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兄弟赋新瓷

时间:2022-06-02 11:23:14

素有“文献名邦”的古州平定地处太行山西麓,是山西的东大门,有着独特的北疆风貌和山清水秀的南国景致,层叠蜿蜒的太行山脉孕育了这块土地独特的人文气质。

在去往平定刻花瓷原产地冠庄村的路上,不时看见一座座废弃土陶窑、马蹄窑、倒焰窑、梭式窑,敞着的窑口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更迭;四处散落的陶瓷残片——白陶、灰陶、印纹陶,白釉、黑釉、青黄釉印证着平定陶瓷昔日的辉煌。

一到村口,身材敦实、满脸笑意的平定刻花瓷传承人张文亮就向我摆手,我跟随他来到“平定文亮刻花瓷研究所”,让我吃惊的是,和一般研究所、生产基地的现代气派不同,这是一处古老破旧的院落,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敞亮的厂房,院子正中央是一处青石垒就的古朴老窑,四周几间平房是作坊,非常原生态,让人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

一件刻花瓷的诞生

在这个简朴的手工作坊里,几十个工人正在专心地制作瓷器,有的在揉泥、有的在拉坯、有的在上釉、有的在刻花……张文亮说:“一件瓷器从取土到出窑,要经过50多道工序。”

看刻花瓷瓶坯的成型过程,是一种享受。一团黑油油的泥堆放在破旧的木板操作台上,张文亮像揉面团一样将泥揉捏细腻均匀,揉好后,再将泥放在拉坯机上,张文亮将手放在旋转的泥土上,泥土在他手中慢慢变成一个身姿婀娜的瓷坯,不断调整弧线、圈线、圈足,一点点变得优美起来,张文亮的手如有魔力一般。

瓶子雏形已现,对于如何成为精美的刻花瓷我更加期待,张文亮的三弟张伟亮负责浇釉,只见他一手提壶、一手转坯,将黑釉浇在瓷坯上,快薄慢厚,得心应手。釉稍干后,文亮的妻子和几名女工,捧起上好釉的瓶子,坐在灯下,开始画花。首先用铅笔在瓶体上勾出图案的轮廓,不用样稿,图案早已烂熟于心,几笔勾勒,就见朵朵牡丹绽放瓶上,拿出自制的竹刀进行刻划,下刀果断精准,线条流畅,让人叹为观止。

“平定刻花瓷不同于其他陶瓷工艺,采用的是湿作法,即在坯体未干之前施釉,釉的浓度一般在1.8左右,当坯体达到七八成干再进行刻花装饰。”张文亮介绍,刻花瓷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刻坯、刻化妆土和刻釉,每一类的制作技法各不相同。比如,刻坯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进行装饰,装饰技法最为丰富,可加可减,浮雕、堆雕、镂雕、阴刻、阳刻等技法都可使用,待装饰完成后,表面施釉焙烧而成。刻化妆土是基于坯体和釉面之间的中间层进行装饰,基本只有两种方法,即刻花留地和刻地留花,呈现出清新淡雅的艺术效果。

而黑釉刻花瓷工艺采用的则是刻釉的技法,在上了釉的坯体上进行刻花。“刻釉的装饰手法和刻化妆土一样,也是刻花留地和刻地留花两种,但难度要高一些,因为前两项在高温烧成时不会流动,而刻釉工艺在高温烧成时釉要融化并且发生变化,这就增加了工艺上的操作难度。

所以,平定刻花瓷的刻釉装饰,釉料讲究“施釉肥厚、釉如堆脂”,图案讲究“肥花大叶、布局匀称、见空说话、计白当黑”,纹饰讲究简洁概括、冗繁留精而不做作,通过点、线、面的对比来体现单纯而丰富的单色艺术。

平定刻花瓷之家

忙活了一上午,我跟随张文亮来到他的新院子,这是一个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四合小院,屋子里,满壁的刻花瓷工艺品光彩夺目。想想刚才在小作坊看到的黑油油的泥巴、灰头土脸的坯子,经过制作者的巧手,转瞬就变成了美轮美奂的工艺品,真是让人叹服。

《千秋富贵天球瓶》长颈、大肚,器型庄重,线条流畅、黑白相映的刻花图案,朴实典雅;《缠枝牡丹纹梅瓶》通体釉面黑亮光洁,器型颈短肩丰,体态修长,如彬彬君子傲然挺拔……我仔细端详有着极强浮雕效果的刻花瓷器,感受着自然的黑白关系中流动着的优美韵律。

晌午坐在院坝里,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倾听张文亮讲诉平定刻花瓷的历史。“1977年,平定柏井窑出土了一批古瓷片,经过专家鉴定,初步判断平定窑始于唐,经五代,兴于宋而终于金。”

张文亮介绍,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陶瓷研究所古陶瓷研究专家水既生教授,根据出土的标本,主持恢复了这一失传千年的传统工艺,称其为“仿宋刻花瓷”。水教授培养了卜同举、王更正以及张文亮的父亲张聪等一批制瓷能手,他们共同研制的棕釉印花龙纹杯、碟等产品,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曾风靡国内,享誉海外。1986年,张聪、王宝玲设计制作的黑釉刻花缠枝牡丹梅瓶荣获了国家轻工部百花奖一等奖,自此,“刻花梅瓶”成了平定陶瓷的代名词。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和企业改制等原因,不少陶瓷企业相继停产,大企业转为小作坊,不再生产仿宋刻花瓷,大批的工人各奔东西。1995年,退休在家的张聪为使平定刻花瓷这一民间瑰宝得以传承,带着三个儿子文亮、宏亮、伟亮在冠庄村自家老院的一亩三分地里,创办了“张氏陶艺坊”。

经过一家子的坚守与努力,“平定刻花瓷制作工艺”于2006年被列入了首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和父亲还被评为了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我们家被评为了‘平定刻花瓷之家’,父亲的‘剔花黑釉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了。”说起这些荣誉,张文亮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平定砂器古窑新韵

吃过午饭,张文亮领我到二弟张宏亮的手工坊参观平定另外一绝——平定砂器。一路上,张文亮对弟弟赞不绝口:“宏亮这人脑子很灵活,他将刻花瓷的工艺用到了平定砂器上,创新了这门古老的工艺,让砂器从民用砂锅步入了工艺品的领域。”

走到村的另一头,远远就看见一栋与众不同的房子。房子的外墙上有很多砂器碎片,房子的门头上点缀着各式各样的砂器,高大的烟囱上面书写着“千年古窑开新韵”六个大字,四周镶嵌着用砂器制作的十二生肖。不用问就知道,这就是张家老二的砂器坊了。

张宏亮的院子比大哥的院子大一些,各式各样的砂器占满了院子的各个角落。除了有煲汤、熬药、煮粥的各式家用砂锅,还有造型典雅的砂鼎,极富艺术美感的砂器酒具、茶具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

平定的砂锅久负盛名,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夸土产》就夸到了“平定的砂锅亮晶晶”。张宏亮说:“平定的砂器得到过康熙皇帝的御笔,曾经盛极一时,与浑源砂器、宜兴紫砂陶齐名,史称‘三鼎甲’。如今,常家沟村、小西庄村一带也都还有不少作坊在做平定砂锅,但把砂器做成工艺品的就只有我一家。”

来到车间,几个工人正在出窑一批砂壶。与刻花瓷肥厚的釉色不同的是,砂壶呈现出清新的黄土本色,有着和紫砂一样的质感。张宏亮递给我一只砂壶,盈盈一握,质量很轻。他见我一脸惊讶,顿时生出几分得意来。原来,这是他最新试制的一款薄胎砂壶。这款砂壶不仅可以放在炭火上使用,还可以用于电磁炉、煤气炉等现代灶具。“在手疑无物,定睛似有神”,我拿着这把小小的壶,真有点爱不释手。

“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这首七言绝句总结了平定砂器的制作精髓,也道出了手工制作砂器的辛苦。然而,虽然如今陶瓷砂器的制作流程和工具已日趋机械化,但张氏兄弟却始终坚持着原生态、手工的生产方式,传承着千年古窑的古朴韵味。

回程路上,路过中国刻花瓷文化园,与其他产业园并无二致,花园式的厂房、现代化的设备、流水化的生产,然而,在大批量的规模生产中,手工艺品那份独有的乡土味道和朴拙韵致已无从寻觅,我的眼前浮现出的是张文亮沾满黑泥的手和在泥坯上舞动的兰花指。

上一篇:祖母绣堂 花开鞋间 下一篇:中国土家族打击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