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6-03 02:10:32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的探讨

中国经济要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以强大的高度教育作基础,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仅能使公民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还会惠及社会和整个民族。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现状亟待解决的今天,通过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找出中国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原因,并健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政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提炼总结,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财政介入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提出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中国政府应在高等教育投资中占主体地位;二是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比较分析,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四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政策。

一、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国家教育部自1998年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无论在量的提升上,还是质的改进上,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迈进了大众化阶段,截至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3%(岳昌君,2010)。而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与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是密不可分的,换言之,教育经费的投入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财政教育投入总量呈不断增长态势。从表2-1中看出,2008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了14500.75亿元,比2007年的12148.07亿元增长了19.3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为10449.63亿元,比上年的8280.21亿元增长26.20%。2002年至2008年间,全国教育经费总计达到63813.8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73%,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计达到42053.16亿元,年均增长19.38%。

2.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逐步多样化。全国教育经费中的大部分一直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主体为预算内教育经费,且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略快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这说明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仍然是以政府为主体。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投入来源于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但主要分为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开放,高等教育的投入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拨款与社会投入都在大幅增长,社会投入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二)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改变单一靠财政拨款的体制,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体制。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已基本形成,政府投资也在不断加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目前,高校大规模的持续扩招,而政府投资却远远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仍然很严峻。

1.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总量不足。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投入仍然很低,经费总体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现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2.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结构不平衡。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东北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而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较少,这必将引起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地区,对不同层次的高校投入差距也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利用效率不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存在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到高等教育中的有限资源,有许多没有花在教学与科研的“刀刃”上,而是花在与教学科研无必然关系等方面,比如,大量的用在了校园和硬件的建设上,以及行政方面甚至后勤方面,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完善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政策

(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政府应当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仍必须是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大力增加教育经费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潮流。因此,各级党政领导应正确认识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不应把发展经济与发展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发展教育,甚至出现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项目等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要克服只顾眼前短期经济利益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二)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资金筹集的新渠道

从国际范围看,教育经费筹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支出,二是私人投资。除此之外,社会融资也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尽管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体制,但筹集资金的方式仍存在局限性,因此必须在继续挖掘财政潜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保证财政性拨款主渠道的前提下,积极扩大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和来源渠道。

(三)保障中央及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

在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上,要兼顾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高校、重点与非重点高校的投入比例平衡。由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财政经费投入一直很高,故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使这些地区的更好的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区域间的平衡。国家还应该公平的对高校进行财政投入,不可把大量教育资金仅仅投入到几个名牌大学,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

(四)推进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法制化建设

立法手段是保证教育投资稳定来源和稳步增长的最有效手段,它带有无条件执行的强制性,所以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应加快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法规体系,使政府能依照法律法规来指导和检查自己的教育管理活动,实现高等教育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使高等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和使用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

[1]杨斌.财政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10(1).

[3]张宏霞.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现状_问题及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9(8).

[4]王莹、周梅.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现状及效益提升[J].宏观经济管理,2008(3).

[5]邱珏.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与失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N].中国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

[6]王春明.关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若干思考[J].理论导刊,2009(4).

[7]王志扬.高等教育财政支出_存在问题_国际比较与改革方向[N].南华大学学报,2008-12(6)

上一篇:浅析涉外离婚案件管辖权问题及其在中国适用 下一篇:翠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消费者行为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