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平原地区村庄布局规划

时间:2022-06-02 12:31:04

城镇化背景下平原地区村庄布局规划

摘要 首先对新城镇化背景下村庄布局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展开研究,并给出了村庄布局规划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平原地区乡村布局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镇化;平原地区;乡村;布局规划;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302-0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弱化。但工业体系的建设,必然给村庄带来一定的冲击,使现代的村庄面临着一系列变革。为了适应这种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农村地区的布局规划日益科学化和完整化。这不仅保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还激发了农村的经济活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基数庞大的农村人口对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在面临变革的今天,安徽平原地区的农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但如何能够进一步激发安徽平原地区农村的经济活力,从而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1 新城镇化背景下村庄布局规划的目标

1.1 村庄逐步转化为特色村或新型社区

安徽平原地区的村庄,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了激发村庄的经济活力,使农村能够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新农村的规划布局并不会以传统农业发展为主线。新时期的农村规划布局,应该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策略,更加偏向于特色旅游村庄的建设,并结合城镇化不断发展的现状,建设与城市协作共存的新型城市社区。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还能够实现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使广大农村人口能够积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1-2]。

1.2 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双向流动

在农业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我国农业已经逐渐向着自动化和机械化靠拢。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生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在我国工业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富裕的劳动力将是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基石。为了保证城乡的均衡发展,使工业和农业都能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必须逐步减少农村的人口数量,在完善农村配套设施的同时,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只有逐渐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才能促进城乡人才和经济的双向流动,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并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3-4]。

1.3 提高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力度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自然风貌受到一定的影响和破坏。为了实现乡村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和恢复,激发乡村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建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要求执政者能够逐步完善乡村的各类配套设施,尤其是废水处理和生态治理,保护和恢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乡村成为人们宜居的家园,建设独具魅力的乡村。

2 原则

2.1 城乡统筹,服务均等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文化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必须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在保证城乡均衡发展的同时,有序引导农村人口聚集,营造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结构。为了让广大农民朋友能够不再被升学、医疗、交通等问题困扰,还要不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拉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

2.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安徽平原地区的广大农村,拥有着广袤富饶的土地资源。但不同的村庄有着不同的位置特点和地形风貌,在农村布局规划中,要重视不同地区乡村之间的区别。这就要求在乡村规划时,要重视环境差异、经济差异和文化差异,根据乡村的文化特点、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来设计合理的规划布局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的差异化指导,才能最大化地激发乡村的经济活力,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2.3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

农业是农村的第一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保证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体系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但为了实现农村经济收入的提高,还要积极发展旅游业、传统手工业和食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让农村居民能够有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并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致富,缩小城乡经济收入差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

2.4 政府组织,村民参与

乡村地区的政府人力资源不足,相比于城市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农村政府在应对新农村建设要求时,缺乏足够的人手开展工作。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就要激发村民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乡村执政民主化,让广大农民参与到农村布局规划和建设工作中,从而保证农村规划布局能够最终得以实现。

3 具体方法

3.1 村庄耕作半径把握

安徽平原地区地广人稀的区域,一般村庄的耕作半径较大,单位面积村庄密度小,一般要求以最少的人口耕种更多的土地,否则会有土地闲置,一般适宜规模化种植为主的粗放农业。地少人多的区域,一般村庄的耕作半径较小,单位面积(如100 km2)村庄密度大,一般要求以最少的土地承载更多的人口,一般适宜精细化的设施农业为主。在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中,要保证农民从居住地到地块的交通时间不超过15 min,并保证村庄居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乡村农业生产单额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投入到其他产业,实现农村家庭总收入的提高。

3.2 城市化背景下村庄规模设计

村庄的规模设计,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投放力度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难度。安徽平原地区地广人稀,现存的村庄规模更是有着极大的差异。在新农村规划布局中,尤其要注意对村庄规模的控制。村庄规模的因素包括村庄分布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经济性以及耕作半径等。目前安徽平原地区的自然村人口规模一般为300人左右,而行政村人口则达到1 000人。这种现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下形成的,比较适合乡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活开展。因此,在村庄规划中,可以以此为数据基础,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进行设计。 一个居民点的人口为300余人比较合理,并可以保障村庄居民的收入基本与城市市民持平,村庄规模比较稳定。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城镇化背景下的平原地区乡村规划设计,必须首先确定规划的主要目标,并把握好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几点原则。想要实现城乡的平衡发展,在新农村规划中就要把握好村庄耕作半径和村庄规模设计,并根据这些内容来对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进行标准化设计,在遵循经济性的原则下,为广大乡村营造更加方便、适宜的发展环境。

5 参考文献

[1] 段全猛,柏林,谭春梅,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平原地区村庄布局规划的几点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5(3):38-41.

[2] 段全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平原地区村庄布局规划思考[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海口: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

[3] 王恒山,徐福缘,凌佩雯,等.村庄布局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0(1):92-98.

[4] 李琳,冯长春,王利伟.生态敏感区村庄布局规划方法:以潍坊峡山水源保护地为例[J].规划师,2015(4):117-122.

上一篇:200年后我们也是外星人 下一篇:基于情绪导向的陶瓷餐具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