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与“学起来”

时间:2022-06-02 08:11:23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的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动”起来、自主“学”起来,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时下的听评课,一个集中的声音是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较之先前的老师讲得怎么样,实为革命性的进步。然“动起来”未必都是“学起来”。如若学生只动不学,则是扬汤止沸,与改革初衷相违背,提高课堂效率也成了空话。

反思个人的课堂,学生“动”了,课堂也似乎真的“生动”了,因为教师给了他时间和空间,学生也抓住了这一机会,大概人性中本就有好动的一面吧。且不说高效,就连是否有效,也莫衷一是。来看最近课堂中的一些表现: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由于有对经典的隔阂,学生对文本甚为生疏。问题呈现后,学生展开“探究和交流”。仔细观之,学生抛开了课本,脱离了文本,讨论得热火朝天。成果交流时,凭印象、靠杜撰,似是而非,将贾府特点概括为“人多、钱多、房子多”,让人啼笑皆非。这样缺乏学科思想的“动”很盲目,不是“学”。

再看《祝福》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学生热情很高,自以为是断案高手,“自杀”“他杀”声声有力。忽有声音传出:“鲁四老爷这个XXX……”,引起小组一片哗然。诚然这个学生对鲁四老爷深恶痛绝,也试图为祥林嫂打抱不平。这样背弃学科特点的“动”很随意,不是“学”。

这些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教师只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却没给学生学习方法与学科思想。而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切实让自主学习发挥作用,从而实现真正的课堂高效,必须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师理论认知的暂时停滞,影响了课改的进一步完善。没有底蕴作支撑,行为的转变可能停留在表面;没有理论做铺垫,模式的灵活运用可能不会有大的突破。

进一步转变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暂时固化,影响了课改的进一步完善。合作探究就是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就是回答问题,这些行为显然是对模式的简单理解和运用,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一种“套板反应”,阻碍课改的长期深入发展。

进一步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学习小组的效用发挥,自主学习的有效程度,影响了课改的进一步完善。如果说,教师对课改内涵和深度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的话,学习对此迷惑肯定更大。

小组建设则应以培养学生品质为起点。自主学习首先应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教师切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造就。有了品质做铺垫,教师则应对学习方法作指导,对学习过程做监控,对学习结果作评价,让学生的“自主”有章可循,促使其学习行为由无效变为有效。待时机成熟后,再引导学生由教师指导下的自主走向充分发挥个人智慧的创新,实现学习效果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

当课改逐步深入人心的时候,我们不能欣然自足,毕竟会做容易做好难。如何挖掘课改的深度,让课堂更具活力;如何提升课改的内涵,让学生更显主动:是我们面临的崭新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浮躁、冷静思考,必须拿出更饱满的热情,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上一篇:宋词如月 12期 下一篇:理性思辨类高考作文命题类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