提升。各个企业所形成的技术创新资源如果得到有效的协调配置,整个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资源也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对于企业集群创新而言,实现了从整体配置到个体提升再到整体配置的良性发展过程。

2.控制成本。由于企业集群内部技术创新分工与协作,技术创新的过程得以分解到集群内各个企业,而各个企业分别着重于技术创新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部分,然后再将各自的成果汇集一起,形成最终的技术创新成果。这个创新过程是将本应当由个别企业进行的创新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分摊到企业集群中的多个成员中,即从企业个体创新成本转化为企业集群创新成本,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从整个企业集群来看,由于资源在集群内部的重新配置使优势资源得以集中发挥作用,特别是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水平提高,在创新过程中会减少创新失败的可能性,更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因此,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不论从个体角度来看,还是从集群角度来看,都是实现技术创新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3.控制风险。企业集群技术创新除了在成本方面的优势外,风险控制也是其突出的优点。企业集群共同承担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因而对企业而言技术研发所要承担的失败风险也相应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达九成的创新失败概率,而即便产品成功面世也未必能够收回投资,因而风险是企业创新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企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规模不同,其对研发资金、创新决策、创新绩效的贡献不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是对企业自身创新资源衡量以适应外部技术竞争环境的过程。企业集群内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依据自身的创新资源,需要获取不同的创新成果,具有不同的创新动力。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企业集群中的成员需要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企业集群内部存在着技术创新风险。第一类技术风险是 “搭便车”现象,即企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存在对技术创新少投入或不投入,而从集群内其他企业获取创新的关键技术或者共性技术的企图,从而影响整个集群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此类风险多存在于创新意愿不强的企业集群,采取这种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集群内的企业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出发选择适当的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对于采取领先创新战略的企业而言,这种知识技术外溢过程较为缓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负面影响。但集群内部创新成果的广泛使用又可能产生另外一类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风险,即“技术锁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其产品的规格参数和设计理念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标准,与之相比更为合理的竞争产品则很难被企业所采纳。尽管存在以上的技术创新风险,对于企业而言,选择符合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仍然是有效的风险控制方式。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的动态优势

相对于静态优势而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是以信息与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竞争优势。

1.促进创新。企业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别不仅是由企业内部所决定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影响其创新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企业集群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是由于企业集群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由于单个企业孤立发展而带来的不利于竞争的因素。企业集群的存在使得企业对集群内其他企业有着较为客观的认知,从而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促使其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竞争力。企业集群这种促进作用有利于在集群内部形成具有强烈创新意愿的创新文化环境。集群内部的整体创新有利于促进生产各个环节的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流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沟通网络,这包括企业之间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交换。这样的交流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媒介支持,特别是非正式的沟通能够在隐性层面形成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2.促进学习。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之一就是成员之间的知识学习。集群内部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交流时常伴随着信息和知识的扩散,这为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知识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成熟的企业集群之中,企业员工可以在保证职业忠诚度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公司进行工作,人力资源的流动也必然伴随着相关信息资源和知识技术的流动。因此,企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成员企业在知识学习上的困难程度,具备较高技术创新水平的企业创新成果也能够被其他企业所吸收。

五、 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一)集群内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战略

在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可以分为三类: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

独立创新是指在某一集群创新网络结构下,集群创新主体独立开发和利用资源获得创新收益。毋庸置疑,独立创新在技术和利润独占性方面都大大优于合作创新。但是独立创新也存在着对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苛刻要求,同时信息、知识方面的局限也加大了独立创新的难度。更为重要的是,独立创新需要企业独立承担创新活动带来的巨大风险,越是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活动,与其伴随的失败风险越大,有时甚至血本无归。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之后,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放弃独立创新而选择合作创新。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即该种资源能够对创新活动有所贡献,且必须被潜在合作者所认可。当企业不具备进行领先创新的条件时,实现技术创新主要的途径则只能是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产品,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少量的改进。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地理上的聚集使得集群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变得更加容易,无形之中降低了模仿创新企业的产业进入门槛。

(二)国内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各地区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与专业化分工,企业集群逐渐形成。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聚集,而企业集群的发展和经济开放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4] 我国企业集群的早期发展多是以中小企业地理聚集的形式出现,[5]发展的大多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主要考虑解决非农劳动力就业问题。[6] 同国外企业集群相比,我国的企业集群在制度变迁的进程中,由于制度欠完善,使得企业更依赖于关系资源与外部网络,来减少发展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7] 而不是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实现上述目标,[8] 人际关系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在许多领域和地区,企业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或者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即可完成早期的发展,因此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能力并不是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由于资金与技术进入壁垒较低,某一行业内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使企业集群得以产生。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与集群外企业的竞争,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基于对自身创新资源的判断来选择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而企业集群内部形成的合作关系为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创新合作建立了基础。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企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意义,通过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来增强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企业集群相比,我国企业集群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硅谷的高科技企业集群为例,由于存在着激烈的企业创新能力竞争和完善的企业集群创新系统,企业通常选择积极的技术创新战略,相比较而言,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是其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优势的企业集群,但整体上较低水平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利于产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越来越不占优势,低端制造业危机迫使相关企业集群加快技术创新。根据我国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各类市场逐步向外资企业开放,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资源优势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对我国的重要产业加快渗透,使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合作的前提

在企业集群内部,成员之间不仅存在竞争关系,还有合作关系。对我国企业而言,与集群内其他企业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能力,是企业在集群中获得生存发展机遇的途径之一。企业集群识别并把握合作创新机会从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是一种技能,是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方面。

企业集群内成员技术创新合作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以保证集群技术创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这些前提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确保企业在集群技术创新中获得满意的收益。企业做出任何决策之前首先判断自身能否在该决策中获益,因此,实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需要确保参与技术创新合作的企业能够获得共同的利益,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为企业带来各自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利益和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市场或经济利益,这是企业集群创新实现的核心基础。

2.确保企业在集群技术创新中创新目标的统一。企业集群内的成员,根据对技术创新合作可能获得的创新成果预期,通过协商形成各方共同认可的创新路径。由于企业内部对于技术创新成果存在较为明确的目标,在技术创新中通常依据创新目标来选择合作伙伴。另外,统一的创新目标也有利于避免技术创新过程中,因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而影响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3.确保企业在集群技术创新中相关活动的协调。在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方能够投入的创新资源和具备的创新能力各不相同。为了实现最终的创新成果,合作成员之间要注意组织协调相关的活动,以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衔接,并各自确认承担相应的成本和风险。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19.

[2]尚勇,朱传柏.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30-38.

[3]魏江.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5-60.

[4]徐康宁.以时代精神把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评《当代产业的知识化与生态化》[J]. 江海学刊,2001,(3):184-185.

[5]Schmitz,H. Collective Efficiency: Growth Path for Small-Scale Industry[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5,31,(4):529-566.

[6]Schmitz,H. Small shoemaker and the Fordist Giants: Tale of a super-cluster[J]. World Development,1995,23,(1):9-28.

[7] Peng M,Luo Y. 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3):486-501.

[8] Williamson,Oliver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London: the Free Press,1975.196-207.

上一篇:政治理性、国家构建与个人自由 下一篇:全力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