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东:中国能源改革路径选择

时间:2022-06-02 10:37:26

武建东:中国能源改革路径选择

金融危机为中国创造的最大的历史机会就是以创新性的技术彻底改造中国的能源体系。

美国启动能源革命

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一份奥巴马总统论述美国经济恢复和再投资计划的报告:为了加速推进清洁能源经济,美国在未来3年内将把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再提高1倍;营建新的3000英里的电网,传输新能源;通过对75%的联邦建筑和250万户住家进行节能改造,提高其保温水平;并为4000万美国家庭安装智能电表。

2009年2月26日,奥巴马向国会提交了总额为3.6万亿美元的2010财政年度预算案,这份预算案包括了被美国舆论称为最具雄心的世纪提议,即奥巴马政府决定推进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和气候改革计划,强制污染方排放自负。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未来的经济复苏需要造就一个超过二、三十万亿美元价值的大产业才能拉动美国经济的再次崛起,它不但要涉及所有美国人的利益,也要关乎美国的发展方向,为此,大体量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就是最好的引擎。

已公布的美国能源政策只是奥巴马能源战略的表面文章和先遣改革,奥巴马政府的战略目标应该是要用未来8-15年内将美国用于进口石油等的资本建造美国的太阳能电站,风力电站和地热电站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再造美国富有竞争力的能源产业,增加的就业机会。它将促使美国不再依赖化石能源,不再依赖碳基燃料,而使用不昂贵、无污染,可以大量获得而且就在美国国内的资源。

该预算案计划到2020年和205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5年分别减少14%和83%,与此同时,污染排放许可将在奥巴马首个任期结束前的一年,即2012年开始出售。

征收污染排放许可收费,已经成为美国能源变革的主力变革政策,污染方购买排放许可是美国清洁能源改革路线的转型标志。而且为了不增加或少增加排污费用,2012年以前美国的能源产业必将进入创新转型阶段。也就是说,2012年前早改革的能源业者早受益。

美国第一次以实际行动表明将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排污将被收取有关费用。由此,污染方购买排放许可将成为一个定海神针,推动美国可再生能源的大体量使用;推动美国能源业的改造成为经济振兴的主力产业。

能源权利正从能源资源中裂变提升出来,美国正历经能源从物质资源到基本通货的转变,这个转变对全球能源改革具有重大借鉴意义。能量本位制将再造国际分工,也将改造中国的发展资源和创新力。

能源改革可实施混合战略

中国实行能源革命可以有三个选择:其一就是以美国能源改革的思路为先导,实施追随或跟随战略;其二就是以美国能源改革的思路为借鉴,实施超越战略;其三就是以美国的能源改革思路为参考,实施混合应对战略。

从中国改革战略价值最大化而言,能源现代化的最理想道路就是实施自主开放的超越战略,其实质就是促使世界上传统落后的最大能源体系一步转型为全球最先进的能源构型,然而,这对于我们战略实施的能力有巨大要求,由此,这个战略就是可求而不可行。

从能源改革的实际运转能力而言,中国下一步能源最可能实施的就是混合战略,其实质就是兼容国际和国内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利益需求,集合高中低的能源生产方式同时运转以均衡增长,由此,这个战略可改并且可行。从中国与世界能源革命的联系而言,我们对美国创新的能源产业必须适应,这又将导致我们必须在推行混合战略的同时,应加大实施局部产业的赶超战略和跟随战略。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中国不一定走美国能源改革的道路,但也不能走脱离能源革命主方向的道路,即使我们不能成为新能源革命的发动者,至少也要形成与美国的能源变革并驾齐驱的态势。

在危机的冲击下,虽然中国也选择了能源产业的升级改造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领域,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的转型并未将能源产业作为主力产业,也没有明确表示将能源产业的变革做为一场新技术革命来经略。这就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一次主导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甚至使我们的能源改革脱离全球能源革命的创新轨道。

根据国家确定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发展规划,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中国能源战略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其一是我们缺乏一个从全球分工角度认识的能源转型战略。危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全球投资大革命择优建立中国国际分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资源市场、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整合分工,以使中国公司在海外的投资平衡全球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并可以推进中国的上市公司构建全球的市场链以维持中国的适度资产价格水平,为此,能源产业的转型应该成为中国全球分工重组的关键。

其二是存在技术创新认识上的不足。能源转型应该成为中国最核心的技术创新,应该成为IT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超导、纳米)产业和社会发展合成的革命,这个革命的主导者应该是中央政府,参与者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改革的使命应该是建立21世纪中国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三是我们对中国的优化能源主体结构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认识;还没有确立以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战略转型的安排和发展信息化电网的总体计划。

中国能源革命关键点

大能源变革将成为美国当前经济振兴的主力,节能建筑变革也就成为了美国新能源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危机的冲击中,中国也选择了以房地产业为拉动内需的重要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将绿色建筑当做一场新技术革命来经略,更不用说要成为创新的领跑者。

我建议我国在三五年内分批将全国城镇地区40亿平方米的旧危房屋改造为绿色建筑,同时应确定将我国540亿平方米的存量房屋和新建房屋改造成绿色建筑为搭建我国内需体系核心框架的优选路径。

倘若自2009-2011年的3年内每年至少实施5到10亿平方米的开工和销售业绩,以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的价格计算,每年就可以形成一万亿到三万亿的新增社会投资规模和略高一点的销售绩效,形成二万亿左右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预计可拉动当年经济增长3到8个左右的百分点。由此,可以组构成中国应对危机的武器,它说明创造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内部需求做起,也将有助推动世界重新判断中国的发展潜力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能力。

电网改造是中国能源改革的关键点。创新能源应用的前提也需要电网改造,这个改造是以接入多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也是推动能源从物质资源演变为金融要求权的触媒,因此,信息化电网行将改变中国人的能源信念,谁掌握了信息化

电网,谁就主导了下一代全球能源的战略能力。

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现有的能源体系,特别提高传统电网体系的能源效率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第一挑战,它将推动传统电网体系升级为信息化的水平,有可能造就一个与传统电网体系规模相当的创新架构。2008年全国社会用电总量近35000亿千瓦时,倘若,实现电网信息化的体系创新,我们每年可以节省其中5%-10%左右的电力资源,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相当于营建2009年、投资1200亿元的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核电站一组半。

我们应以现有的国家对电网的投资为基础,通过新增3000亿左右的投资,果断地将我国现有的电网投资计划升级为电力一网兼容多线的运转模式,解决民用网、政府网和军用网三网捆入电缆线运行的问题,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国电网的资源。

同时,目前中国推行的特高压工程只是传统的金属电网体系的一次结构调整,这个改革不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电网改革的主流,也无法解决为治理环境以电动车代替燃油车而造就的配电需求。为此,这个特高压工程应该从示范商业化运行调整为示范试验线路,同时其使命应该调整为与超导电网的比对线路。2001年,美国能源部已经明确规划将美国的电网将改造为超导电网。目前纽约曼哈顿电网升级的“九头蛇计划”就是以超导电网系统。

最小代价的改革:气化煤

由于以可再生能源置换目前的燃煤为主的能源体系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为此,推进清洁煤的计划与发展可再生能源同等重要,这个发展也是从传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然过渡。

改造以燃煤为主的生产方式应该成为目前中国能源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将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分期转型为煤的气化使用,实现世界上最大的煤能源体系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能源现代化最小的改革代价,其实质就是促使世界上传统落后的最大能源体系一步转型为全球最先进的清洁能源结构。

这个任务应该有三个重点:其一就是大力发展煤燃烧的直接洁净技术;其二就是大力发展将煤转化为洁净燃料的技术;其三就是强制性发展从工业废气中捕获、储存二氧化碳并通过加氢还原来生产甲醇等化工再利用技术。由于近年用电需求巨大,国家排碳管治宽松,致使我们清洁煤技术主要集中在煤燃烧的洁净技术,这个局面应该尽快改变。我们必须制定上述三项领域的明确的产业改造计划和路线图,而且把这个改造不是当作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扩大内需的机遇才会成功。

2009年制定发展IGCC技术规划非常迫切,IGCC技术即整体煤气化――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工程。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工程,业内称为IGCC技术。它是将煤炭气化、净化成合成气,再实现燃气轮机驱动发电和余热利用,由此将固体燃料转化成高效清洁的气体燃料。它使营运商能够有选择地分离污染排放物,对煤的不同成分控制到了较高程度。气化分解的煤渣、硫酸、硫横等化工原料还可以作为副产品销售,使煤炭的使用达到接近天然气的效益。与传统燃煤发电相比,它具有低废排放、多产品生产、易大型化等优势,是国际上公认的提高煤炭使用水平的技术服务体系。

倘若我们实施这个以气化煤为核心的发展,将可以造就中国最强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可以启动一个总投资需要5-8万亿的投资空间,带动5万亿以上的信贷扩张需要。

金融危机为中国创造的最大的历史机会就是可以创新性的技术彻底改造中国的能源体系,革命性地建造支撑未来二、三十年的能源生产方式,这就需要将我国延续百年传统的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大体量地提升到全球最先进的水平。其转型不但是中国能源产业的提高,也将是中国历史的跨越。

上一篇:《教育规划》应重在改革 下一篇:潘重光:能源竞争 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