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时间:2022-06-02 05:38:02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不仅要注重学生解题技能技巧的培养,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所以说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将影响到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数学作业的布置

(一)数学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承认学生的差异,力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而作业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所以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爱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针对男女生兴趣爱好的差异,可分类布置作业。

(二)数学作业的布置形式要有多样性

1.愉快的绘画式作业

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如在学完《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课后,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做成展板在校内展览。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但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2.开放性的“自助餐”式作业

现实生活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之中,它的解决不但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将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

3.有趣的游戏式作业

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

4.生动的操作性实践作业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究、发现规律性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对作业的批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全过程

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1.随堂批改作业

新课后一些课堂练习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即时反馈答案,当堂批改的方式。学生在作业时,教师做巡回辅导。这样边巡视边修改,一般可批三分之一学生的作业。这样效果相当好,对学生来说既可以让他们及时知道对错,又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又可以减少课外批改作业的时间。

2.小组批改作业

有些作业可以采用小组互相批改法,即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汇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3.师生共批作业

一般这种方法集中几个学生典型错误的作业,教师把学生的错误做法板书出来,师生共同批改。通过这样的共评,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争论,让学生真正弄懂错误原因及纠正的方法。各种实践资料表明,这种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作业批改效率和再次作业的正确率。

上述几点尝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作业批改中教师的独唱演员为导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作业批改中来,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效率。

(二)改变传统作业批改符号,让作业批改更科学、明确

每位学生做完作业后都迫切希望知道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题做得有创新。而传统的批改作业只打“×”“√”,不能认真分析学生的错误,找出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在实际作业批改中我又设计了几个符号,这些符号能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错在什么地方,属于哪一类错误,这样便于学生订正,节省改错时间,也便于老师分析,找出错误规律,为今后教学作指导。实践证明,利用多种符号合理组合批改作业,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也有利于学生接收更科学合理地作业批改后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改正作业。当然教师还可以设计出其他更加有效的批改符号,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更有成效的批改结果。

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作业将是学生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的作业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中心小学)

上一篇:怎样上好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课 下一篇:如何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