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糜子生产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6-01 07:26:12

府谷县糜子生产现状与对策

摘 要:本文论述了府谷县糜子生产现状、资源优势,并针对目前府谷县糜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糜子生产 府谷 现状 对策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全县土地面积3200km2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在4x10km2以上,农业人口人均约0.27km2,耕地大多分布在丘陵沟壑区。该地区位于东经110o22′-111014′;北纬38042′-39035′,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干旱区。全县南北相距96.6km,东西相距74.4km,海拔780~1426.5m。农业生产以传统耕作为主,特色农产品海红果、大明绿豆、小杂粮糜子谷子等正在向产业化方向推进。2007年,全县粮食产量在6.394 x10t,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

一、糜子的生产现状

1.产量稳定增加

糜子属禾本科黍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的西北部,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栽培,是府谷县古老的传统作物之一。建国初期栽培面积达2x10km2以上,占总粮播面积的25%.1982年播种1.44x104km2,全县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32.13%,总产1814x104kg,占该年粮食总产的37.17%,产量由1949年的102公斤/亩提高到1982年的180公斤/亩,到2007年糜子产量平均达到250公斤/亩以上,近几年通过糜子专用肥作底肥,到2011年糜子产量达350公斤/亩,最高产量达400公斤/亩。

2.糜子在府谷县粮食产物中的低位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糜子种植面积在0.67x104km2以上,占到粮食播种总共面积的20%以上,从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去看,糜子在府谷县粮食作物比重中都居重要位置,单产仅次于玉米和洋芋,居第三位。

糜子的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吸收,蛋白质含量9.4%-12.59%;近于面粉,高于大米和玉米;含脂肪3.1%-4.59%,比大米、面粉高的多,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B,含糖量适中。每百克黄米中含色氨酸194毫克,蛋氨酸295毫克。黄米是府谷人民比较喜欢的主要食物,既可以做米饭(包括酸饭)也可以做馍吃,还可以做面条吃。软糜子又是人们过年过节,红、白事务,招待宾客而吃的油糕的唯一作物,绝对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也是府谷很有名的特产。糜子其茎秆含蛋白质3%左右,是牲畜(尤其是耕牛过冬)的良好饲草,糜糠又是养猪等家畜的精饲料。黄米的市场售价10元/公斤,给府谷种植户带来较好的收入。因此,大力发展糜子生产,对提高人民生活,发展畜牧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糜子生产的资源优势

1.光照充足

糜子是短日照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敏感。境内平均气温9.1℃,极端最低气温-24℃C,极端最高气温38.9℃,平均日照时数位2890h,日照百分率为65%,平均无霜期为177d,属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区光照对糜子发育最为适宜,日照延长表现迟熟,日照缩短发育加速。生育期的延长与缩短,主要表现在出苗到抽穗天数的变化。一般,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大,生产潜力增大;生育期缩短,植株变矮,生产潜力降低。糜子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照要求不同。据研究,糜子在初具绿色体雌、雄蕊原基分化完成之前,对短日照反应敏感。以后对长日照反应敏感,至抽穗后,对短日照反应敏感。府谷县糜子的生育期正好经过了一个日照由短-长-短的过程,与糜子生长发育所要求的光照相吻合,6月上旬到中旬,是糜子出苗到雌、雄蕊原基分化阶段,这时光照虽长,但不是最长阶段。从6月下旬开始,日光照达到最长阶段,而7月下旬的日照时数变短,糜子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2.热量丰富

糜子是一种喜温作物,整个发育期需要的温度都较高。据有关资料介绍:糜子出苗的最低温度为10~11℃,幼苗期植株以35℃生长最好。糜子从播种到成熟,极早熟品种所需活动积温小于17810C,早熟品种为1781~1950℃,中熟品种为1950~2100℃,晚熟品种为1201~2250℃,极晚熟品种大于2250℃。据我县27年气象资料,全生育期≥10℃胡积温为3444.1℃,可以满足糜子的生育要求。

从温度的时空分布来看,糜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10~11℃,最适温度是20℃,一般14~18℃能正常出苗。府谷6月上旬5cm地温平均为12.5℃,可以满足糜子发芽所需的温度。拔节开始要求较高的温度,当平均气温达25℃时,生长最快,幼穗分化至抽穗是形成大穗的主要阶段,要求气温在25℃以上,以后,糜子进入开花和灌浆阶段,气温渐渐下降,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3.降水规律适宜糜子生长发育

府谷县平均降水量453.5mm,但年季节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年最高849.6mm,最低199.6mm。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7%,降水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递减。糜子是禾谷类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之一,在形态特征上,对于干旱有多方面的适应性。据试验知,当糜子地上有3~4片叶子时,种子根入土深度可达40~50cm,次生根入土深度可达105cm,平均分布达110cm,其生长速度,在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明显的快于其他作物。糜子发芽是所需水分显著低于其他禾谷类作物,农民们常说:“糜子黄墒就能出苗”。糜子的高度抗旱性还表现在生育前期,能忍受暂时的组织脱水而不显著减产,还能有效利用后期降水来弥补前期干旱的影响而减少产量损失。糜子的生育期短(85~110d),可以利用适当延迟播期防止春旱。

综上所述,糜子的生长需水规律与府谷降水分布规律基本上吻合,六月上旬播种糜子,只是“黄墒土”便可捉苗;六月下旬土壤干旱,有利于糜子幼苗蹲苗;七、八月雨季来临,能够糜子拔节到抽穗阶段所需的水分要求,有利于糜子形成大穗饱粒,获得高产。个别年份在花期会遇到长期的阴雨天气,影响糜子的结实率。

4.土壤条件适宜

糜子对土壤适应性很强,除低洼易涝地外,各种土壤均可种植,在肥力较高的的荒地上和熟地上都能获得高产,糜子的耐盐碱性和耐沙性在谷禾类作物中均占第一位。府谷县土壤质地大部分为黄绵土,最适合糜子的栽培。在山坡地上,地势高燥,通风透光条件良好,极利于糜子的发展。据土壤普查资料,府谷县土壤有机质含平均为0.6198%,速效氮34.3mg/kg,速效磷5.4mg/kg,由此可看出土壤肥力低是糜子生产的限制因素,尤其是磷。

三、发展糜子生产的对策

从糜子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府谷糜子生产存在着旱、薄、粗的问题,尤其是土壤瘠薄、降雨少且分布不均匀是糜子生产的限制因子,因此,需要灌溉和施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措施也是有限。因而我们必须走旱作农业的路子,从旱地农业的增产途径着手,特别是在全党积极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农产品的初级阶段,更要大力发展加工业,使得特色农产品尽快变成优势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

1.在轮作中发展豆科固氮作物

府谷县人民有着多年苜蓿和糜子轮作的习惯。据测定,一公顷生长较好的苜蓿固氮量可达150~225kg,不需施肥,可长三年好糜子。另外大豆等豆类作物也有此作用,每公顷大豆一生能固定氮素52.5~60kg,残枝落叶可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群众说的好:“种了一年豆,三年地不瘦”。所以发展豆类生产和糜子轮作,是开辟生物氮源、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

2. 经济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

府谷县年降水400~500mm,且大部分降水过程与农作物需水规律不相一致。为解决蓄水与用水的问题,大力提倡秋季深翻地,以便积秋雨冬雪,为下年糜子播种保全打基础;此外,在早春大地解冻后,也可及时深翻晒伐,待早春一降雨,及时耙磨平整,防止水分蒸发,以满足糜子播种时,发芽出苗所需的水分。

3.合理施肥,以肥调水,给土壤增施有机肥和化肥

人类尿及厩肥要腐熟深施,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

府谷县土壤含速效磷仅5.4mg/kg,绝大部分土壤表现缺磷,所以要增施磷肥,以磷促氮。在施用方法上可随犁施入,也可作为种肥,用22.5~37.5kg/km2与糜籽混拌、入种。

追肥应准时和开沟施入。据了解,在糜子追肥上存在着时间不准(与糜子需肥期不相适应)和满地撒肥的问题,糜子一生中拔节-抽穗是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此时追肥增大效益最大,而一些地方待糜子出穗后才施肥,造成贪青晚熟,所以一定要把肥料追在高产期。施追肥时应当用锄头顺行开沟施入,不要满地撒肥,以防止肥料因降水随地面径流流失,同时避免大部分氮素挥发,而降低肥效。

4.积极开展糜子创高产示范活动

按照市政府需求,榆林要建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府谷县作为糜子生长的优势区域,更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根据历年来的记录数字分析,糜子的生产潜力还很大,近几年。府谷县在木瓜、清水、皇甫三个镇建立万亩糜子生产示范基地,产量逐年提高,建议政府继续扩大高产糜子示范基地面积,加大糜子创高产示范活动的投入,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4.1大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建立小杂粮糜子加工企业

只有加工成商品,老百姓才能取得更多的效益。另外,给投资者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创办小杂粮糜子加工企业。

4.2做好宣传、推动销售,实现“产加销”共赢

要借用榆林创办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的大好机遇,争取邀请全国小杂粮专家来府谷参加糜子研讨会、评鉴会和现场会,扩大新闻宣传效应,共同打造“府谷黄米”的品牌,最终实现“产加销”共赢。

作者简介:李慧,女,1968-,农学中专毕业,现为府谷县农技站助理农艺师。

上一篇:高山旱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下一篇:甘州区郑单958制种玉米优质丰产栽培技术