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时间:2022-06-02 12:01:52

巧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摘 要] 农业产业结构状态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只有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不失时机,扎实有效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才能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调整 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34-01

巧家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从土地资源看,全县总土地面积3245平方公里,486.75万亩,其中:耕地81.76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6.6%;林地111.4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3.4%;荒草地、难利用地和其它用地293.59万亩,占土地面积的 60%。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从粮经作物的播种看,在粮食作物中玉米23.5万亩;水稻4万亩;薯类27.5万亩;小麦6.5万亩;其他杂粮13万亩。经济作物:甘蔗2.25万亩;烤烟2 .65万亩,花生0.5万亩;蔬菜17.6万亩。粮经作物结构为76.4:23.6。由此可以看出,在粮食作物中有相当面积的低产粮作急需调整,而经济作物的比重应予增大。

从农业产业结构看,在2013年全县农牧渔业总产值29.87亿元中,种植业13.32亿元,牧业总产值16.5亿元,渔业总产值0.0458亿元,结构比为44.59:55.24:0.17。

从全县的土地资源,作物种植和产业收入结合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巧家的农村经济发展因历史的客观因素,导致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典型的立体气候难以发展集中连片的规模产业。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民的生产条件相当差,农业结构较为单一,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脆弱,无灾不成年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交通与信息的闭塞和劳动者素质低的原因,形成农民的市场观念,商品观念十分淡薄。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增产,农民和财政增收,县委、政府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水利,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使“粮猪型”的农业结构向粮、糖、烟、桑、畜、果,蔬菜等多元结构转化,逐步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走上了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相结合的道路。基本上形成了群体产业体系的雏形。但是巧家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依然非常严峻。

一是产业规模大小。全县的主要支柱产业,除烟、糖、桑,矿外,其余产业基本上不成规模,烤烟由于受双控的影响,目前只能在控制的面积内发展。蔗糖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有一定的规模,但不够大,再加上受市场的影响效益不景气。桑蚕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有一定的规模,是桑区群众增收的一个好产业,但是桑产业在全县财政税收中所占比例很小。虽然规模小,但潜力很大,前景广阔。除此之外,畜、林、菜、药等几大产业,客观地讲,近年来没有一些实实在在的过硬的措施,有些产业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其规模、质量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畜、林、菜几大产业基本上属于群众自发型产业,政府在其中没有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二是科技水平低,提高科技含量是农业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科学技术的更新周期短,许多涉及农业的新技术在外面已经推广了,在巧家还在建试点,搞示范的阶段。巧家没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走。

三是龙头带动乏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很难真正成为产业。在“市场―公司―基地―农户”这个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公司是联系第一车间农户和基地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对于产业发展涉及的每家每户这个个体来讲,他们不可能认真研究整个产品的大市场。因此,龙头企业的市场意识和整个市场的把握。

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比较脆弱,服务体系不完善,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交通、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调和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优势产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 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产业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经过大量艰苦基础工作,进行实地勘测,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使优势产业布局科学化,合理化,使基础资源在产业结构中得到合理配置。一是对海拔1200米以下光热充足的江边河谷区域适当控制粮食面积,加大热区产业开发力度,重点发展反季蔬菜,热区水果、蚕桑,蔗糖和渔业;二是海拔1200―1800米的二半山区,在保证粮食总量供给的情况下,以烤烟生产,猪禽养殖,蚕桑和经济林果;三是海拔1800―2400米的高二半山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以生猪、家禽、山羊、黄牛为主的畜牧业,积极发展核桃、板粟;四是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重点发展加工型专用马铃薯和以云南半细毛羊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办好一批高起点、高规格的高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

2. 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做好各优势产业地区的科技队伍技术培训,采用多种培训手段,广泛开展在农村较为适用的《农民文摘》、《农村百事通》、《农村科技》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读书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产业调整增加科技含量,也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升产业水平,以科技促发展以科技求效益。

3.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引进竞争机制,强化市场观念。

要以产业为基础加强产品市场网络建设,建立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产业市场化。做到一手抓产地市场建设,一手抓销地市场建设,以产业促市场,以市场导产业。要采取措施,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繁荣农业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树立商品观念,使之自学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4. 建立激励机制,优化组合,搞活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制定积极的投资政策。争取大量社会资金进入产业开发,鼓励个体户,科技人员,企业等参与产业开发;二是积极发挥土地经营权作用,搞活土地使用流通,采用转让、出租、承包,股份制等形式使土地向资本型、科技型集中,向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管理,节约化经营转变;三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技培训,提高素质,引导外出劳动的合理流动,创造较好劳动力价值;四是建立产业发展奖励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数量资金对产业开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和农户进行奖励。

5. 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发展可持续农业。

发展可持续农业,已成为新世纪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但要讲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走生态农业之路,使农业产业化调整与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形成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

参考资料

[1] 巧家县农业局2013年农业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

[2] 《2O13年云南领导干部手册》;

[3] 巧家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简介:魏茂,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农业环境监测站职工,现任巧家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农艺师。

上一篇:浅谈德江县茶毛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下一篇:荔波品改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