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边远地区基层农村信用社支农支牧对当地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作用

时间:2022-06-03 02:38:16

强化边远地区基层农村信用社支农支牧对当地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作用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作用甚大。鉴于这种情况,根据当前农村牧区的实际,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新思路

(一)树立支农支牧新理念,坚持“三个取向”

一是坚持“三农三牧”取向。按照为“三农三牧”服务的经营方向,努力改进服务方式,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将农村信用社办成“农牧民的银行、农村牧区的银行及零售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服务水平。二是坚持市场化取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只要农牧民需要什么样的信贷服务,就要研发创新什么样的信贷服务工具和相关措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三是坚持“双效”取向。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争创最大社会效益的同时,控制信贷风险,实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效益和支持效益,达到农村信用社、农牧民互惠双赢。

(二)确立信贷新投向,实现“三个转变”

当前的信贷支农支牧要从支持传统“小”农牧业向支持现代“大”农牧业转变。首先,深化支农支牧内涵,拓展支农支牧的领域和外延。其次,从支持传统农牧民向支持现代农牧民转变,重点支持创新型、科技型新农民和新牧民,提高农产品、畜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再次,从支持传统的农村牧区向支持新农村新牧区转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的生产力,启动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当好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坚强金融后盾。

(三)转变支农支牧新策略,突出支持“三化”

在支农支牧工作中,重点支持“三化”,即农牧业产业化、农村牧区城镇化、农牧民现代化,以“三化”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新举措

(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牧民增加收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农牧民的增收是基础和关键。一是“多予”。就是要积极扩大“三农三牧”贷款的总量。农村信用社要努力扩大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三牧”的投入,确保每年新增“三农三牧”贷款的比例,不断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充分满足农牧民合理的资金需求,不要让“贷款难、难贷款”的现象再次出现。二是“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减负即增收。对用于“三农三牧”的贷款,特别是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一定要控制利率浮动的幅度,不宜将信贷价格走高,尽可能给农牧民以利率优惠,减轻农牧民利息负担,做到让利于农牧民,反哺于农牧民。三是“放活”,根据农村牧区农牧民的实际,灵活放贷,方便农牧民贷款。要灵活确定“三农三牧”贷款的对象、额度、期限,不宜搞一刀切,尽可能满足农村牧区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信贷经营方式,方便农牧民贷款。要加强“三农三牧”贷款风险控制,确保“三农三牧”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促进“三农三牧”贷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二)放大小额农贷支农支牧效应,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

千方百计做好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按照调查建档,初评公示、审查定级、授信颁证、凭证放贷、按时年检的流程,规范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应尽可能满足信用农牧户的信用需求,逐步扩大农牧户信用等级评定面,持证农牧户在授信额度内贷款满足率100%。与此同时,对不符合小额农贷条件但想通过诚实劳动脱贫的农牧户,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资金支持,采取“财政贴息、信用社贷款、农牧户用钱”的方式,发放财政贴息小额农贷,释放支农支牧效应,帮助更多的农牧民脱贫致富,从而达到农牧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深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要科学设计信用指标评价体系,在农村牧区认真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嘎查)、信用乡(苏木)镇及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贷准则,并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文明信用户给予信贷支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培育有素质、讲诚信的新型农牧民。

(四)实施惠农服务“一本通”工程

积极开展收发协管农村牧区资金业务,促进农村牧区民主管理。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优势,发挥客户面广的优势,积极与农村牧区苏木、乡、镇政府、嘎查、村委会的合作,代收协管农村牧区资金,帮助理财投资。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定期向农牧民公布农村牧区资金的吸取和管理情况,接受农牧民监督,引导农牧民推进农村牧区民主建设。

(作者单位:锡林浩特农村合作银行)

上一篇:国有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初探 下一篇:循环经济视角下的逆向供应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