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气田上部陆相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时间:2022-06-01 11:11:54

普光气田上部陆相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普光气田上部陆相储层多由复杂碎屑岩组成,岩性成分多样且非均质性较强导致储层多呈低孔低渗特征,给储层的识别和评价带来较大的难度。通过储层分类开展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及进行测井四性关系分析,本文针对普光气田上部陆相储层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结合录井及岩心分析等资料,进行储层定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关键词】普光 陆相砂岩储层 非均质性 四性关系 测井评价 常规测井

普光气田勘探近年来陆续有新发现,已有10余口井在陆相侏罗系、三叠系须家河组碎屑岩储层中途或完井测试获得可观的产气量, 揭示浅层陆相可望成为该区又一个重要油气目标层系。

普光气田上部以湖泊—三角洲—河流相等陆相沉积为主,其中侏罗系地层主要形成于湖泊、河流相,下部为灰色、灰绿色泥岩夹岩屑砂岩、黑色页岩及介壳灰岩;上部为棕紫色泥岩与灰绿色岩屑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互层,与下伏须家河组暗色泥页岩呈不整合—假整合接触。早侏罗世气候潮湿,中侏罗世发育半深湖—深湖相碳质泥岩;晚侏罗发育内陆干旱红色沉积。该区上部陆相碎屑岩储层整体特征为:长石、石英砂岩交互为主,粒度上以中砂岩——细砂岩成分居多,多呈低孔—超低孔、低渗—超低渗;渗透率值整体较低,且基本不受孔隙度的影响,呈现较强的各向异性和复杂的孔渗特性。上述储层特征给储层测井评价带来了诸多困难。

1 储集空间类型

研究区域内收集了来自3口取心井的674块岩心样品的物性分析数据,为储集层空间类型的分布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统计情况见下表1:

表1统计显示:沙溪庙组平均孔隙度为2.07%、平均渗透率为0.16mD;千佛崖组平均孔隙度为1.57%、平均渗透率为0.56mD;自流井组平均孔隙度为0.8%、平均渗透率为0.03mD,须家河组平均孔隙度为2.08%、平均渗透率为0.17mD。物性分析资料反映出陆相砂岩层为特低孔低渗储层。

2 测井资料标准化

区域内23口探井测井资料统计结果,测井组合主要为:双侧向-微球聚焦、声波、中子、密度、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2.5m梯度电阻率、井斜、自然伽马能谱等,且多由ECLIPS-5700系统测量,资料品质较好。因储层埋深差异较大和施工环境影响,必须对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处理主要工作包括:岩心归位和标准化处理。

2.1 岩心分析资料归位

岩心深度与电缆测井深度间存在固有差别,因此必须以测井资料深度为基准,对取心分析数据进行归位校深,通常多采用绘制与测井深度比例一致的岩心物性分析图(见图1),分析测井与岩心深度的对应关系,分次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微调使其一致。

归位后的分析孔隙度数据与声波时差、密度等曲线整体上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深度归位后的岩心数据,可用于进行后续的标准化处理及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近似认为纯水层的Rt=Ro,可代入计算得到Rwa,其稳定的数据下限值可作为Rw,代入阿尔奇公式进行饱和度计算。

5 气层识别

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中,除电阻率明显升高外, AC将明显变大或呈“周波跳跃”,且DEN和CNL响应值降低,采用孔隙度曲线重叠法可快速识别气层。此外,含气明显的储层段在井温曲线上会产生明显负异常,相关测井响应均可用于识别气层。

普光X Y X井测井二次解释结果(3670~3750m),第8号层测井响应特征和计算储层参数显示:自然伽马呈低值,电阻率较围岩明显升高,中子数值减小,且该层段气测全烃异常升高,指示明显的气层特征,综合解释为气层。(见图19)。

6 气层判别标准

建立研究区气水层测井解释标准,采用前述建立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得到精细的孔、渗、饱储层参数后,结合试气资料来建立气层判别标准。因上部陆相地层试气资料有限,选取获得工业气流的普光YXY井,结合该井试气层段的测井、录井资料,采用计算的储层参数分别制作了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度—电阻率、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关系图(见图20~图22)。

通过上述分析过程,确定了研究区砂泥岩地层测井解释标准(见表2)。

该标准在实际应用中,作为气层判断的重要参考,主要基于电阻率响应值和计算的孔、渗、饱参数,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岩性变化及非均质性,及围岩与内部夹层给储层参数计算带来的影响,综合其它资料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本次工作所研究的解释模式及判别标准,在后续的测井资料二次处理中得到了明显的应用效果。对老君X井测井二次处理解释成果显示?(见图23),该井须家河组6号、10~12号层具有较好的产气潜力,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试气措施建议。

[1] 洪有密.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M]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2

[2] 裘亦楠,薛叔浩.等.油气储层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118

[3] 杜业波,季汉成等.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研究[J];长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盘昌林,刘树根,马永生等.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1年04期

上一篇:石油化工用隔膜泵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分析 下一篇:海洋深水钻井液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